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我和知青在一起的岁月
文/马维生
76年春天,我担任奇台碧流河公社塘坊门大队第三生产队付队长一职,在领导农业生产的同时,负责下乡知青的政治思想工作。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人走物非,但是,和知青们交往的点点滴滴却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唽。
那是1976年10月8号下午,凉风习习,阴云压山。乌市邮电系统的一批知青坐着一辆解放车来我队报到。我和知青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同时很熟练的地背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比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紧接着又背诵了毛主席号召知青上山下乡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又及时勉励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克服各种困难,学习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广大贫下中农融入一起,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奋斗。”
情绪低迷的知青们听了我的鼓励之后,顿时有了欢声笑语。
第二天上午休息,下午我带领知青到一公里外的队部干活。安排女知青清理小果园内的杂草,男知青在打麦场上干活儿。
我原来以为,城里娃娃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脏,肯定不好好干,就是勉强坚持着干,也不会长久的。可是他们干了个把钟头之后,不但沒有喊苦叫累,也沒有偷尖耍滑的,大出我的意料。特别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干活时很有悟性,不懂的方面虚心向社员请教,干不到位的方面只要稍加提示就能改正,很快适应了各自的手头工作。
这批知青的总体素质不错,在艰苦磨砺中增強了自信心;有了独力自主、奋发图强的能力;尝试了荨麻草的历害,分清了麦苗与韭菜的形状;学会了生火做饭,缝补衣服,钩衣织袜等工作。
知青们刚来的时候,在生活、学习、劳动等方面很不习惯,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比如:不会做饭方面。我就安排会做饭的妇女手把手的教她们,直到教会为止。再比如:喝不惯涝坝水。我一方面派人赶毛驴车到五公里之外的宽沟拉水供应,一方面加强艰苦扑素、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思想教育,从而拉近了他们与当地村民的距离,渐渐地习惯了乡间习俗,不再挑剔涝坝水了。
再比如:在吃粮供应特别紧张的时期,定额口粮常常入不敷出,严重地影响到身体建康和劳动热情。我了解情况后,冒着不准多发口粮的严历指令,本着让他们吃饱的宗旨,偷着发放部分粮食,洋芋,或清油之类。
这批知青的表现真好。比如,男知青蔡昆,下乡后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在政治上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因此在下队的第二年就担任了小队的团支部书记,成为城乡青年相互交融的领头雁。
知青们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而且在身体载量上也承受着耐力的检验。比如,秋天挑麦捆子是个很重的活儿,一个麦捆十多公斤,一车要装二百多捆,每天至少要拉八到十车以上,劳动强度特别大,再加上天气炎热、草灰沾体引起浑身过敏发痒等原因,所以,谁都不愿去干。本地小伙子虽然勉强的干着,但是能够坚持下来没有几个,只好一换再换,有时甚至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停工,严重的影响了每天的拉运进度。在这种难以忍受的艰苦背景下,十七岁的知青张善义、王士民与王士新,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我的指派。仨人在挑麦捆子期间不请假,不叫苦,不叫累,有始有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干了两年。这种甘为人先,不畏艰辛,勇于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很受社员们钦佩,亲切地夸赞他们是百折不挠的“钢铁娃子。”
