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端午节是我儿时印象最深的节日。
(一)
农历三月是清明节,所有私塾都要放3天清明假。一则让学生与家人为去世先辈上坟扫墓。二则三月是春暖花开之时,让学生去郊游玩耍,活动筋骨,吸收新鲜空气。现在叫春游,过去叫游春,又叫踏青。
有的是老师领着去野外游春,有的是同学之间三三两两结伴去游玩,学生们还带点吃的东西,如熟鸡蛋、咸鸭蛋、锅奎、饼子之类的食品。
过去私塾没有体育活动,没有数理化,一天到晚都是读死书、死读书,背书 、写毛笔字、写作文。
游春时,学生们一到野外个个欢天喜地,在宽敞的青草地里、在坟头上互相嬉戏,摔跤、翻跟斗、爬树,大一些的学生还触景生情地坐在坟头上,摇头晃脑哼诗文。
总之,尽情玩耍,玩饿了就把各自携带的食品拿出来大家交换着一块吃。太阳快落山了才肯回家。
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二)
端午节也是我儿时印象最深的节日,除了吃粽子、包子、咸鸭蛋外,龙舟竞赛盛况空前。
我们这个小镇紧靠通顺河,是沔阳县划龙舟最理想的地方,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河道宽阔,水道又长又直,而且无急流险滩。
因此,历史上附近各乡镇甚至邻县的龙舟每年都自发地集中到这里,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各显身手,一决雌雄。
龙舟聚集的数量之多,不仅是全县之冠,就是在全省、全国恐怕也是罕见的。
一般的年份,均约二三百只,年成特好时最多达五百多只。五华里长没有弯曲的河道,南北两岸河边停泊着五颜六色的大小龙舟。
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赛到下午5时还未完全散尽,观看龙舟的老百姓数万之众,人山人海,黑压压站满了通顺河南北两岸。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声、划龙船的号子声、吆喝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整个小镇沉浸在喧闹的欢乐之中。 小镇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大小商店也都抓住这大好时机,将各色时令商品摆满商店门前,供游人选购。尤其是酒馆、饭店以及卖各种小吃的店铺更是推进拥出。
当地政府官员和驻军头目带领着荷枪实弹的兵丁,乘坐着扎有各色彩旗的大船,游弋在五华里长的竞赛河道上来回巡逻。一则观赏龙舟,二则维持现场秩序,防止在竞赛中发生纠纷而打架斗殴等情形。
如此规模的龙舟竞赛,在以后的岁月中再没有见到。
我看过的许多地方龙舟竞赛,均不能与这个小镇相比。解放前我在武汉看过两次划龙船,是在汉口集家嘴、龙王庙这一带地方,龙舟比我们镇上的大得多,也很漂亮,但数量太少,每次不过一二十只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出席湘鄂两省老年书法联谊展,地点在湖南岳阳市,那天正好是端午节,岳阳市举办端午节龙舟竞赛,宣传声势搞得很大,待我们一行人赶到现场一看,只有二三十只龙舟,远远不及过去我们小镇龙舟数量的十分之一。
解放后,沔阳县人民政府在彭家场举办过几次龙舟竞赛,因河道水系的改变,划龙舟的条件大大不如以往。
过去这条通顺河是自然河流,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直通武汉,轮船、帆船如穿梭般来来往往。
后来为了农业生产需要,在汉阳黄陵矶建了一座拦水闸,又在上游通洲河的解家口建了一座排灌闸。
这样一来,昔日帆樯林立、水运兴旺的通顺河名存实亡了,变成了一条地地道道的灌溉渠道。曾经是划龙舟最理想的河道,随着沧桑变化永远地消失了。
可是那多少年热闹的场面,喧闹的情景,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