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感悟》(四十一)
216.陈寅恪先生是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写古体式),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必定不向世俗生活低头。而诗意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不低头,鲁迅不低头,木心不低头,王小波也不低头……所谓不低头,就是活在自己的诗意世界里,哪怕生活在贫困中,也矢志不移。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活得花枝招展的人不可能成为大师,郭沫若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在那些伟大诗人那里,写诗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而是生活的日常,杜甫,李白,陶渊明,屈原等人,均是如此。
217.诗歌是用方块字写出来的,方块字是象形字,具有中国的血脉。有人说某某诗人用方块字写出了欧美诗歌的特点,窃以为是很荒谬的。中国方块字微妙意味,翻译很难翻译成外文,同时英语诗人,西班牙诗人,拉丁语的诗人写的微妙之处,也很难翻译成汉语。所以说,不懂外国语,是很遗憾的。我们再说诗歌有灵魂,它的灵魂很难翻译成外语,同时外国诗歌的灵魂也很难翻译成汉语。总之,我们只能借助于翻译成汉语的文字去读外国诗歌,能触摸多少就触摸多少吧。
218..诗歌是一种离自传最远的文体,尽管诗人在诗歌里用第一人称——我,但是讲的绝对不是个人身上发生的,而是人类身上发生的事。散文却恰恰相反,大部分散文讲的都是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或者是家族身上发生的事(那种隐 喻为人类史的散文很难写,而且不容易被读者接受),那些有格局的人写散文,一小见大,令人思索命运后面的背景。写散文的人感到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写过了,爷爷奶奶写过了,叔叔大爷写过了,甚至村庄里的邻居街坊都写过了……开始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没有办法,这就是散文的宿命。
219,凡写散文,一旦写到了人物,就不免写到人物的命运。它不像写小说,写人物需要一个长长的过程,而散文就直接把一个人物从生就写到了死,从兴旺发达跳到了败落,大大缩短了过程,虽然缺乏血肉,反而令人深思。
220.象征性的散文是最难写的,如果散文里面出现了一个人物,绝对不是生活中的这一个,而是某一类人的抽象。杨永康先生《写过多么好一个下午》(他的《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完全是写意念的)。先生把这种手法领悟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他表面上是写生活的细节,却分逸 出来生活细节另外的含义,是关于人类怎么生存更合理的含义……这样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情节。散文中出现的人物就像演电影一样瞬间过去了,作者绝不会纠结于这个人物后来怎么样了,与情节相反,这样的散文容易就出现了意念 或者画面,以便作者从意念和画面中引申出象征性的意义,从而放大一篇散文的“世界意义”……将近30年过去了,重读杨永康先生这篇散文,我依然有新鲜的体会。
《诗歌感悟》(四十二)
221.有理论家说,诗人的经验生活会对诗人的诗歌写作形成遮蔽——这种遮蔽不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最伟大的诗人 必然终生追求去遮蔽,但是每个人都以失败而告终。如果细心去研究 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都可以研究”去遮蔽”的味道——这就是诗人写作的有限性。每个诗人都是被遮蔽的,并且努力突破这种遮蔽,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的现有知识也会形成对原创作品的遮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 几乎无时无刻地对诗人的创作形成遮蔽。
222.追求诗歌陌生化的创作(比如余怒),就是浓烈地追求去遮蔽的精神劳动。麦豆老师说,写诗时可以不用套路,可以尝试从反向去构思一首诗歌。麦豆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是很危险的,如果不顾一切的打破常规,虽然会营造出陌生化的写作效果,也会促诗人进入走钢丝的绝境。真正的创作实在遵守常规和反常规之间的折磨中实现的,比如说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这样的,李白用的就是白描,表达的是眼前的视觉。
