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山东济南】刘耘诚

千言万语出本道,天地六气集于心。若欲悟道晓变化,《逍遥游》中自来寻。《逍遥游》为《庄子》一书首篇,为本书代表作之一。本篇言语雄弘,不惜笔墨,引经据典,集鲲鹏展翅,列子御风,许由洗耳等典故于一身。先例后理:例近数百言,虽长却不同凡响;理仅百余字,虽短却字字珠玑,全篇气势磅礴,洒脱间不失浪漫之感。若精心细读,必能身临其境,品上古之玄奇。
此篇虽仅九页,但其所含之理却无穷。本段之所写,为神游物外之逍遥境界,尘世间,众生纷纭,皆可呼吸生存。但却“犹有所待者,需依外物而生,若此物消,皆存不得。彻悟后,庄子已知破此法之道——逍遥。逍遥者,需独立于天地间,无依无傍,修成无上自由之身,至“无己、无功、无名”之境,方可逍遥。此章后段则论有用,无用之理。正若《道德经》所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万物皆存变数,有可化无,无可化有。应把无用化有用,两相转换,仅视角之差耳,故言不为物所滞矣。
《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等神法理法看似虚惘无据,但众语所出之源,却皆为“道”。《庄子》此书亦然。虽言语玄幻,所述奥秘却未离“道”半步。
而此“道”为何物?“道”初生,非同于诸物苍生,虽充盈天地间,但不可见其形,闻其音,似无物,却运行终如一。育万物而不为,护众生而不显。“道”似法则,亦似规律,虚幻至极,无法捉摸,寻人无果,老庄之经上亦无记载,“道”,实然不可名状也。
“道虽不可寻,但其下却具二道:天道与人道为其代表,此二道为“规律,法则”之意,二者虽本相生,但相克之时多矣。正如老君之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天道,法自然,万物平等。人道,受人法,趋炎附势。二道似阴阳二象,于尘世间相争而互衡。从古至今,万千岁月变换,天道始终无为,清静自然,而人道之恶行,却愈发变本加厉:毁良林,排污水,为图名利;夺资源,扰生灵,自然已毁。此万恶源头,皆是人。仅顾眼前利,忘却身后害,众人之心,亦随此等恶行而堕。拜金之流随处是,空虚冷酷遍地存。世人万千寻外物,欲以只手遮本源。今之人道,绝非循古之“为而不争”之理。世人之流,亦多因此失“道”也。
尘世间如此纷杂,为何“道”不曾束之?突然,近年来人虽恶行不堪,但于“道”中,又复为何事?人之行若“道”视之,仅为一蛩啮山而已,不过耳耳。“道”法自然,固无为,万事终解。人虽大,何比“道乎?世人中,贪求名利,混沌麻木者多矣。行事仅求钱财,至终,作恶无数,还失本心。如此,不若平息利欲,细细研读老庄之经,虽不能疾至逍遥佳境,但若能略晓其埋。便足矣。
万物之中无上品,自古惟“道”独称尊,《庄子》书中论玄奥,《道德经》里存圣名、逍遥奇法显神妙,无中生有觉灵真。清静无为访大“道”,顺应自然通贤明。人欲纷杂终乱象,晓“道”通灵在本心,纸上论讲终虚浅,老庄书中悟“道”灵。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