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
提供更多可能性
——《灶王传奇》暨李浩文学创作研讨会举行。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10月29日,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省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灶王传奇》暨李浩文学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北京等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李敬泽、韩敬群、郜元宝、王春林、何向阳、韩春燕、徐则臣、刘琼、王国平、郭艳、张莉、刘颋、李松睿、周新民、张丽军、张涛、李徽昭、李林荣、张艳梅、刘建东、郭宝亮、李建周、周雪花、金赫楠等三十余位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灶王传奇》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历时10年创作的长篇新作。故事被安排在明朝“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中,以一家小豆腐坊里的末流神仙“豆腐灶王”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目睹、经历的种种人间烟火。
与会嘉宾将《灶王传奇》放置在李浩整体写作历程、“70后”作家群体创作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长篇小说写作的总体格局中进行了衡估与评价,认为该作品是李浩创作史上的一次转身,既对先锋写作进行了拓展,同时又承续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人物塑造上,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新的人物形象。小说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故事背景,以灶王为中心,建构起了以玉帝、龙王、城隍、灶王为主的级层分明的中国神仙谱系,同时,作为“一家之主”,灶王又串联起了人间的事事纠葛,打通了天上、地下、人间三界,以及历史与现实。多位嘉宾认为,灶王作为与民间联系最紧密的神,在当代文学中却从未被充分书写。在《灶王传奇》中,作者将其塑造为可以在三界穿梭游走的角色,使得灶王具有全能全知视角,他无所不知,但只能旁观,无限又有限的设定,让灶王成为一个有着明辨是非善恶,身怀悲悯之心,面对仙界里的现实深具反思意识,但却又无力挣脱规则桎梏的小神。在灶王身上,现实的荒诞引发的道德坚守与命运行进间的错位加重了小说的批判性与悲剧性。作者的“先锋之心”让灶王“重生”,这个被历史定型、被中国传统文化定性的神仙成了当下文学现场中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形象。
在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方面,嘉宾认为,作为“70后”先锋派代表作家,李浩的语言以繁复著称,而在《灶王传奇》中作者推翻了之前的语言结构,回到中国白话叙事传统内部寻找语言资源,用传统语言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小说中的语言不再是翻译腔,是从从中国传统土地上长出来的,从河北大地上长出来的语言,想象力丰富,具有中国白话传统神韵。作者在运用传统语言时,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经历了长期先锋文学的洗礼,既有章回小说、话本的语言风格,同时也闪现着最现代的先锋语言,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技法运用上,体现了作者永不止歇的先锋探索姿态。小说采用了多种技法,除了对传统文类——传奇、志怪、神话、魔幻的创造性套用外,现代派技巧中常用的各种技法——“元小说”技法,隐喻法,复调与反讽,等等,均被李浩一一征用并加以适当的改造,血肉交融地有机统一在《灶王传奇》里。
此外,嘉宾们认为,《灶王传奇》对传统记言记事手法的应用,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循环时间的传承,使其汇入到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表达之中,而且由于小说对人内心世界多种向度的勘察,拓展了中国神话的美学表现空间和视域,在世界文学共和国中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和极强的辨识度。

李浩,男, 1971年生于河北省海兴县。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有作品被各类选刊选载,或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韩文。
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阅读颂,虚构颂》。诗集《果壳里的国王》等,共计20余部。
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一届孙犁文学奖、第一届建安文学奖、第七届《滇池》文学奖、第九、十一、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