223.诗歌中的物,不是科学家显微镜下面的物,而是一种特殊的有灵性的物质。比如诗人写月亮,就不能用科学家进行研究中的月亮,诗人的月亮具有多种的象征意味,而科学家的进行研究的时候,从来是不考虑象征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一位诗人的才华横溢,不是他说出了什么?写出了什么?而是他在观察万物的时候,体会到了事物的多少隐秘性意味,体会出多少复杂性,并把这种复杂性告诉读者。比如一位伟大的俄罗斯女诗人把月亮比喻为匕首,就是她在绝望心态中的一种独特表达。
224.对于诗歌写作来说,情感的真实是容易做到的(尽管千千万万的人还在营造伪情感),而抵达”本质的真实”难于上青天。对于诗歌来说,白描手法非常难以掌握。白描在小说写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诗歌中的白描,很多人感到很疑惑,其实也简单,多用名词即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用白描居多)。白描性的诗歌张力很大,这种语言的特点是发散的,还要少议论。白描语言最要紧的是精确,客观而且形象(少用形容词),其中用象征和寓言的手法去呈现事物居多。当然,说说容易做到很难, 白描中的名词很厉害,要超过形容词。
225.诗歌当然是可以用叙述,也可以去描写,这样写看起来不撼动人心,但可以提高诗歌的张力。用叙述语言去写作,从表面上似乎很容易,实际上很难,关键是看你叙述什么,是否抓住抓住事物的精神特点(抓住形象特点)。如果涉及到物象那就需要不煽情,客观而且形象地”十分温柔地击中读者的心灵”。这就十分警惕去表达诗人或社会”观点”(更不能表达政治观点),在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需要藏在事物的后面,而不是直接说出来。这有点像是寓言吧,有哪个寓言能直接把道理说出来呢?
《诗歌感悟》(四十三)
226., 必须谈谈,是个写作的”匮乏”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写作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因为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容易产生精神匮乏(才有现代诗的出现),现代诗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心灵上的问题,或者说心灵上的疾病。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外国诗歌,那些最伟大的诗人们无一不是解决匮乏问题,不仅提出问题的所在,而且指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227.必须要解决一个容易被混淆的问题,这就是每个中国诗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就是白话诗並不等于现代诗,现代诗却是用白话文写成的。那么,现代诗究竟是什么呢?用白话写诗只解决了一个工具问题,并没有解决诗歌的精神走向。也可能白话文刚刚出现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和语言交流的大众化,是感官的娱乐和感情的抒发,但是随着现代诗的发展,也随着不断地与外国诗人进行交流,就进入了现代诗新的境界。中国的现代诗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了,其中之一写作现代诗是为了呈现,还是表达?如果呈现,就并不涉及道德判断,如果表达那就具有更强烈的道德判断了。
228.再说一说,现代诗写作中的白描与叙述的关系,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识别标准。白描习惯于使用名词来表达,如果在这个名词前面硬性放上副词或者形容词,性质就变了,就不再是白描了。白描是指对事物的直观的心理感觉,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过滤的′心理直觉。在诗歌里下判断就成了叙述,不再是白描了。麦豆先生说,并不是现代诗初不能判断,而是怎样判断?诗歌里的判断是超验的判断(也就是说这个判断是不能有标准答案的)。
229.汉语用的是方块字,方块字是象形文字,图面性更强一点,因而更便于运用白描。诗歌创作里的白描比叙述更实用,更丰富,用白描可以在读者那里得到更大的反响。更加有多种解释,诗歌的解读权在读者,而不在于作者。所以要谨慎用判断,判断一旦多了就成了叙述句,而不是白描了。写作短诗更需要多用白描,以增加诗歌的发散性,在写作过程不由就由它来加强叙述的分量。
230、麦豆说,任何祈祷性的文字都是诗歌,这句话应该是对的。诗人经带在感受到一种超自然,可以是一棵大树,或者一面大海,诗人与这些物质的力量进行对话时,也就是在”写作”诗歌。换句话说,一个人写诗,好像是面对芸芸众生,实际是面对你自己,面对你自己的心灵。
《诗歌感悟》(四十四)
231,白描是诗歌描写的一个组成部分,诗歌可以不可以进行描写?当然可以。诗歌的描写与小说和散文的表现绝对不一样,是来自内心对于物象的呈现,和心灵有密切关系。诗歌描写这和小说、散文的描写是不一样的,要警惕仅仅把散文的描写分行,就误认是诗歌创作了。
