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生
高增荣
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很久以来,他是智慧的化身和忠诚勤勉的楷模。

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原籍在山东省沂水西岸,位于现在临沂县和沂南县之间的阳都县,古代叫琅邪郡阳都县。诸葛氏家族在这一带算得上是有数的名门之一。当时,人们是这样评价这一人才辈出的家庭的:蜀得龙(诸葛亮),吴得虎(诸葛谨),魏得狗(诸葛诞)。
诸葛亮的祖先原姓葛,住琅邪郡诸县。后迁居阳都,由于当地有一户葛氏人家,便在自己族姓前加诸县的诸字,成为诸葛氏,以示区别。
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在西汉末期曾出任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城官吏。他为官清正,秉性刚直。后来,诸葛亮完全继承了诸葛丰的刚直不阿的品德。
诸葛亮十岁左右丧母,没过几年,父亲也病逝。十五岁那年,叔父诸葛玄被刘表任命为豫章郡太守,诸葛亮和弟妹跟随叔父,来到郡政府所在地、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公元197年,朱皓领兵攻打豫章郡,诸葛玄兵败后被暴动的农民杀害。诸葛亮和弟妹无依无靠,只有求助于刘表。他们来到襄阳,定居隆中。17岁的诸葛亮成为一家之长,开始了十年晴耕雨读和探索人生道路的隐士生活。

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
在这十年隐居生活中,诸葛亮结识了庞德公、庞统、徐庶、孟建、崔州平等名士,并与友人徐庶、石韬一同在学者司马徽的私学中读书。当时,诸葛亮的见识和才学在众贤人中出类拨萃,远近闻名。德高望重的隐士庞德公是这样评价诸葛亮、庞统和司马徽三人的:“诸葛亮是卧龙,庞士元是凤雏,司马德操是水镜。”
公元206年,一事无成、寄人篱下的刘备求贤于荆州,经徐庶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在草庐中,他对刘备阐述了“三分天下”的伟大构想,使刘备这个眼睛一直盯在中原地区的落魄将军茅塞顿开,对之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年,诸葛亮只有27岁。
公元207年,曹操南征,刘备败走夏口。在刘备陷入绝望的时刻里,诸葛亮发挥了谋士的重要作用。他出使东吴,凭超人的胆识,终于说服了孙权。当时,
孙权很强大,刘备是个败将,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发挥灵活的外交手腕和才能,使这两个力量悬殊的势力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联吴抗曹外交的胜利,挫败了曹操独霸天下的计划。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28岁,孙权27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是这批青年政治家齐心协力,打败了足智多谋、年已54岁的曹操,三分天下的新局面终于出现了。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白帝城托孤图
之后,诸葛亮帮助刘备占荆州、取西川、治蜀国,功绩卓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医治战争创伤,殚精竭虑;为平南寇、兴汉室,南征北战,鞠躬尽萃,死而后已!虽然有刘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嘱咐,诸葛亮却无一丝一毫的二心。其间,部下李严曾劝诸葛亮取代刘禅,遭到断然拒绝。表明了他正直的人品和对蜀汉的耿耿忠心。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神”化的色彩很浓。实际上,剥掉这些神化的油彩,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虽然他也有明显的不足和过失,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