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不会老
文/陈可
从他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仿佛列车般飞驰而过,他了解过“生活”吗?我们无从知道。
午后的医院,到处是奔忙的人群。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正在每个病房里视察,量血压、看舌苔、打小针等。一波又一波做检查和照顾病人的家属来来往往。阳光从楼与楼之间投射下来,照到人群中间。大家心急如焚地在医院缴费处等待,或是忙碌地提开水、洗衣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座标点忙碌着,并没有谁有心情去欣赏午后的阳光。
儿童病房特别宁静,像一堵玻璃墙,将世俗与岁月隔开老远。住在医院,真是“病中无日月”,看见那些穿着肥大病号服的小孩子,让人心里为之一颤。
医院走廊很是热闹,来探病的人一个个脚步急匆匆。不知名的小孩闻到了医院奇怪的消毒水味道,没来由地大哭起来。为了哄好孩子,大人塞给他一块糖。看得里面的小病号发馋,也找母亲讨糖吃。陪护的母亲分明刚才哭过,眼睫毛上还有残留的泪水痕迹。可这个时候,却只能强装笑脸说:“宝贝乖,别闹。动手术之前,五个小时不能喝水、吃东西。你要感觉口渴,我就用棉签帮你把嘴唇打湿一下,或者是漱漱口,把水吐出来也行啊!”生病中的孩子异常脆弱,他哭叫着:“我不做手术。咱们家本来就没钱,我就要‘保守治疗’,我不要做手术……”(小病号根本不知道“保守治疗”是什么,听医生说过一次就记下了。)
午后的长廊突然安静了。一个孩子玩着妈妈从家里带来的滑滑车,他的生活是那么快乐、简单。而躺在病床上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印象吗?那-张张迅速更换主人的床位,说明了好些孩子病了又好,好些孩子还没来得及睁眼观察这个世界,又急匆匆地走了。
我突然想起:早班地铁上看到的一幕。我看到一位农民打扮的男人面容愁苦,手里拿着一个印着CT字样的巨大袋子。在小地方生活的他们往往是因病才会到大都市里来寻找希望。睡在最上铺的这一家也是这样的情况。爸爸为了不耽误挣钱,已经几天没来看孩子了。照顾孩子的责任全落在妈妈身上,让这个本就瘦小的农村妇女更加憔悴。
孩子的表姑第一次来看他便迷了路。她没想到儿童病房这么难找,也没想到这儿如此安静。盒子一样的儿童病房藏匿在医院的最深处。这份安静让人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难道是死神静静潜伏着。
在病床上,表姑把孩子紧紧地拥入怀中,害怕一放手,孩子就会消失不见似的。母亲有些着急,给表姑使了个眼色,告诉她:孩子很敏感,大人的表现不要过于异样。
手术之后,孩子没能醒来,表姑见了孩子最后一面。
表姑和母亲虽然都因为孩子的离去而心力交瘁,但是她俩却冷静地收拾着孩子的遗物。孩子散落在枕头下的零星东西很多。一包糖、一个小机器人,还有歪歪斜斜写的一些字: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醒来,妈妈您一定要变成我墓前的一株小树,长成我脑海里你的模样。你在风中摇摆,在雨里长高,散发着淡淡的青草芬芳。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没有力量长大。
母亲和表姑哪里看得下去,泪眼早已模糊不清。她们在心中诅咒老天爷:为什么让这么弱小的生命夭折。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早熟、懂事的孩子。也许是因为这个小生命太与众不同,所以老天爷才会这么宠爱他,让他永远不会老,让他在天堂里安度余生。这样想着,她们那如刀割一般的心才会好受一点。
当护士小姐为孩子盖上了医院的白色被单,妈妈、表姑一路搀扶坐上了回去的列车。一路风景没变,只是那个每天说着娃娃音的孩子已经不在了。家里什么都没变,唯一改变的就是多了一张宝贝的遗像。妈妈这样的年纪,怕是已经不能再为死去的他生个弟弟或者妹妹,只能每天靠着医院的回忆过日子。勤快的家庭妇女已经很久没有到田里拾掇她种的豌豆、棉花……
可怜的妈妈,每天睡觉都抱着一个粉红色的骨灰瓶入睡。那是她被风刮跑、被老天爷抢去的孩子。
作者简介:
陈可,湖北省文联主管《中华文学》签约作家,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4月,她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培训班。2004年,她获得第六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作文类一等奖。她创作的散文《舌尖上的公安 满足你的味蕾》曾获得公安县第三届“孱陵好声音”作品提名奖。她业余爱好散文、诗歌写作,有作品发表于美国《诗天空》、菲律宾《世界日报》、《湖北教育》、《山东教育报》、搜狐网、百度、环球自媒体、《三袁》、《厦门文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