
土楼神韵
文/袁忠民
福建西南部,崇山峻岭间矗立的土楼,如一朵朵绽放的奇葩,深沉,美丽,亮眼。亦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洒落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福建土楼分布广泛,尤以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等地为甚。而永定土楼最具代表性。
远处山峦苍翠,近前土楼连片。山坳里,山坡上,土楼拔地而起。它白外墙,灰瓦顶,形周圆。
福建土楼有方有圆,但以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为多,最为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我们在永定看到的土楼是圆楼。它们很神奇,也很神秘。
据史载,五、六百年前的明代,中原大地战火纷飞,人们为了逃离战火,谋求生计,纷纷向南迁徙,集中在闽西南一带定居,成为客家先民。为防御土著的攻掠和盗匪的侵扰,他们就地取材,以石为基,用红土一层层夯实筑垒墙骨,下厚上薄,一般厚约一点五米,楼内的楼层、房间皆为竹木架构,建成用来居住的圆形房屋,就成为具有防盗防火防水功能的土楼,意为“居之远,藏之密”,过上隐隐而居的日子,有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意味。
据说,福建土楼还引发美国高层的一场虚惊。20世纪60年代,美国情报机构用间谍卫星拍下中国闽西南地区丛山中无数俯视图片,并迅速报送美国总统,震惊五角大楼。他们推测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新的军事设施“核弹发射井”,达1500余座,不禁大骇。虽经多年研究,仍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证实这是土楼。
因福建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是世界上现存的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2008年,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福建土楼名声大振,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仅永定县就现存土楼23000座,遍布全县每个乡村。清代以前的约占三分之一,足见其年代久远。据说最早的是“龙安寨”土楼,始建于唐代。
土楼一般为三层,大的土楼聚住着数十户人家。一、二楼是不开窗的,到三楼才开窗,但窗户较小,多为二尺见方。一楼是灶间,用来做饭会客,面积不大。二楼是仓储,用来存放物什农具。三楼是卧室。二楼以上,户与户连接靠楼内的木制走廊。内圆的走廊是一个完整的圆环。
我们走近一座土楼,跨过土楼前的台阶,进得门厅,阵阵润人清凉袭来,使人舒适。眼前是空旷的天井,天井中央还有一口水井。
土楼里游人如织。现在的土楼人依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商品经济社会里,土楼也渗透了商业气息。来看土楼的中外游人多了,唤醒了他们的经营意识,他们便将一楼全部改建成门面,一家一户,自成一体,专卖本地特产和旅游商品,如茶叶、蜂蜜、竹制小工艺品等。我们走进一家卖旅游品的小店,无意之间,悠扬悦耳、韵味悠长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山寨情歌》音乐飘然而来。这是男店主为了推销葫芦丝,在为游人吹奏,一遍一遍,丝丝绵绵,深情无限,无论你买与不买,他都是不厌其烦。他似乎不是在兜售商品,而是在向游人坦露自己的人生阅历与人生追求。他的葫芦丝音乐,撞击人心。他的真情与投入,让人陶醉。我的脚步慢了下来,我的心也静了下来。
我们走进另一座土楼的一家茶叶门店,茶案、茶具等一应齐全,靠窗的茶柜里用大玻璃瓶摆满各种本地茶叶。这是一位体面的少妇打理生意。我们围案而坐,她烧好开水,往茶壶里放进茶叶,将开水倒入茶壶冲泡,第一壶茶水用来烫洗茶杯,然后一边筛查让我们品尝,一边推介各种茶叶的特点。一时间,盈盈茶味,缕缕清香,充溢茶室。她的动作很娴熟,很麻利,俨然一位训练有素的茶艺师,不管你是否购买,都始终脸含笑容,言语轻盈,热情而细致,坚韧而淡定,很让人感动。
但凡高山大川、古迹名胜,其自然风貌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积累,也是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一道清新入心的风物景致。如果把永定土楼比作一个大自然的壮丽盆景,那么,那些楼名、那些楼名楹联所渗透出来的文化韵味则是组成这个盆景的重要部分。这种文化体现在土楼的雅称上,蕴藏在土楼丰富的文化层面上。
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振成楼”“永源楼”“峰盛楼”,等等,文静文明文雅,寓意深刻。楼名就悬刻在门楣上。而且每一座土楼都有一副楹联,它刻在楼门两边。楹联都是采用藏头联形式,将土楼楼名镶嵌入该楼楹联的第一个字中,其对仗工整,书写苍劲有力,令人赏心悦目。这些楹联内容健康向上,基本来自于族谱里的祖训,有的叮嘱好好做人,有的教人勤俭持家,有的嘱人立志报国,有的描绘田园风情,均淡泊清心。如——
“振成楼”的楹联:振纲立纪,成德建材;
“如升楼”的楹联:如日同迎天下客,升阶共话小楼家;
“福裕楼”的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
“碧丹楼”的楹联:碧水环门龙起舞,丹山绕室凤飞鸣……
每一座土楼都有正堂,它面对正大门,比其他房间大,这是这座土楼或者全村同族的族长所拥有的。正堂的正中墙上设有神龛,神龛两边亦有楹联。如“振成楼”的正堂楹联是:
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
土楼群前面是一条小溪,潺潺流水,透澈明亮,一座杉木搭成的小桥横于小溪之上。两架高大而有些年份的木制水车相依着立在溪水间,在溪水的冲击下悠然转动,发出“吱吱嘎嘎”的轻曼的声响,低沉而厚重,不分昼夜,似在吟唱着一首永远没有结尾的闽南山歌。
看到水车,我想起电影《柳堡的故事》。电影中“风车呀风车呀咿呀呀的转”的歌声风靡几十年,它唱的就是这个风景、就是这个意境。只是,电影里的风车是利用风能,而永定土楼前的水车是利用水能,两者形状差不多,动能原理也一样。土楼,溪流,小桥,水车,集聚一处,构成一幅闽西南山区原生态风情优美画卷,醉了游人,让人流连忘返。
我对这水车感到很亲切,因为它勾起我的乡愁。想起我小的时候,在离家三里远的地方,也有一架水车,专门用于磨麦子的。水车旁建有一座小屋,小屋里有一副石磨,石磨是上下两层“一公一母”式的圆形磨扇。溪水推动水车,水车推动石磨,石磨磨出麦粉。它曾是乡村一道风景,但在三十多年前被毁了。
在永定,我被土楼深深震撼和折服。我感受到土楼的历史韵味和客家人群聚而居的氛围,体悟到它所绽放的文化元素和所蕴含的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
袁忠民,男,湖南永州零陵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