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这些年吃过的宴席也不少了,结婚酒、生日酒、升学酒每年都有十几餐,小至土菜馆、大到星级酒店,竟没有一次能完整的回忆出来。也难怪,有时桌上碰不到一个熟人,胡乱客套几句,饭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下次见面还是互不相识。唯有乡村的流水宴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的乐趣,个中的味道,每次都能记忆犹新,这恐怕非我一人所感。
农户操办红白喜事在自家置办宴席,称为“办酒”。嫁姑娘讨媳妇、盖屋搬家、子女上大学、小孩满月抓周是红喜事,办的是喜酒;老人过世为白喜事,办的是寿酒,皖南人称作“泡饭”。不过寿酒里面也交叉有红喜事,那就是老人过生日,是为“做寿”。
这在过去是常见的场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仍有不少人家选择自办酒席,并非为了省钱,图的是热闹、尽兴。流水宴持续时间长,吃宴席的多为同村人和亲朋好友。所谓“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乡里乡亲的有共同话题,聊得来。加之平时各自忙生计,难以相聚,乘此机会一番胡侃八卦,感情就此拉近很多。当然,流水宴也有很多规矩要守,多为农家传统的礼仪文化,并非繁文缛节。
结婚办宴、搬家置酒最讲究,尤其是男方娶媳妇,竭尽所能也要把喜酒办得风光体面,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若是酒菜的档次太低、分量不足,或者菜不够吃、酒不够喝,会被村里人嘲笑得抬不起头来。事先必请来能干的厨师和断文识字的先生仔细商议,按照所下的请帖数量,估计多少人,准备多少桌,买哪些菜,什么时间买、什么人去买、买多少,端菜的是哪几个,邀客由谁负责,鞭炮谁来放,打杂的又是哪些人……一一记录,用一张大红纸写好贴在墙上,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买菜是办酒的头等任务,需要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精明能干的“大班奶”、“二班奶”去完成。过去的菜市场不丰富,有时要超前跑几天、转好几个地方才能买齐全,不过这些善于算计的主妇们总是能为主家省一笔钱。
高手在民间永远是真理。厨师当然是附近公认的能人,早经十里八乡口口相传,一手农家菜烧得相当出色。酒店里能做出三五个拿手的菜就是厨师了,民间能称为大厨的却是万能者。虽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红白两案无一不熟,蒸炒炸煎无一不精。每桌配备多少菜,每道菜需要哪些作料更是胸有成竹。
酒席的桌数确定了,就该准备桌椅、锅灶、餐具了。若是在城里张罗这些东西肯定是既繁琐又头疼的事情,但在农村却不是个事。一家办酒、户户帮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都要办大事,今天帮了别人,将来自会有人伸援手。器具不够用没关系,已经有人主动从家里搬来并做好标记了,主家是不用烦这些神的。
办酒的前一天,左邻右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前来听差。穿戴整齐,手持工具,由主家请来的“大内总管”按照每人的特长逐一分工。在户外场地上搭起长长的大棚,架起案板。菜肴齐集后,切的切、洗的洗、煮的煮、炒的炒,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干活时也都是一幅乐呵呵的表情。
为了节省时间,皮蛋、元须菜拌臭干子、花生米豆腐皮等冷菜都是提前做好的,整鸡整鸭这些硬菜也是分门别类的摆放整齐,开席的时候再炒几个热菜直接端上桌。一长溜各种菜肴层层叠叠码在案板上,看着就诱人。酒菜香味伴随灶头热气四处飘荡,馋得老鸹子和喜鹊时不时“喳喳”叫唤,飞来飞去。闻着腥味的老猫也来回踱步,探头探脑,因有专人看守,只能嗅鲞嗅鲞(休想休想),其状令人捧腹。
