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翟耀文,笔名愈嘉,山西省临汾市人,高级经济师。现为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临汾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临汾东方诗书画院副院长、临汾市平水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正式出版诗词、楹联、散文、小说、论文、诗词写作讲座、国学讲座等专著16本。创作的诗词、散文、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纸杂志,并多次获全国和省作作品奖。
曲沃有座白起墓
文/翟耀文
记得还是好几年前,曲沃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曲沃的曲村镇有一座白起墓,有墓的那个村子就叫白冢村。我很奇怪,问道:白起是秦国人,而曲沃里村当时应属于韩国,一个秦国的著名将领怎么会葬在韩国的地盘上?朋友见我不信,就把我领到白冢村去看白起墓。
白冢村离曲沃县城不远,在村西北不足一里的地方,确实有一座古墓堆。墓堆底部约宽十五米左右,墓高约五米,占地约一亩。古墓虽不十分高大,但在宽阔的平原之上,仍显得雄伟、突兀。朋友说这就是白起墓,当地老百姓也有叫白将军墓的。
我上到墓顶看了看,随后又围着墓堆转了几圈,遗憾的是周围连一块墓碑也找不见,更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为了证实这就是白起墓,朋友领我去找了当地的老百姓,他们都是白冢村的人。几个岁数较大的村民肯定的说,这座古墓就是白起墓。问他们为什么能这么肯定?他们齐声说老辈子传下来就是这么说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爷爷是这么说的,爷爷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好容易找到一位本村的退休教师,问他为什么老百姓都说这座墓就是白起墓?有没有什么证据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抬起头望了我们一眼,说:“我也是听老辈这么说的,多少年我也想找证据,可惜还没有找到,不过在民间有一个有关这座古墓的传说,我可以给你们讲一下。”
他说,根据传说,长平之战前白起率兵经过这里去打赵国,到这个村时遇到一位算卦老人。白起让老人为他本次征战算一卦,老人眯起眼睛看了白起一会儿说,大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本次攻打赵国肯定能胜,但大将军决不能杀人太多,否则将军必有杀身之祸。谁知白起根本听不进去,说道,打仗哪有不杀人的?遂挥师前往,与赵军大战于长平。长平之战秦军大胜,白起忘了老者之言,下令坑杀赵兵降卒四十万。
白起得胜,班师回秦再次经过这里,忽然阴风四起,白起大惊,只见周围有许多赵国的游兵散勇集聚在这里埋伏,为四十万冤魂报仇,这时乱箭齐发,白起躲闪不及被乱箭射死,秦军只好把白起就地埋葬。据说这个算卦老人是鬼谷子,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人的老师,他知白起性情残暴特来劝告的,谁知白起不听忠告,因而有此杀身之祸。
白起是秦国著名的常胜将军,他在长平之战以坑杀赵军四十万而闻名于世。长平古战场就发生在现在的晋城高平市,2002年我曾去过那里参加过全国长平古战场诗词笔会。从地图上看,这里离高平不到百里之遥。白起攻打赵国率兵经过这里是有可能的。但要说白起被乱箭射死在这里,却是与史实不符的。再说长平之战,白起已歼灭赵国的主力,一些游兵散勇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集聚在这里设埋伏射杀白起。
司马迁是位治学非常严谨的史学家,为了弄清真相,我专门查看了《史记》中有关对白起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对白起是这么记述的:
白起者,眉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大小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椽攻韩,去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椽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椽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军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者,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壁,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
(四十八年)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椽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成阳中。武安君即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快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出,白起将军从秦昭王十三年担任左庶长,到他被封武安君后发动长平之战至,白起为秦国身经百战,而且是百战百胜,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勋。就是这么一代名将,却被刚愎自负的秦昭王赐死身亡,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
白起晚年为什么不愿再打赵国?历史学家有好多说法。
有畏惧说:
白起认为这次打赵必败,宁死也不愿毁掉自己一世英名。
白起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卓越军事家,他对当时的军事形势了如指掌。秦昭王四十八年九月,秦国再次派兵进攻赵国首都邯郸,因当时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秦国让五大夫王陵统率大军进攻邯郸,但战争打得不顺利,秦军围攻了邯郸八九个月,还是打不下来。秦王派兵增援王陵,结果王陵又损失了五个校的兵马,还是没有打下邯郸。这时白起病愈,秦王想请他出征挂帅顶替王陵攻打邯郸,但被白起拒绝了。白起给秦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一是,赵国国都邯郸,城池坚固,易守难攻,长平之战后赵国军民一心,斗志正旺,邯郸不是轻易能够打下来的。
二是,各国诸侯对秦国都积怨很深,他们会出兵救赵打秦,到时秦国就危险了。
三是,自长平之战后,秦军虽然打了大胜仗,消灭了长平军,但秦军自己也伤亡过半,损失惨重。如果这时候长途跋涉去打赵国的首都,赵国从内固守接应,各诸侯国从外部进攻,秦军必败。
可惜的是,白起的忠言劝告,秦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亲自下命令让白起出征,白起不肯奉命。秦王又令相国应侯前去督促白起出征,白起托言生病不肯起程。几次抗命不遵,因而白起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有愧疚说:
