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知青岁月第四章 开启知青生活(五、六)
——纪念下乡五十五周年
文/张文革
第四章 开启知青生活
五
那时,虽然我们消息比较闭塞,但我们知青和生产队的政治队长高兴志相处得很好,高队长隔三差五要到公社或大队开会,每次回来都要先向我们知青传达会议精神。每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间新闻联播,发布重要新闻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最高指示”时,高队长回来都要事先告知我们知青。


1968年的12月22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里,引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主席对我们广大知青最大的关心、最大的鼓舞、最大的鞭策,集体户的知青在女户长带领下,反反复复的学习领会毛主席对所有知青的这段讲话,更加坚定我们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和信心!
从那以后,每到晚上,在女户长地带领下,我们一帮知青围拢在高耀金木匠家的半导体收音机前收听广播。那时,每当发布“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从中央到地方一致要求:“传达毛主席最高(最新)指示不过夜”。
在此之前,大队为了鼓励我们集体户知青,专门借给我们锣、鼓、镲,为的是更好的在村子里宣传“毛主席最高指示不过夜”,争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每次收听广播时,都是女户长和几位女知青在收音机前,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用记录速度播送“毛主席最高指示”,她们几位便同时记录,然后再对照检查无差错后,我们集体户所有知青排成一列,开始敲锣打鼓,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传达到生产队的每家每户。
我们村子共计32户人家,因冬季夜间比较长,那个年月也没有电,所以家家户户睡的都比较早。我们每到一户社员家,敲锣打鼓和敲门声,把社员从睡梦中惊醒。这时,女户长当着身披棉袄睡眼朦胧的社员面,用手电筒照着记录纸,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传达一遍,等所有社员家都传达完毕,已经是后半夜了,这大半宿的时间,把整个村子搅和的鸡犬不宁。我们知青早已累得筋疲力尽,第二天一早都没有醒来,也没有出早工。反而社员们议论纷纷,说我们知青太不近人情,半夜三更敲门,不让人家睡觉。

就这样,我们连续折腾几日,每个知青都感到疲乏。也许是冬季寒冷所致,竟然把从大队借来的大鼓,给敲漏了。这样我们和大队就有托词,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挨家挨户传达“毛主席最高指示”。
1969年4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大喜日子,此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在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生产队几乎每天都召开全体社员会议,由政治队长高兴志传达九大会议。

我们集体户也不例外,在女户长带领下,经常组织知青学习九大有关文件和毛主席讲话。那时农村的政治气氛相当浓,为庆祝九大胜利召开,每到开会前,社员们纷纷在会议室里表演节目。
六
1969年春节后,男户长带领我们几位男知青前往郭家店木材厂和梨树县木材厂,购买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准备开春盖集体户的房屋。
在三哥才立彬的建议下,我们备好五间平顶房的建筑材料,房间的过梁是6米长,据三哥讲,开间大屋子敞亮。当时我也提议,因农村风沙大,屋子里的火炕应该砌在北侧为好,两位户长听后也采纳我的建议。
4月初正是万物复苏时节,我们在生产队大力支持下,开始脱土坯。由生产队出马车,到外面运进许多黄土,脱坯所用谷草,生产队有现成的。队长又选派出多名身强力壮的男社员来帮助我们脱土坯,集体户的男女知青一齐上阵。

和大泥、脱土坯确实是累死人不偿命的活,当时这两样活我都领教过。尤其是脱土坯,在地上一蹲就是一上午,想要站起来,腰和腿都不听使唤了。在脱土坯的过程中还有一样活更累人,那就是用麻绳把麻袋四角系紧,麻袋上装满和好的黄泥,足有一百五十多斤重,俩人一副杠子,不停地走,不停地抬,把和好的黄泥送到脱坯人的眼前,一天下来我的肩膀都给压破了,晚上,累的我是腰酸背痛,第二天咬牙还要坚持干。
就这样,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五间房子的土坯都脱好了。经过10几天的晾晒,土坯晾干后码成一垛一垛的。木匠高耀金带领他的徒弟刘芳和三哥(三哥在家时就是成手木匠)三人,早在三月下旬就开始抓紧赶制木工活,师徒三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整个木工工程圆满结束。
四月下旬的一天,在木匠高耀金亲自指挥下,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把五间房共计6个房架子给竖起来。当年在农村有个讲究,就是立房架子(拉排、竖排)当天,要放一挂鞭炮,以示吉利,我们当时也照此效仿。

接下来就是砌土坯墙,原来砌土坯墙是不用稀泥砌筑,而是采用干土砌,这样的活我们知青从来没有见过,因此也插不上手。由队长亲自带领几位有经验的社员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地砌筑,同时里外墙面又抹两遍麻刀泥,再用抹子抹平,我们的房屋和社员家的一样,也是平屋顶。在那个年月,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东北农村基本都是这类房屋,主要是经济、实惠耐用。
我们全体知青和社员们经过几天的奋战,知青宿舍终于竣工了。十分漂亮、亮堂、宽敞的五间泥土平房矗立在生产队的东侧。

当年知青的五间房屋是这样安排的,中间的房间是厨房,厨房里设有两个大锅灶,东面通开的两间房屋是男知青的寝室,因女知青人数少,厨房西侧那一间屋,是她们的寝室,靠西面山墙的那一间便是仓库,女知青们进出寝室时,都要经过那里。
当年我们生产队只有高耀金木匠家,是采用人字架,和红黏土瓦做防水,但也只是房屋的南面采用红砖砌筑,其他三面仍用土坯砌筑。还有几户社员家,生活稍微富裕些的,住的也是采用土坯砌筑用芦苇苫的草房。
那时在我们屯子里有个社员叫王玉祥的,他是我队记工员王瘸子大儿子。我们插队那年王玉祥全家是从外地迁来我队的,家里除老伴外还有四个孩子,当初的处境真是一贫如洗。刚来时生产队分给他家一块宅基地,因没资金盖不起房屋。后来生产队出工出料帮他家盖个地窨子,从此一家人暂且有个安身之处。那时我从不喜欢去社员家串门,但我听说王玉祥家住在地窨子时,由于好奇心在怂恿自己,总想去看一看。

一天中午,吃过午饭,我独自一人来到位于集体户西南角的王玉祥家。在不远处,看见好似有一个大房盖扣在地上,当走近时,我仔细观看这间地窨子的外貌。从外观看,地窨子大约有近20平米大小,房盖由南往北是一坡水的,房盖距离地面凸起的部位是用土坯砌制的,离地面大约有80公分左右,并在那里安一个长条窗户,房盖上面也是采用河淤土抹平撒盐做防水。地窨子的北侧下面有个小门,我沿着土制的台阶走进地窨子的屋里。进屋后,我看到阳光透过长条窗户直射到屋内,给我感觉屋子里面敞亮凉快。

地窨子的地下部分大约有150公分左右。屋里靠东侧的一间是厨房,里面有个大炉灶,屋里靠南侧是一个通铺炕,炕的中间用秫秸作为隔断,屋内全部采用白塑料布吊的天棚,据王玉祥给我介绍,地窨子的好处是冬暖夏凉。在那个年代,社员王玉祥一家老少,曾在那个地窨子里不知生活多少个寒来暑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高小文化。老三届、老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学习写作的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