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竞自由
文/朱双顶
一飞天地竞自由,任凭惊雷洗风雨。
熬得孤傲不逊品,独占凌空壮志抒。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25年秋,伟人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遥望湘江北去,思绪万千,心不能止,激昂之中欣然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以鹰自喻,立志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去寻他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长沙由此成了他初期革命的活动中心,一代伟人就这样像雄鹰一样,翱翔在革命的洪流当中,任那狂激的暴风雨洗礼,横空出世。
鹰,以它那倔强刚毅之品,徘徊在天地之间,自由地享受着蓝天白云,任雷电风暴也要搏击长空。它那长风似样的翅膀、褐色条纹的羽毛、铁钩一样的利爪、月牙形的尖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展天之傲子之态,成为傲视一切的天空之鸟。它视野开阔、目光敏锐、听觉发达,有着千里眼之称,十几公里之外的小动物,也难逃它的法眼。它孤傲不逊,只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在自己的领地拥有绝对的权力,一山不容二虎则是它的真实写照,只是变成了一空不容二鹰。
于是鹰自古就成了王权的象征,在古巴比伦和罗马帝国均是如此,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将鹰作为崇拜的图腾。像俄罗si的双头鹰国徽,就是从东罗马帝国流传下来的,当年君士坦丁大帝修建君士坦丁堡时,就是要照顾到东西罗马两部分,使其扼守要冲,因此选用了双头鹰图徽。时至今天,世界选用鹰为国旗国徽的国家,就有一二十之多,其中包括美国以白头海雕为国徽。鹰也是凶猛、力量、自由、胜利和勇往直前的象证,古埃及王朝的国玺和古罗马帝国军队均以鹰为标志。草原人把大英雄比作草原之鹰。
鹰在我国也不例外,自古就有着军威的象征。《诗经》中《小雅•采芑》篇里就写有“Ⅹ(此字为“鸟+穴”,打不出,读yu第四声,意为鸟飞迅疾的样子)彼飞隼,其飞戾(到达)天”诗句,用鹰隼一飞冲天来比喻西周大将方叔所率的周军,也像鹰隼一样勇猛无敌、斗志昂扬,去南征荊蛮的威猛之势。《小雅•六月》篇里写到:“织文鸟章(绘有鹰隼图案的旗帜),白旆央央(鲜明的样子)。”说是以鹰隼图案作为军旗以扬军威。《大雅•早麓》也写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之句,则是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蕴,以雄鹰搏击长空的英姿来起兴,以颂美文王祭礼获福。从西周时,鹰的凶猛残酷之形象,就被用于军队英猛的特定象征;鹰的英姿搏击长空之志向,就成为周王祈福之祭礼起兴之物了。
在古代,由于以弓箭为主射杀猎物,没有枪械,总想寻找到一种替代物,不知从何时起,鹰走进了人们的畋猎生活,养鹰训鹰就成了一些达官贵人的一大爱好,甚至是发展到民间,于是有了“熬鹰”驯练方式。就是将捕捉回来的鹰,不让它睡觉,不给它吃,一连熬上几天几夜,直到鹰的野性被消磨殆尽,将它彻底征服驯化为止,鹰就这样成了捕获猎物的极好帮手,也成了主人们精神生活的好伴侣。《史记•李斯列传》上,就讲述了李斯以自己悲惨结局为苦,被处腰斩,到临死前对儿子说,我多想还能去上蔡东门牵犬臂鹰打猎(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所以唐李白在《行路难三首》中写到:“李斯税驾苦不早……上蔡苍鹰何足道”。这样说来,养鹰畋猎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了。
到了唐代,是一个尚武时代,任侠之风盛行,鹰的凶猛英姿特性契合了时代之需,又有了蕃夷进献鹰的推动,煽起了社会上普遍对鹰的喜好,蓄养鹰犬畋猎就成了时尚。这可以从唐诗中加以佐证:李白在《观猎》诗中写有“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杜甫更是以《画鹰》为题作诗“素练风霜飞,苍鹰画作殊。㩳身思狡兔,侧日似愁胡”;王维也在《观猎》中也写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之句。唐人在诗作中写鹰可以说是举不胜举,鹰已成了捕猎的工具和把玩的宠物。所以,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就不时出现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雄鹰在旁盘旋之场景。
