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八十五)
陈诚等九战区的将领(九战区司令长官初为陈诚,后为薛岳)正坐在台下心中暗暗不平,却听台上的最高统帅的口气逐渐变了。
老蒋提起抗战第一期的几次重大的战役,语调越来越沉重: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第二次淞沪战役,我十万精锐的国军阵亡于被称之为“东方凡尔登”的绞肉机里,平均每小时牺牲千人以上。
忻口保卫战,虽然歼灭日军四万余人,我军的阵亡官兵却超过了十二万。

在这些血战中,我一批身经百战的军长、师长如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刘佳琪等壮烈殉国。
老蒋说着说着激动起来:我军虽然损失巨大,但也使日寇付出了伤亡四十四万七千多人的沉重代价。
这就使一贯轻视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的日本侵略军不得不为我国军人的牺牲精神所慑服惊讶。也使世界友邦、各国人民对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

但是,有些仗本来可以打得更漂亮,有些惨重的牺牲本来可以避免或者减轻。想起冯玉祥老将军曾向他痛陈有些将领不听指挥、有些部队刻意保存实力等等。
讲着讲着他就来了火,索性站起来,丢开了讲稿,一手叉腰,一手在胸前挥舞着,声音也越来越大。
他说:某些将领指挥无能,各行其是,一味地保守实力,置民族利益和抗战大局于不顾。有的还是高级将领,这些人耍小聪明,躲避命令、逃避责任,用这一套来对付战区司令长官,使之无法指挥作战。
统帅部的命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连调动某些地方部队作机动使用都求之不得!

可能是联想到武汉失守和长沙大火,老蒋越说越生气,讲到后来简直是暴跳如雷、声嘶力竭了:这样的高级将领,我们要他何用?只有把他拿来像韩复渠一样,毫不客气地枪毙掉。娘希匹!
老蒋在台上骂娘,台下的高级将领们无不在检讨自己以往在历次战役中的指挥失误,个个背上冷汗津津。
就在十个月以前,第五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山东省主席韩复渠上将,因为不服从中央指挥,擅自放弃山东战略要地,被老蒋以召开军委会会议为名诓到武汉,随便安了个罪名就给枪毙了。
一个上将,说杀就杀了。想到这里,台下的众将领无不心惊胆颤。

尤其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华中重镇武汉本来是由他来防守的,现在却被他守丢了。虽然他是蒋介石的爱将,却也不免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第二天,一种说法便悄然在众位将领中间传播:武汉会战的失利,川军将领难辞其咎。责任和责难逐渐集中到了川军将领、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的头上。说他的部队训练差劲,毫无战斗力,一击即溃,以致影响了长江南岸战局。
开会时,军委会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发言,先指责川军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王瓒绪的部队作战不力,拖了第九战区的后腿。
后指责王陵基指挥无能,虽然后来拨调第8军和第73军给其指挥,令其夺回瑞昌。但王总司令却没有亲临前线指挥督战,以致贻误了战机。
此刻,两个集团军的王总司令都感到大难临头,冷汗淋漓,极为惶恐。

就在南岳军事会议的第二天,舆论对川军极为不利。许多将领为了推卸责任,纷纷把账算到川军的头上。
此时,在抗战第一线作战的川军除第29、30集团军外,还有孙震的第22集团军、唐式遵的第23集团军、杨森的第27集团军以及在第一战区(山西战区)的李家珏的第36集团军。(李上将于1944年5月21日在洛阳保卫战中阵亡。)全部川军超过了全国200万国军的五分之一强。
川军将领对于这种歧视地方部队,欲拿川军开刀的做法极为不满、极为愤慨。
不光是川军,其他杂牌部队的将领也十分气愤。
抗战以来,不分中(央)系还是杂(地方)系,中国军队的作战都非常英勇顽强。
西北军第29军的大刀队就不用说了,桂军士兵光着膀子与日军的坦克拼刺刀;湘军官兵在淞沪抗战中每天上战场前总要互道一声:“兄弟,来生再见了!”
再说川军。七七事变之后,三十万川军于年底誓师出川抗日。
当时,北方已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数十万川军将士只穿单衣、草鞋,在茫茫雪地里艰难行军。晚上就打开那方薄薄的被单,卷曲而卧,不入民房惊扰百姓。
不但无衣御寒,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如此千里行军,途中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沿途百姓见者无不落泪!

川军的武器装备也极为落后,首先开进的43军26师,一个连八、九十号人常常只有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老得连膛线都磨得看不见了。有的还要用麻绳拴住枪栓,以防在行军途中掉落。
川军将士就这样,用落后的川造步枪、麻花手榴弹同日军的坦克、大炮、甚至飞机、军舰死拼。
因为没有平射炮和反坦克武器,他们常常是爬上日军坦克,把手榴弹塞进日坦克炮塔。以致在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上海战役、南京战役和武汉会战中,川军将士的死伤极为惨重。
藤县一役,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藤县,与数倍于己的优势日军血战一个星期。
城破之时,王师长亲率所有能动的残兵向日寇发起最后的惨烈冲锋。王铭章身中数弹,壮烈殉国。目睹师长之殒,四百余名重伤员即以手榴弹互炸,全体牺牲。
是役,122师6000余名官兵无一生还。
率领川军出征的四川省主席、一级上将刘湘,在“七七事变”时已是重病缠身,他不听苦劝,执意抱病亲征。以致1938年初在前线吐血身亡,年48岁。
刘湘去世前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则川军一日誓不还乡!”
他还叮嘱家人,将其葬在成都武侯祠的惠陵(刘备之墓)旁边,以示他是汉室宗裔。刘上将的爱国之心致死不渝。
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川军将士每天升旗时必要将这遗嘱齐诵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八年苦战。川军健儿伤亡多达64万余人,仅战死沙场的将士即达264000人。也就是说,当初三十万誓师出征的川军将士,百分之九十做了萧瑟易水河畔的不归壮士!

八十年代曾有个电影,一个卖“抄手”(馄饨)挑子的老汉在深夜的重庆街头卖小吃,看见一个衣衫褴褛、浑身是血的川军娃子走过来吃桌上别人吃剩下的半碗抄手。怜悯这些孩子是为国家打仗的,就盛了一碗给他吃。
小川军也是饿极了,三口两口就将那碗抄手吃光了。老汉说,莫急莫急,还有。就又盛了一碗。也是风卷残云就见了碗底。
不多时桌上就摞起了七八个碗。老汉正要与他说话,霎时就不见了川军的影子。老汉突然意识到,这明明就是家乡子弟兵的鬼魂啊。他手捧着一碗盛好的馄饨不由得放声大哭。
这个电影看来让人泪目。
川军将领们心里不服,深感委屈,这是理所当然的。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