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人的定力》(二)
文/方路
2、宗教是顺应。
宗教是啥?简单定义:能让“不停旋转的箭头”暂时得到旋转节奏暗访,就是宗教。
宗教无所不在。周杰伦是吗?马爸爸是吗?马克斯是吗?都是呀…。形式不一,范围大小不一,但是作茧自缚的转圈圈是一样的。
箭头直径的旋转填充是有周期的。那么一个娃娃早年信伦哥,阶段过去了,转信马爸爸了,什么决定的?圆圈虚线的推动力所决定的,是有规律和轨迹的。
至于庙里供着的那种,一般都是六七十了,接近尾声了。

3、为何人们愿意在所制造的规则里面看不透,或者故意不愿意看透呢?
信马爸爸的时候,娃娃觉得自己成熟了,仿佛看透了当年伦哥的荒唐,但真的看透了吗?人就是这么一个圈一个圈的不停地跳着,到了七老八十,还得增加佛爷、道爷、阿拉等…,那时候是不是看透了当年的马爸爸呢?
其实从来没有看透过!
因为自始至终都在被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而从未发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没有自觉,有什么透不透呢?
五、破心中贼难、如何静心、专心

1、想要掌控什么,就需要先解构它。
人的所谓智商和情商都一样的,表现出差别只因专一够不够,所以儒释道的修养功夫都是修专一。
专一不是个感性的话,是个及其理性的技术活:大概来讲,念头是个单位,独立的,链接在一起形成念动,就像波动。
时快时慢,时散乱,时昏沉,一乱,智商就不能占据高地了,情绪也乱了。
更可恶的是,念动不受控是因为来去无理由,乱跳不停。这个乱跳依托于时间,也就是过去、当下、未来。

念头都是空的,但我们以为它们是真实的,那是因为它们通过时间连续起来之后,就如同光谱波动一样形成看得见的“光”,以此形成我们的思想、感觉、情绪等,现在统称为心理状态,古人就叫做“念”。
为啥不能专心致志?因为被念动给玩了,你不玩它,它就玩你。但你要抓它,还抓不着,空的嘛,越抓越乱,就越不专心。非常气人…。

2、想要掌控什么东西,就需超越;要想超越,就需要抽离出来。
当通过解构,对其存在的形态与特点有个判定之后,人就已经开始静下来了,但还不够。解构是死的,人是活的啊,得动啊。
这里有个关键,所谓静,不是死了不动,那只有死人能办到。而是超越动,相当于“动它爸爸”这种感觉。
那么在念动的乱跳之上,有个家伙很本分,从来不乱动,定在那里。它清楚的看到每个念头是如何来,又是如何去的。它在观察所有念头,简称“观”。

观就像保姆,还不是爹地,但人能用个保姆就已经很厉害了。
要想静,首先就要起用这个观,用这个保姆来看孩子(念头)。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当做用一个抓手栓住所有念动。仿佛开启第三视角,观察“我在观察”,就像是反过来看我们自己,所以叫反思。
这时候的感觉,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发力部位在心口这个位置,而不是脑子,不太好描述,仿佛视线向内收敛聚合一般。

3、人在抽离与超越形态之后,会看到更深层的形态。
开始观了之后,往后技术活儿更高超了,观就像是监察作用,其背后还有个家伙搞巡视的,那个就是“觉”了,相当于雇佣保姆的家伙,找到这个家伙才能谈觉悟。
一般来说,能做到2,能有个保姆看孩子,就不错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孩子玩,而不是看孩子。
其中关键是“雇佣保姆的期限”,一开始肯定很短,比如一天拿出5分钟体验一下。雇佣保姆不是花钱,而是花精力,5分变10分,然后再拉长时间。这事情就是个体力活儿。

体力活儿干到极致了,就不是每天故意找个时间静下来,而是无论出门关门,时时刻刻都在静中。
这套技术活儿一旦玩起来,与“正常人”比会有缺失:比如轰轰烈烈的爱情、看什么电影啊、战争啊、演讲啊,也不会心潮澎湃刺激了等等。为啥?因为在静中看那些都是动,它们怎么动的一清二楚,那就没啥刺激性了…,但也会带来新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