白起自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后,深感愧疚。所以宁愿抗命被杀,也不愿再杀赵国人。从白起自杀前说的话可以证明,白起对坑杀赵卒四十万,内心是非常愧疚的,白起说:“我本该死,长平一仗,赵卒投降的有几十万人,被我使用诈骗的手断全部活埋,凭这一条。我就应该死。”
不管那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实际,但白起在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被赐死于秦国首都咸阳西十里的杜邮,确是事实。
如此可以说,白起根本不可能被埋在离赵国很近、离秦国很远的曲沃里村白冢村。
那么曲沃白冢村的白起墓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专门查阅了康熙年间孔尚任编修的《平阳府志》。府志中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白起墓”在曲沃县“东北白冢村”。孔尚任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学者,他主编的《平阳府志》记载,在曲沃县城的“东北白冢村”有“白起墓”,那么当地人所说的白起墓并非空穴来风。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个问题,我利用在银行工作下乡的机会和利用政协委员考察的机会,向当地人打听白起墓的真实情况,可惜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请人找来一本《曲沃县志》,由于县志是当代人编的,县志上根本没有关于白起墓的记载。多少年来,曲沃白冢村的白起墓一直是我心中解不开的一个谜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年四月份的一天,汾水诗社的诗友聚会,我认识了曲沃县的诗人、原县计生委主任李永堂先生。听说李先生也是个研究文史的专家,我向他提出了曲沃白冢村白起墓的问题。不想李先生竟一口答出:那是一座假墓,是白起为自己建的假墓。
假墓?而且还是白起将军为自己建的假墓?我不由一怔,虽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忙向李永堂先生请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永堂先生说,他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秦、韩曲沃之战和曲沃县四个和白起有关系的村庄,其中就提到白冢村白起墓。由于当时我们正举行诗词活动,时间较紧,李先生说他回去立即将他写的那篇文章给我捎来。
李永堂先生是个极热心肠的人,过了没几天,他就托诗友、临汾市委的陈波轶科长给我捎来两本曲沃县晋文化研究会编的《晋文化研究》杂志。
一本是2007年编的《晋文化研究》第二期,在这期上刊登有武志敏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白起将军与白冢村”。武先生在文章说:关于白起墓,他曾“带着这个问题求教于曲沃县原教育局长常恒义老先生,常老说‘白起墓应是秦、赵长平之战前夕白起为迷惑赵括而设的一座假墓。白起将军一向多谋善断,在秦、赵两军相持阶段,已成功使用反间计,迫使赵王弃用老谋深算的老将军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的全军覆灭埋下祸根。在临战之际,故意传出白起身亡的假消息,麻痹刚愎自负的赵括。白起正好趁虚而入,大获全胜”。武志敏先生关于白起墓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另一本是2010年编的《晋文化研究》第一期,这期上刊登有李永堂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白起将军与白四集村”。李先生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秦、韩曲沃之战的全过程,也详细说明了白起建造假墓的经过。
李永堂先生在文章中说:秦昭王43年(公元前264年),秦、韩两国在曲沃的陉城发生了一场大战。当时秦军的主帅就是白起,他率领十万大军围攻韩军。韩军主帅是韩国大将韩公鈅,韩公鈅也是一位深通谋略的三军主帅,他知道凭他手中的五万精兵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十万虎狼之师。再说韩国的陉城一马平川易攻难守,为了保存韩军实力,韩公鈅只留守很少兵力驻守陉城,而把主要精兵集中部署在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的皮牢城内(今翼城县牢寨附近)。
据说秦军在进攻陉城时,白起将军让一位和自己相似的军卒装扮成假“统帅”,他自己则装成随从士卒在暗中指挥。攻击开始时,秦军奋力攻城,韩军坚守不出,只用乱箭围射秦军指挥车。在一阵乱箭之下,假统帅被乱箭射死。秦军在慌乱了一阵后,仍奋力攻城,终于打下韩国的陉城。
秦军攻下陉城后,并没有继续进军,而是驻扎在离韩国皮牢城不远的地方即现在的白冢村附近,搭设灵堂,齐奏哀乐。全军将士全部素缟,并传出白起将军中箭阵亡的消息。数日后,一座巍峨的白起将军墓就出现在秦军驻地即现在的白冢村。
白起阵亡的消息,传到韩军方面。一开始韩公鈅不信,派人暗中打探,见有白起墓冢便信以为真。韩军平时最怕的就是白起,一听说白起已死,已除去心头之患,都欢欣鼓舞,一时也放松了对秦军的警惕。
白起见韩军中计,大喜,先派五千人的队伍攻打皮牢城,又派兵一夜之间断绝了韩军粮道。白起亲率大军埋伏在皮牢城周围。
韩公鈅一见秦军断了韩军粮道,先是一阵惊慌。后见秦军只有五千人攻城,又觉白起已死,秦军中再无可畏惧之人,就留下一万兵马守城,自己亲率两万精兵出城迎敌。不想,这一下正中白起之计。韩军刚一出城,秦军伏兵齐出,韩军就陷入了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正在这时只见秦军有人大喊“白起将军在此!”秦军的帅旗高举,白起将军威风凛凛立于旗下。韩军一见白起将军还活着,一时魂飞魄散,无心再战,四散逃窜。秦军一鼓作气打下皮牢城。白起将军得胜班师回朝,而白起将军自造的假墓则永久的留在了曲沃县的白冢村。
秦、韩两军的陉城之战,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重要战役。也是白起将军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一,所以我认为李永堂先生对白冢村白起墓的说法是可信的。
虽然武志敏、李永堂两位先生对曲沃白起墓的说法不同,但至少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这是座假白起墓;二是,这座墓和白起有关。这就够了,虽然是座假墓,其中并没有白起将军的尸骨,但当地人们出于对白起这位常胜将军的敬仰,还是把它当真墓对待。每年清明节都要上坟祭祀,以寄托当地人们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注:李永堂先生已经去世几年,仅以此旧作,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曲沃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