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 学到老
——写在喜迎国庆节与党的二十大之际
作者: 张 杨
原载:运城晚报
“活到老,学到老"这六个字经常有人说,也有人对这话不认同,说什么"三十不学艺”,“老了,吃好睡好,把自个身体养护好,不给儿女添麻烦,就最好。”
“三十不学艺″的老话用不着反驳,现时很多事例皆可证明,三十正是学艺、学各种知识技能的大好时机,这暂且不述不论。后一句也不无道理,不少老年人都赞同。
我仅一子,也常对特别惜儿孙、为儿孙任劳任怨、倾尽其力而不顾自己的老伴和为儿女舍弃一切的好友谈及这层意思:我们把自己照顾好,不病不灾,就是对儿女最好的贡献。因此我虽坚持读写,但很顾及身体。早年的艰辛岁月加之个人的苦痛经历;在崗时为工作争上游及业余写作等超负荷运转造成了睡眠质量较差,退休后,卸了工作担子,为改善睡眠质量也曾惰怠,懒于笔耕。
自从参与了县三晋文研会、老干局、关工委的活动及写作,老领导老同志的工作劲头、他们带领下的“五老”的奉献精神,总在感动、感召、激励着我,使我逐渐勤于笔耕,并为些许写作成果的小成就感乐在其中,从而想将他们总结一下。
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统战部长、八十六岁的卫立业先生的人生信条即是“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学习、 工作到老”。且不说他早年的《躬耕之路》等著作、文集,也不说前些年和退休后的许多画作、诗集,仅去年新出版的《古郇集韵》,由他编撰的《王维》等大部头巨著就让人为之一振,惊叹不已。他现在仍在孜孜不倦地挖掘古郇文化,与时间𡧳跑。
现任关工委主任的关英才为建党百年撰写50万字的党史讲稿 并巡迴演讲;酷暑盛夏带领一班人在校园、工𠂆、特殊家庭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奔波,使临猗县关工委工作在省市名列前茅。
另有为党和人民唱赞歌、传播正能量的老干部演唱队(武克敬等老艺人)。更有活跃在各条战线的老年书画协会,这支队伍中的许多人天天都在练笔,像画马名家王宗甲,颇有书法造诣的董友民,协会的领军人杨峰、秦建业、杨文宪等。
不少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是传播正能量、抒发人民爱党爱国奋进新征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是我敬重、学习的榜样。
正是他们的榜样力量激励,让我又恢复了凌晨即起的读写习惯,特别是疫情宅家的充裕时间,能让我静心翻阅整理早年的书籍、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随手记下的很多励志的文章资料索引、名言警句段落,未曾发表的 随想随写内容,皆是向前向上的锱铢积累。 倏忽之间,胸中顿然涌出一种追悔莫及之感:不少时日的惰性状态,浪费了多少无法追寻的宝贵时日,损失了多少无可挽回的年富力强时应有的记忆力、思考力甚而是黄金思维,让其在街头巷尾的闲散中、无意义的闲聊、无效的社交中,不知不觉地消耗殆尽。
此时此刻,"活到老,学到老“在我心里已全然不是一句平常语,而是鞭策激励自己年过七旬、去日不多、得抓紧时间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从而做最好的自己,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莫说什么“人老成精”,莫说什么"经验丰富"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要学的新知识、技能太多,要学习,要成长,需要的时间也太多,容不得懈怠啊。
拙文将收尾时,欲为“五老”画像,从而自勉:
不叹满头雪,岂悲两鬓霜,纵然老已至,犹似少年狂。把盏吟秋月,挥毫画夕阳,满腹报国志,凝聚见华章。
“人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一瞬间,人才是真的老了”(摘自《人为什么要读书》)。我很赞赏这句话。
人生短暂,转瞬即逝。欲提升、塑造自身,就要朝朝暮暮的雕琢,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人生短与长,不是很重要,只要錾刀不钝——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不倦不息,这样的人生既便长度不足,也宽度有余。
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的飞扬活力;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再丰盈的物质享受也无法比拟的。
让我们为伟大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安康;为营造“书香社会”、和谐社会而“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工作到老!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