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祥 ,湖北仙桃人。高中毕业,1974入伍,少校;仙桃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散曲社会员,中华诗词学会武汉楚天散曲分会会员。2017.05以来,开始创作和写作,其作品散见於各文学平台和纸刊。2021.05在省老体协组织的建党百年诗歌比赛中,其作品荣获三等奖,演讲荣获一等奖。
作者/周欣祥
我的家乡,地处沔东。这里稻花飘香,这里渔歌欢唱;这里呀,是一个典型的魚米之乡。这里的人们,勤劳俭朴、发奋图强,总是想啊,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像世外桃源,梦里水乡。功夫不负有心人,梦!终于在路上。你看:那百万花海,鸟语花香;那高楼大厦,满庭风光;那生活用品,全部高档。现代农庄啊,你何等的漂亮;现代生活啊,你又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篇章。

难忘啊!那儿时的记忆;难忘啊,那年少的时光;难忘啊,那记忆中的吊篮,总在我的眼前摇来摇去,悠悠晃晃。去不掉啊,抹不掉,今生难忘。
吊篮,是一种储存食物的简易“冰箱”。它有两种:一种是用“三角树杈”做的简易吊篮,它用三根绳带吊在楼方的横梁上,用以放存饭菜等食物,这一般是小户人家常用的;另一种,是大户人家所用的。他是请木匠师付专门精制的木制品:长约70公分,宽约35公分,一头做成碗口见方的两个小格,用以安放菜碗;另一头,则是一个长方形的空格,用以安放盛装大米饭的“筲箕”,四个角则用绳带系好,吊在楼方的横梁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冰箱”。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用此存放剩菜和食粮。

我们家不算大户,但追求大户人家的格调和形式,也请一个木匠师傅做了一个长方形的吊篮,并用油漆刷的铮亮铮亮。吊在那南北通风的横梁上,气派,漂亮!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肚子饿的咕咕响。我看见吊篮上的饭菜,总想弄点吃吃,解解馋,缓缓饿肚肌肠。然而那吊篮却吊滴高高的,怎么也夠不上。于是呀,我找来了一个“𧂭子板凳”,站上去,试图弄滴饭吃,弄点菜尝。谁知呀,用力不当,一下子,连人带筲箕都翻倒在地上。哇,白花花的大米饭,落满了一地,洒满了一堂……

我坐在那地上,两眼发楞,心里发慌。等待着啊,等待着挨批、挨骂,等待着喜欢责怪的老娘。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样。这老掉牙的古董呀,早巳完成它的使命,早巳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时尚。但是,它却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时代的进步,见证了我们的生活正在步入现代化的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