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桥与竹子
作者:杨作智
文学总监:马明义
总编:玫瑰

盛夏七月的早晨,老天又放下锅底般黑沉沉的脸来,气温老高闷热得要命,不到7点,雨就开始下了,到8点时淅淅沥沥,不紧不慢地下个不停,到9点时雨似从天上施加了压力,加快了落地的步伐。我从办公室向窗外望去,雨似一根根利剑直插地面,又似千万条珍珠串成的项链从天上直撒下来,雨雾、雨珠形成了硕大的窗帘,眼前是恢蒙蒙的一片。
呆呆地望着窗外,心中开始生烦了,不能出去了,就伏案沉思起来。想着想着,想到了一九八六年我到成都学习时的情景,具体的说是游览杜甫草堂的情景。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同伴们到杜甫草堂游览,眼前是亭台楼阁、水榭雕栏和六檐翘起的不大不小的茅草亭,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用稻米草能建造这么精致的亭子,心中很是纳闷。各种建筑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古气古装的气息,大有杜甫再生的感觉。这时,我想起了建造这幢草堂的诗圣杜甫在这里写的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默默地背起这首千古流传的不朽佳作来。在这首诗里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自己在横遭安史之乱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时,还能想到天下“大庇”远离家园,流离失所,路宿街头的“寒士”们的疾苦,这种高尚的品格和广阔的胸怀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难得啊!

走着想着,抬头一望,又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是一片竹林,一片绿荫,一片清爽,一片灿烂,竹林道,竹林园,竹子的世界。我是个北方人,乍看到这么大,这么好的一片我从来没见到过的翡翠般的绿,我仿佛进入了梦幻,踏入了仙境。我神往了,竹子太神奇了,我悠然想起了著名画家郑板桥,我喜爱板桥的人品,我更爱他画的竹子的品格。竹子是木本植物,她虽然不像其他木本植物如松树、杨树那样粗壮、高大,她身材纤细、柔弱,但又不像草本植物那样弱不禁风的随风倒,或者任人践踏、割杀。她清瘦潇洒,心空,身直,结实,且四季常青,更可贵的是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她喜欢生长在青石缝中,更喜欢生长在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的南方的田埂地头,房前屋后。众所周知,郑板桥是以画竹子闻名的。竹子是岁寒“三友’之一,而竹子与另“二友”不同的是身正、身直、清洁,不拖泥带水,春风掠过她的头顶时,她微微鞠躬致意,并伸出满身尖细修长、光泽翠绿的鱼形的小手沙沙欢迎,而狂风暴雨袭来时,她的身体虽然有些抖动,但从来不会折断,这是因为她柔中带刚,性韧不屈。

郑板桥,清高傲骨,他是勤政廉洁,鄙视污浊,帮穷济困的好公仆,是深知贫寒的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疾苦的好公仆,他嫉恶如仇,嫉贪如雠,常与黑恶势力巧妙周旋,多次揭穿了地痞庄霸等黑恶势力的阴谋伎俩,为贫苦老百姓有冤申冤,有仇报仇,挽回了无数次的损失,避免了无数次的伤害,保住了许许多多贫苦老百姓幸福团圆的家庭生活。
他的“难得糊涂”的哲学理念至今被人们推崇为人生的座右铭,悬挂于室。人若其竹,竹若其人,我崇尚竹子,更崇尚板桥。
二0O四年七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
杨作智,汉族,籍贯:甘肃省广河县城关镇双泉村,现年70岁,大专文化。1975年2月广河一中高中毕业,留校任教四年半。1979年9月考入临夏师范,1981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广河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任秘书);1987年9月考入省委党校大专班学习,1989年7月毕业,同年 11 月提任广河县政法委副书记,直至2012年退休。本人酷爱文学,犹喜诗歌、散文、对联、警句名言和花儿等。现定居临夏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