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水悠悠文集》读后感
季祥猛
郭应昭先生出版了《淮水悠悠文集》。该书内容虽然涉及整个淮安市千年历史,涵盖运河遗产考证、红色文化等历史资料,但主要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清江浦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录。这些记录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清江浦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文化习俗等。该书是根据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受访者的亲身经历,以及相关档案和书籍资料写成的,既具有一般记叙性散文特点,更具有真实性和亲历、亲见、亲闻“三亲”性特点,所反映当时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生经验,给人以厚重感和获得感。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散文集
这本书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主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证清江浦部分运河文化遗产,有常盈仓、御码头等漕运遗址的考证、大闸口古清真寺内两块碑的考证、文笔峰塔的考证、玉带河的考证等。对这些遗产考证,并加以阐释,为今天和将来各方面人士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在现实中,淮安大运河文化运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以来,这本书就如同及时雨。第二部分是有关淮安红色文化的记录和整理。这部分内容共13篇,其中部分篇目是根据资料整理写成,部分是通过调查研究写成的,我觉得都很有分量。这些资料是对淮安党史资料的归纳和补充,有丰富完善地方党史资料库的作用,还是机关人员、中小学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很好的参考资料。第三部分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清江浦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记录。重点是民俗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个人回忆记录,当然还包括作者知青经历,主要反映作者与当地农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农民的淳朴善良品质。这本书正文一共84篇文章,作者从对资料的选择,到成文的剪裁都拿捏得当,恰到好处。再就是每篇文章的用词都很准确,不但语句很顺畅,还很有韵味。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资料书
郭应昭先生一个人为这座城市留下的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数十篇记忆性文章,毫无疑问,这属于清江浦那个年代记忆的一部分,而且我认为是比较有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正如王庆元先生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到的该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真”,既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又反映了真人真事,还体现出真情实感。这本书虽然仅有近24万字,但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名副其实的是“十年磨一剑”。如果与文学作品比,现在很少有人会花十年时间去写一本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的。这本书面世,为我市文史图书增添一项新成果,为我市编写党史、市志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很有分量的参考资料,为我市社会各界提供一本应用性文史资料。我与郭应昭先生认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我负责《淮阴通讯》杂志编辑工作,他在清河区政府办工作,因为宣传清河区的典型人物与他相识,但并不知道他很会写文章。直到二零一几年时候,他已经退休,到我办公室来叙旧,我才知道他有写作才能。我便见缝插针地动员老朋友加入特邀文史委员队伍,为文史事业发展做贡献。当时的工作有文史资料网、公众号维护,文史书籍、文史杂志编辑出版,文史讲坛、文史培训、文史建言献策工作的组织等等,任务繁重,必须遵循开门办文史工作思路,加大社会办文史的工作力度。十年过去了,不仅市政协文史委本身文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还用小杠杆撬动了大社会的力量,真正把特邀文史委员的力量发动起来了,把社会上的潜在力量发动起来了。去年,参加特邀文史委员胥全迎先生的《忆清江》和特邀文史委员陈亚林先生的《沿河拾蚌》具有“三亲”史料性的散文集新书出版的首发式,今天看到这本“三亲”史料为主的散文集出来,我真是乐观其成,或者让我有心想事成的感觉,比我自己有新书面世还要高兴。让我感到委员力量的强大,社会办文史方向是正确的,有前途的,也是必由之路。对于我这个二十多年钟情政协文史事业的人来说,我对郭应昭先生,既充满敬佩之情,又充满感激之情。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三亲”史料集
