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道之浅论》
文/余一

天地鸿蒙,道寓其中;人世纷纭,艺合隆隆。艺与道生,道佐艺兴。谈及道,离不开艺,艺道之间,其理通焉。
游于艺者,必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夫子之论也。今余一试探之,艺术迺术,术熟则可以技一而活于世,但艺术家不同,在一技之精后,要在为艺之中,渗入道、德、仁、义、勇、毅、智、信、诚、爱、善、美、廉、勤、励、礼等诸思想之境界,否则,艺术再精也沦为 匠工行列。
道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艺者众、艺可变,艺是众生,变化万千;道之性,曰本真,曰善仁,曰德归;艺是相,生于心,曰文学、曰技巧、曰术方;故艺道兼行,性相一如,旨趣归一;惟一惟精,大道与物;艺臻之善,大美无形;道映本心,艺归道统。
道之所在,即师之所存。唐人韩愈之《师说》,将此句没有展开来叙述,理解为:何处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师,或曰:谁懂得此道与理,孰乃吾之师也。此句亦解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之存处,吾师之所存——此谓之道。
人常说“道理”,道,乃不需论也,而理要分明,故常有说明、说白、说清、论楚,夫理,则大家之公认、约定俗成、或有据可循、有法可究、有情可量的;于是乎,吾辈学《物理》、《法理》、《情理》、《道理》、《德理》、《心理》、《生理》、《命理》、《天理》、《人理》等科学之理,实乃《真理》,推之亦有《天道》、《地道》、《人道》、《商道》、《业道》、《心道》、《命道》等;可见,理之熟,则道亦明,唯明道,则习于道,道自然,乃可自通其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义乃道德之外化;韩昌黎与范文正都是儒家正统之宣导与实践者;当然,其思想有局限,因未见到文明时代西方之先进理念,亦不触及民主、民本、自由、自我、宪政、共和之含义;故所谓之圣人,亦有局限;圣人有所见,故不得不然,众人无所见,则不知其然而然。孰为近道?曰: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故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这是晚清思想家、教育家章学诚先生的论说,很有道理。
读之,则悉析道之真义,道,不用说的,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你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它就是存在在那里的东西,人人都在用的,这就是道。
道之广,无所不在,无所不括,无所不融。道无别,乃人之类之,有“天道、地道、人道、术道、心道、商道、业道、家道”等等,一阴一阳谓之道;时空宇宙,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道是有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是治国之道;但正道为何,目前为止,我们认识世界之总量才是百分之一左右,也即未知领域与未知世界尚混沌不晰。故老子在其著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余一乃曰:
天之道,道亦天,天道不违,众善而行;艺道者,以艺载道也。天地大藏,宇宙无疆;峰峦养晦,草木萌萌;芙蓉藏拙,万物归朴。
艺心即道心,道艺之间,相摄互融。万物通道,道涵万物,亦即道生众艺,道使万物之有序、合律,摄护、通达、变异诸能事;艺亦容融于道,循道以律变、遵道而通融,因之道体艺用,道一艺万,道艺和合,体用互生。
故道迺心,心存则道存,心善则道善,道乃宇宙万象之规律,遵天道而人道地道周行而协律,故所谓上帝在心,则吾辈与天地而恒久,肉体虽一瞬,但精神与意志则恒远而不绝,此乃中正、合适、无妄、有衡之真大道也,吾侪当和之,更应循道而顺之。
余一乃赞曰:艺与道,体用合一;道与艺,相生互摄;知道而行,精艺循道,则艺大成,品自贵,弘道扬艺,以艺载道,艺之贵,在各有其奇;艺之重,尊异而趋同。
故艺兴而诸利,便己而达人;道崇而善德,技臻而无敌,则天下隆融,民生小康而大同。祥和安宁,无欲而无求,非役于勢,勿役于物,摒弃俗念与狭隘,则天下归心,乐而忘忧,民熙物阜,康乐无边矣!
余一壬寅暮秋作于深圳梧月桐风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