我对鹰的感受,大多来源于影视中的直接感官,而对于鹰的知识,则来之于书本杂志网络之中。但我最欣赏的还是鹰的“适者生存”精神,这确实是够励志的,虽有的只是传说,却有着向死而生的涅槃,是值得人类敬佩的。
一只雄鹰展翅高飞,凌空翱翔,是鸟类中飞高的冠军,可飞过人类难以攀登的高峰。但在它的背后却有着艰难的成长历练,遵循着从林法则的摔打,才有着今日蓝天白云下的竞飞。在它未出生之前,一切磨练就已为它准备,母鹰将巢建在悬崖陡壁之上,先衔荆棘放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石子铺放其上,然后又衔来一些枯草、羽兽毛覆盖在小石子之上,一个能孵蛋的暖窝才算告成,可这一切都暗藏玄机。等到小鹰孵出并羽毛逐渐长全时,磨练就会悄然开始,母鹰就会无情搅动抖落掉枯草和羽兽毛,顷刻间暖窝就不复存在,仅剩下尖锐的石子和刺人的荆棘,让小鹰再也无法待在窝中,勉强想待也不行,母鹰会毫不容情地将小鹰驱逐挥赶。
一窝雏鹰出生后,就面临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由着母鹰来决定它们的生存选择,由于食物的制约,母鹰会狠心残忍地杀死最弱的雏鹰,保留下强壮的。留下的雏鹰会接受母鹰极残酷的生存训练:要过飞行训练关,每次只有通过痛苦的飞行训练,才能从母鹰嘴里获得食物,否则只能饿死;要过生死关,母鹰将小鹰带到高耸入云的悬崖上,把小鹰无情地扔下去,勇者生存,胆小的摔死,唯有拼命扑打翅膀展翅飞翔才能活命;要过劫难关,母鹰会用强大的意志折断幼鹰的翅膀,然后狠狠地摔下悬崖,原来这正是为了幼鹰日后的能够高空翱翔,鹰的翅膀和骨头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只要折断了翅膀,它就会忍受剧烈的疼痛,让翅膀充血,很快就会痊愈重生,而变得越来越强,唯有此才不会失去唯一的一次飞向蓝天的机会。原来鹰的凌空展姿是需要历经三关磨难,才能玉汝于成。
所以说母鹰才是雄鹰高飞的关键,它将爱藏在心里,是爱在日后,爱在长远;却将狠放在行上,是狠在眼前,是狠在断然。而这一切是令人敬服的,雄鹰的凌空高飞由此而成,后天的训练养成,是靠着母鹰的无情而促成,是不是无情胜有情呢?如果说雄鹰的初生凌空靠着母鹰的强制促成,那么它的重生凌空,却有着自己的“凤凰涅槃”,体现出一种壮士断腕的悲壮,也是一种惊心动魄的重生洗礼,更令人敬佩。
网上资料说,鹰是鸟类活得最长的一种,说它可以活到70岁。但鹰到40岁时,喙变得又长又弯,能伸到胸前,严重妨碍进食;爪子也开始钙化,变得脆而弯顿,影响着捕获猎物;羽毛又厚又重,翅膀变得沉重下垂,难以凌空飞翔。一句话,这时的鹰已经老了,是需要决择向死而生的时候了。于是它飞到高高的陡峭悬崖上,在那里待上150天左右,开始了浴火重生。它一次又一次地将喙砸向坚硬的岩石上,直到彻底地连皮带喙、鲜血淋漓地脱去。等到新喙长出,再把它当钳子用,将老化的脚趾甲一个一个地拔去。又用新喙将老的羽毛一片一片地拔掉,直到新的羽毛长出来,变得丰满为止,这才算获得了新生。鹰就这样以极其痛苦的五个月的煎熬,换取了后30年的重生,构成了其痛苦而快乐、丰富而完整的一生,赢得了自己志存高远的尊严。
对鹰的这种“凤凰涅槃”,有人提出了质疑,核心部分是说现代研究表明,野生的鹰一般只能活过20年左右,人工眷养的长一些,但远达不到70年,加上150天的重生期,如果成真的话,以禽类的生性是逃不过饿死的。质疑者并找到了传说的英文源头,说原文鹰是指雕,但雕也是鹰的一种,是能说得过去的。这些就需要科学去论证去了,作为一般人将鹰的重生看成励志故事来读,从中接受有益的启示也就行了,如同看神话故事一般享受。
鹰,本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鹰形类鸟,尤指鹰属的种类,包括苍鹰和雀鹰。它们是肉食性动物,是捕捉鼠、蛇、兔和小鸟的高手,大型的雕可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它们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属猛禽类。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为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严禁捕捉、贩卖、购买、饲养及伤害,所以再有“熬鹰”就是违法的事了。还鹰一个蓝天,给鹰一个自由,保鹰一个安全,就成了今人守法的一种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鹰击长空竞自由走向永恒。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七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