流水宴大多是晚餐,轮番开席,客人吃完一拨换一拨。赴宴的赶到现场后,自觉找个位置坐下来。找座位是一门学问,不可随便乱坐,否则会被人说没有家教。小辈或自家人,自觉坐在下席,平辈的有时候也会互相谦让,客客气气。在没有通电的过去,照明用的是从各家借来的带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也叫“罩子灯”。十几盏罩子灯同时点明,亮得如同白昼。
客人全部落座后,宴席开始。撤掉事先摆放的豆子糖等茶料,鞭炮一响,正式上菜。上菜也有顺序,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每道菜如何摆放,都有讲究。吃菜喝酒也要懂礼数。桌子上若有长辈,年龄小的晚辈就是“酒司令”(筛酒人)。硬菜须等长辈先动筷子后才可以吃,体现尊重老人。夹菜时,一次夹的太多或是次数太频繁,会被人笑话吃相难看。再可口的菜,也不能一扫而光,多少留下一点,意味主人盛情,菜多得吃不完。
端菜的必须是手脚利索的青壮年,嗓音还要大。流水宴的桌数比较多,每次上菜都要用个大托盘端出好几碗,一路小跑着挨桌摆放,体力差的瘦小者是干不了的。每上一道菜必大喝一声:“菜来啦!”提醒客人侧身。
流水宴菜肴的数目必为双数,农家视单数为不吉利。一般都是十八道菜肴,四个冷盘开胃,再加八荤六素。说是六素,实为六道荤素搭配的炒菜。十象征着十全十美,八意味着兴旺发达。鸡鸭鱼肉是肯定少不了的,在今天也许不算什么,过去则是饕餮大餐。猪肉一般是一块大蹄髈,翻过身来多是稀烂的瘦肉,皮下的肥肉也不腻人,厨师事先已经想办法去了很多油脂,老少皆可大快朵颐。婚宴中,蜜枣莲子羹是必备的菜肴,意味着新娘子进家门后,早生贵子、接连生儿子。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很紧,人们还是怀有多子多福的期盼。鱼分为可吃的和“叫喜”的两种。叫喜鱼又叫“碗头鱼”,只有一份,端菜的对着流水席大吼一声:“鱼来啦!”客人则轰笑应答:“万事有余!”碗头鱼即被端回灶屋。可吃的鱼多半是红烧漂汤的,漂鱼是连年有余(鱼)的象征,浇上水磨红辣椒则有红红火火之意。
陆陆续续,“十大碗八大碟”先后端上,容纳百十号人的长棚里,一桌挨着一桌,众乡邻围坐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菜,看过《水浒传》的很容易想到梁山好汉聚义厅里英雄排座次的场景。如果在夏天,赶上瓜果上市,主人事先会切开几只大西瓜让客人们吃个过瘾。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请来专门的乐队。锣鼓敲打一阵,唢呐吹奏一曲,伴随时不时的鞭炮声,热闹非凡。 
农村人吃宴席时,家里有小孩子的都会带在身边一饱口福,俗称“抗锅铲子”。席间会有人主动将鸡腿等菜肴精品夹给抗锅铲子的,体现爱幼。小孩子吃饱后便在席间你追我赶,嬉戏玩耍,或蹲在地上捡几个没有炸的小爆竹,时不时的弄出“啪”得一声响,往往惊得大人们手中酒杯一歪,夹起的菜也掉到地上,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若是吃“泡饭”,扛锅铲子的还有个任务:就是吃饱了以后,乘人不备,连菜带饭带碗一起端回家,称为“偷寿碗”。号称偷到寿碗即偷到了寿,自己可长命百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主家从首席开始,按长幼高低的辈分一桌一桌敬酒,每喝完一杯,都要把杯底朝下,意为“先干为敬”。主人敬酒后,往往是流水宴的高潮。几个能喝酒的开始起哄了,豪气干云的大喊:“感情深一口焖!”量小的干脆以划拳猜令想办法赖酒:“……闯啊,哥哥让我一杯闯啊…六六个大顺…四季个发财…”输了,再用“鸡狼虎虫棒”、“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想办法脱身,实在不行,干脆强行逃脱,也顾不得身后的嘲笑声四起了。也有憨实的从不推杯,有人劝酒,仰脖就喝,很快便酣畅地翻身醉倒,马上过来几个人壮汉抬到里屋休息,女主则端来一碗醒酒汤,询问需不需要叫赤脚医生过来看看。浓浓的乡情、亲情被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道菜和酒店相同,为一大碗肉圆子,数量按照席位的人头,每人可以享用一粒,意味着菜已全部上齐,可以“圆席”了。
农家流水宴,闻的是泥土扑鼻香,吃的是原味农家菜,感受的是浓浓乡村情,生出的更是淡淡的乡愁,如何能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