232.诗歌可以”描写”,但是一定要掌握住”描写”是没有时间流动的,是瞬间凝固的。白描是描写的一个静态,也是没有时间的流动(但有形象的流动)。叙述可以有时间的流动,不过不是往前流动,是回溯性的。詩中的白描和叙述,是带有情感的, 不过都隐藏得比较深(尤其是中长诗)。诗歌是在时间中向前流动着,尤其是中诗和长诗,是在时间中流动的——诗人本人必须有这个自觉性。
233.需提出的是现代诗的诗人们,往往把意义之类的内涵藏得很深,读者如果不联系到这首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没有办法捕捉到意义。其实,对于现代诗的阅读也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追寻意义,再一个层次是感受”氛围”,甚至感受氛围比追寻意义更加重要,古今中外的诗歌阅读都是这样的。
234.弗罗斯特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诗歌开始于琐碎的隐喻,漂亮的隐喻,恩典的隐喻,并我们所拥有的 最深刻的思想。”这从表面上很令人费解,如果深究起来也比较明亮:琐碎的隐喻,大致上指诗人並不拒绝写作日常(当然不是简单的照搬)。漂亮的隐喻,就是诗人灵感来了,而后产生的具有独特意象和句法。恩典的隐喻,就和神话传说以及独特的历史有关了。
235,一篇作品有没有诗性?不仅与问题有关,更有轻身指向有关诗性也不仅仅只是歌,小说和散文照样可以具有诗性。诗歌的诗性与神秘性相关,神秘性不是由神带来的,而是物象内部的不寻常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轻易可以捕捉到的。诗歌中的逻辑是应该怎样处理呢?实际上是对”时间”的处理,在前面出现过的句子,在后面一定要警惕重复出现。
《诗歌感悟》(四十五)
236.诗歌的实写和虚写永远是对诗人才华的考验,如果拿捏得不好,就会失败得一塌糊涂。所谓实写,就是客观地去写,虚写,就是主观的去写,这两者之间要结合得天衣无缝。麦豆先生强调”词就是物”,并没有排斥主观性的描写,而是指即使主观性的描写,也和”物”息息相关。
237,中国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几乎是跨越性的,没有经过中间层次的”近代诗歌”。古体诗词虽然在唐朝、宋朝已经过了高峰期,但是在后面的年代,一直还是这种诗歌创作为主导,所以中国诗歌的落后和这个阶段的跨越性仓促有关系,现代诗来的太突然,好多读者都来不及适应,古体诗词的文学形式和人们现代生活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当然是呆板的,固定化的,填鸭式的,尽管如此,旧诗词也有很美的、很有意境的东西,值得写现代诗的诗人去参照。但古诗中压抑人性的东西应该毫不客气的摒弃,古诗词的韵律、韵律等,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灵魂生活需要,现代诗人应该抱着批判的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古诗词。
238,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感知也是受遮蔽的。詩来自于艺术的真实,从表面上这样的话很容易,真正探究它的深处却很难。麦豆讲”艺术真实高于活真实”,讲的很到位。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相信眼前看得到的东西,岂不知眼前看的得到的东西,正是遮蔽灵魂的东西。
239,科学虽然不是万能的,却是现代诗生存的基础。从表面上看现代诗是由语言形成的,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有灵魂的触须,它利用了语言这种形式,却又高于语言。诗歌中的语言不是生活语言。也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一种。文学形式从深层来讲,是可以进入人们生活的存在,包括生活的尴尬和困惑。人们向往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人,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巳经发生变异,人,已经不是一个美好的化身,人性当中往往又丑了,好多最肮脏的东西,比如暴力、战争、封建、独裁……都是人发明的。
240.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做比较,诗歌语言,呈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存在,它是一种精神的乌托邦,突破了一些生存的困境。因为这个原因,那些伟大的诗人们去触动人类精神痛苦的那一方面,人在生活中在生命的历程当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许多是肉眼看得见的,有更多是肉眼看不见的。人们说诗人是忧郁的化身,只讲对了一半,至少诗人他的眼光,观察人和人性的软弱,”控制”人性走下坡路。现代诗人呈现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对人性的批判中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