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话说端午民俗
苟平刚/甘肃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于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的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古代华夏族人对传说中的祖先——龙的祭祀活动。华夏族人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禹的祖先视为法力无比的龙。端午节是祭祀龙的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仲夏短午,苍龙士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龙记龙舟文化始终贯穿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之中。由于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坚持“连齐抗秦”的战略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秀、公子子兰等人的谗谤、诬陷,后招致楚怀王的疏远,流放。忧国忧民的屈原含悲饮恨,怀石投入汨罗江自尽。后人非常同情屈原,曾出动大小船只打捞他的尸体,为避免他葬身鱼腹纷纷向江中投放食物,这就是赛龙舟,包粽子的由来。两千多年之后的端午节,广大人民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尤以屈原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纪念活动极其隆重,热闹。节日前夕,西林峡两岸的千家万户便开始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修龙舟等等,端午节之日,孩子们到山沟近水处采来昌蒲白艾、蓼叶和楝树叶。昌蒲和白艾扎在一起,悬挂在大门两边,寓意驱邪消毒。用蓼叶和楝树叶则用来包粽子,然后去江边看赛龙舟,宽阔的江面上排满了五颜六色的龙舟,大龙舟上有四十八对桡片手。小龙舟上有十几对桡片手。在罗鼓震天中,龙舟如梭似箭激流竞渡。岸上人生鼎沸,彩旗飘飘场面宏大壮观。最后数以万计的粽子被争先恐后的人们投入江中。也是对屈原的悼念之情。屈原墓(衣冠冢)前“神鱼”护送尸体的故事自老人们的口中娓娓道来。入夜时分人们三五成群的踩着皎洁的月光寻觅着屈原的遗风和踪迹。

端午的名称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的节日。如:“龙舟节、重五节、当武汛、夏节、上日节、五月节、昌蒲姐、天医节、玉兰节、五日节、五黄节、地腊节、正阳节、解粽节、躲午节等等。
端午还有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之说。(559年~484年)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被楚王所杀。后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子胥建议一举灭之,百战百胜。越大败越王遂求和,夫差须许之,子胥建议一举灭之,夫差不清听偏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而死。伍子胥本是忠良之人慨然赴死,曾对邻舍人等说:“等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东门之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里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之载体。同时也蕴含了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是古老传统节日之核心。从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热闹喜庆。围绕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南方赛龙舟北方食粽子糯米饭之风俗。这一天宁县境内素有大人、小孩佩戴香草荷包。脖颈上手脚腕上系带五色线捻成的“花线绳”,双肩坠戴花布老虎、狮子或蛇蝎即所谓的“五毒”可驱恶辟邪,蚊虫不钻身不叮咬之说;是日清晨,大人们便至野外拔割艾草悬于窑洞或房屋大门两侧,每人耳朵夹一支艾草,俗传一年之内头不疼耳不聋,也有采取花草之上的露水清洗眼睛寓示着眼目明亮;饮雄黄酒喷洒庭院内外涂抹孩童耳鬓之上以防虫类蛇蝎钻入七窍。驱散瘟疫毒气。相传与《白蛇传》中的白蛇在其丈夫的劝说之下,饮了一杯雄黄酒,立即现出了原形,因此端午节饮雄黄酒之习俗盛行不衰。
端午节也是宁县姑娘女人们以五彩丝线、绸布马尾精心缝制各种荷包,俗称“耍活”或“绌绌”其做工之精细,形象之生动,造型之独特,巧夺天工,底蕴深厚。享誉海内外。端午之时,宁县的大街小巷皆挂满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同心结、鞋垫、绣花鞋、枕头顶子等等,无一不古老而神奇,民风之淳朴,它是华夏民族之“原生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诗经•豳风•九罭》就有描写“我觏之于,衮衣绣裳”。《诗经•豳风•七月》《礼记•内则》又云“男女未冠䈂,衿缨皆佩容奥”,容奥即香包。可见历史之悠久,小小香包,件件精品驰名中外。
端午节,世所惊艳,精彩纷呈已为世人所共知,2006年5月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苟平刚,甘肃省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小酷爱文学,虽然碌碌无为,依然在坚持写作,近年在公众号平台和《九天文学》期刊发表百篇作品,有一半作品被读者推荐上了红榜和精华榜,网红作者之一。现在从事林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