2016年,我们文史委办了一个文史网公众号,到2018年2019年的时候已经比较红火了。有一天,编完郭应昭先生写的《东大街上的口福》这篇文章后,我突然对黄美艳编辑说:文史资料“大腕”出来了。可不其然,这篇文章公众号阅读量2万多人,成为文史网阅读之最。在这本文集80多篇文章里,大半是“三亲”史料,而且写得都比较好。他的稿子投给我,基本上是免检的。因为,我主要是政治上和质量上把关,其余事情交给黄编辑和相关文史专家完成。郭先生所写的这些“三亲”史料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最重要是能够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1. 充分反映清江浦人在那个困难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本书很大笔墨是记录清江浦居民精神风貌的,最能反映这座城市本质特征。十分繁华的运河重镇清江浦城在近代衰弱了,没落了,由几十万人的全国大都市,颓败为仅几万人的小城,就在解放后几十年,市民生活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清江浦人没有被困难困住,而是积极地面对。作者所作的很多记录都是反映这种精神状态的,比如,七道湾的孙大爹孙大奶的故事。他们家有一颗枣树,多少天就防中小学生偷枣子吃。孩子们偷枣子原因不单是调皮,还有饥饿。可等枣子熟了后却主动分给路过的孩子们吃。又如,七道湾的挑水工的故事。他们看到堂子巷豆腐坊失火,不用吆喝,就奔去拼命挑水倒到消防木桶里,直到火被扑灭,而且事后立马离开,各忙各的,没人提及什么酬劳之类的要求。还有作者外公外婆故事、二姨夫故事、畅怀小学老师故事等等都反映他们勤劳、俭朴、善良和不畏艰难的一面,故事里都会出现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人不易忘怀。那么,这些场景是哪里来的呢?我觉得来源于作者拥有丰富的史料,来源于他寻找到能反映人的精神风貌的细节。因为“三亲“史料也是记叙文,但又有其特殊性,就是不能使用抒情议论和进行心理描写等文学手法,而主要靠资料说话,通过事件细节来反映人物精神和时代精神。
2. 反映出清江浦人求生存、求发展非同寻常的经验智慧
大家都知道,写历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往知来,撰写“三亲”史料也是如此。鉴往就是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古人说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那时的经验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本质特征的。而本书在这方面是不惜笔墨的。书中有一篇叫《南乡周庄读书人》反映的就是土财主周有功的人生经验智慧,就是一个家庭必须靠读书才能兴旺发达。虽然这是中华民族千年经验智慧,但对于土财主能不持小富即安观念,不耀武扬威欺负穷人,这就算智慧了,就不错了,还从国家强盛要有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管理的社会现实中得到启示:“周家的兴旺同样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支撑”,这样的智慧就不寻常了。还有一篇叫《西长街走出的儒学泰斗庞朴》,这篇文章里有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那就是小时候要读经。原话是这样说的:读经“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长大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身行道,有很大好处。”还有一个例子,《汇通市场初创时期轶事》反映的当时淮阴市分管财贸副市长厉步高、清河区区长岳克强等领导能审时度势,抢先建成小商品贸易市场的故事。体现当时人的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昔日的智慧,就是今天这座城市的经验,弥足珍贵。
3. 这些“三亲”史料在征集撰写中剪裁得当
资料剪裁得当,对于事件和人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十分重要。“三亲”史料,不同于一般的史料,比如说档案资料,你想要的资料往往要从一大堆资料去寻找,还要综合归纳。还有口述资料更是这样,说什么都记录下来,要想直接用就很困难。一般的“三亲”史料都要剪裁,但像这本书的很多文章非常到位的剪裁,也不失为一大特点。84篇文章,大多数短小精悍,我想每一篇文章所收取的原始资料必定有很多,最终都是经过精心剪裁了的。这里我就以《东大街上的口福》为例。该文一级和二级标题都是7个字。而其几千字的文章,二级标题仅三个:“名厨名吃竞风流”“提篮小卖蕴乡愁”“吃面乾坤百味多”给人有文字洗练准确,内容明晰到位的感觉。建汇通市场这篇文章也剪裁得很好。这篇文章作者占有的资料字数应以万为单位,但作者仅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将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到位。主标题为“汇通市场初创时期轶事”,下面用了4个二级标题:“有无市场的困扰”“因陋就简建汇通”“管理服务一条龙”“汇通市场的效应”,给人有眉清目秀、纲举目张的感觉,加之,各部分内容的简约,让人阅读比较轻松。这篇文章在编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淮安改革开放四十年记忆》一书时,基本是原文照用。
其实,《淮水悠悠文集》文章篇数多而不杂,内容以“三亲”史料为主,其余为红色史料、运河史料等;其意义虽所涉颇多,但主要为政治、认知和审美。因为该书为已发表的文章的结集,故其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对清江浦城市认同感,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方面的效果已经显现,相信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