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根之艺,雕刻之术
文/郑淑颖
中国的竹子,挺拔俊秀,四季青翠,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很受世人青睐。从古至今,爱竹咏竹者颇多,文人墨客不仅吟诵其挺拔青翠的外表,更赞赏其岁寒不凋的品性。北宋文豪苏东坡写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他对竹子的喜爱。古有文人骚客咏竹诵竹,今有民间匠人雕竹刻竹。以竹根雕为典型代表,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象山县因其优渥的地理条件,其盛产的毛竹枝干笔直、竹叶青翠、根茎天然,而竹根更是雕刻之佳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象山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竹根雕艺术家继承明清工艺,融合现代艺术,结合竹根的天然形态,用心雕刻成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艺术品,被销往海内外,令世界民众赞叹不已。涌现出一大批以张德和先生为代表的根艺大师。作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象山竹根雕行业“奠基者”和“领头羊”的张德和先生,痴迷根雕近四十载,以根雕译自然,化腐朽为神奇。他不仅将濒临绝迹的中国竹根雕艺术推向新高潮,而且影响了一大批艺术新秀再攀高峰。
行于幽谷,漫步悠悠小径,德和根艺美术馆便藏于这深山中。纵观全馆,万物皆在绿树掩映之下,无不展现生命之息、生灵之气。根雕形态各异,却有着相同的特质,那便是来源于灵魂的匠心精神。馆内的艺术精品大多出自张德和先生之手,一件件作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部分作品更是结合了富有象山特色的渔文化,以根须为渔翁的胡须,细密而冗长,游人于几米之内细观,竟分不清这飘然之物是根须还是胡须。眼里看到的是极尽创意的艺术作品,心中感知的是每一件艺术品散发的人文魅力。
生于海岛,受渔文化的熏陶,张德和先生的艺术作品无不彰显着海洋元素。陈列于象山县文化馆的《渔趣》是其代表作,隔着透明的玻璃框,只见一位渔翁悠然坐在舟上,穿蓑衣、戴斗笠,脸上洋溢着微笑,慈祥地看着海上的鱼儿。“渔家有乐在东瀛,沧浪踏歌鸥结盟。烟雨迷蒙尘俗远,轻风一棹慰平生。”张德和先生的这首诗歌描绘的正是他的竹根雕作品《斜风细雨》。他将连体的两个竹根通过根须的遮掩和过渡构思成一体,一个用以做人物,另一个做鱼篓和桨,堪称巧夺天工。竹根须盘旋交错极像被雨水打湿的蓑衣,而渔父仍在风雨中面露笑容,自得其乐。
张德和先生将根雕当作其毕生事业,他的工作就是在尊重大自然原作的基础上,发现美、挖掘美、塑造美,充当大自然的“翻译家”。他也寄情于根雕,其作品《钓鱼岛主人》描绘了一幅渔夫栖身钓鱼岛的画面,爱国之情溢于作品之中。该作品取两种不同的木材表现相异的肌理,择一半竹根为船身,又将柏树的天然纹理处理成船下的波涛,静态之物瞬间有了流动之美。
这些艺术作品形态自然,富有神韵,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相融,将“竹”与“艺”天人合一。而大多数以渔夫为载体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与渔夫互通的志向。渔夫打渔不为生存,只为孤寂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丝乐趣,鱼儿戏水,鱼伴渔翁。手艺人以传承竹根雕艺术为己任,只为追求心中之热爱,传承这独特的非遗文化,寻找雕刻竹根的乐趣,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竹根,使其成为一件件艺术品。
象山竹根雕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它的诞生和辉煌离不开匠人们的努力与其匠心的品格。而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象山竹根雕正遭受着重重挑战,网络时代的改变让手艺人们猝不及防,上门客越来越少。随着这些手艺人们的年龄逐渐增长,正如另一根艺大师朱利勇先生感概道:“人吧!还是得服老,这要是早二三十年前,一天做个十个小时睡一觉马上就好了,现在不行了,一天做十个小时了,身体哪儿哪儿都疼了”。是啊,第一批象山竹根雕老匠人的年事渐高,而新秀们的技艺尚未成熟,其复杂的雕刻流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庆幸的是,也有不少年轻人欲传承灿烂的根雕文化,使其生生不息,在艺术领域熠熠生辉。国家对于非遗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一颗“竹根雕”星正冉冉升起,它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海之滨。
透过这些精美的竹根雕,我仿佛看到了匠人们用着岁月打磨着竹根,将其思想融入作品,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的碰撞,更是擦出了不灭的烟火。一根一世界,一人一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作品终将会随岁月腐朽,而留存下来的艺术价值和工匠精神却是永恒的。缓缓踱过历史的脚步,倾听竹击艺术的声音,震撼于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郑淑颖,2000年2月生,嘉兴学院小学教育系在读学生,爱好文学与写作,曾多次参与征文比赛并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