十七岁的男知青史长荣平时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干起活来,却比当地青年们毫不逊色,因此受到我的多次表扬和大伙的夸赞。他连续两年都参加戈壁地区的浇水工作,在繁重的实践中不断学习,细心琢磨,最终成浇水方面的行家里手。记的有一次,他连续浇了72个小时的水,困得眼皮直往一块合,我只好让他在地头上打个盹儿。岂知他刚迷糊了几分钟,就突然跳了起来,随手操起铁锨,瞪着两只惊恐的大眼,一面往地里走,一面喊着梦话:“队长,水跑远了,快放坝。”
大伙对他的举动惊诧不已,弄清楚是在说梦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十八岁的女知青周芹是高二学历,家中的生活条件较好,从来没有做过饭,但是下乡后却在知青点学会了做饭。由于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技艺大有长进,最终诚为名符其实的好“锅把式”了。她曾在宽沟水库食堂做了一个阶段的饭,尽其所能调剂饭菜,不怕苦和脏,不俱寒与暑,有始有终,受到大伙的交口称赞。
还有不怕苦和累、轻伤不下工地、出勤率特高的美女王金美与田开芳;在劳动中不甘人后、勇于争先、礼貌周全,深受大伙的好评的崔新萍与梁慧;未语先笑,礼貌有加的铁姑娘黄萍与徐小丽;服从调度,劳动积极,不计得失的壮汉田长林;富有担当、幽默风趣、善讲故事的王文光;性格豪爽、劳动踏实的赵二娃;机智灵敏、爱讲义气的杨娃子和憨厚乖巧、逗人搞笑的尕王成等等。
在这些知青当中,与我交往最深最频繁的就数崔新萍了。她是高一学历,父毌离异,性格内向,所以下乡后一直抑郁寡欢。她喜欢读书,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韬奋文记》,几本《故事会》。我也爱看书,也买过几本书,但是看过后便当莫合烟纸了,每当想看书时,便到她那里去借,一来二去渐渐地熟了,再加上和她是天津老乡关系,很快成了好朋友。她在农闲时常到我家来闲聊,聊工作学习、理想报负、家庭琐事、书中人物等等,大有相见恨晚之憾。她小我八岁,却一直叫我马叔。我让他改口,叫马哥或马队长。她执意不肯,只好由她。
我老婆心肠好,也很好客,有时候留她吃顿便饭,有时候捞一盆咸菜或酸菜要她带回知青点吃。有时候遇到做好吃的或杀猪宰羊,总要让我叫她来吃。她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也是叫而不拒,送则收之,毫无生疏之态。
在招工回城之前,崔新萍来我家告别,给了我通讯地址之后,又送了一幅《毛主席在安源》的油画,然后抹着眼泪,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那幅油画是我和她交往的美好见证,也是烙印在心中的念想啊。可惜毁于一次意外的火灾之中。
和我在一块儿干活时间最长、最令我钦佩的就是小胖子黄平了。她是初中毕业生,一付白净靓丽的大脸盘,印堂宽阔,鼻子棱挺,细柳眉,杏仁眼,齿白唇红,着实受看。
1977年冬天,我负责本队社员修水库的工作,当时,有几个知青已经招工回城了,剰下的知青悲观情绪很浓,有的不安心劳动,有的请假回了乌市。在这种背景下,黄平即沒有闹情绪,也沒有请假回乌市,始终如一的坚持在水库工地上。十月下旬已是天寒地冻,她跟着马车往坝基上拉土,一天要拉二十多趟,每趟两立方多,一天要装歇五六十方土,堆起来像座小山似得,要一镐镐的挖下,一锨锨的装在车上,又一锨锨的歇在坝基上,真不容易啊!但是她却不惧寒冷,不怕风霜,硬是坚持了三个多月,直到过年放假才换了新工种。
黄平的吃苦耐劳精神,带动了其它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提前完成了上级分配的拉土数量,受到水库指挥部的好评。黄平功不可沒,荣获了一张“劳动模范”奖状。同时还受到我队许多社员的好评,夸她是:百炼成钢的“铁姑娘。”
当时的生产队除了乌市邮电系统的知青之外,还有奇台半截沟林场的女知青孔香莲与刘青云,县城的男知青朱德富与王亚新,女知青朱小梅等。他(她)们在接受下乡再教育期间,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表现的都非常之好,受到大伙的好评。
在知青回乡之后的头几年內,我曾经收到过好几封来信。我在回信中除了向他们问好之外,还勉励好好工作,好好锻练,好好学习。
2009年秋天,当年的知青蔡昆与王金美到我的新村——东戈壁三组看望我们,受到了村人的热情款待。可惜我当时不在家,未能与他们相聚,实为憾事。不过呢,他俩并沒有忘记我,一再打听我的情况,临走时还委托主家代问我好。
为了勉怀逝去的岁月,舒发久远的思念,我作了一首即有感慨又有呼唤韵味的小诗,和当年的知青同志们共同勉励罢。
岁月磨砺四十春,几多情谊铭心中,
当年知青今何在,可否寻梦塘坊门?
作者简介:
马维生,笔名老骥、牧人,男,汉族,生于一九五一年,新疆奇台县碧流河镇人。2010年冬开始写作,对小说、诗歌、散文、曲艺类均有涉猎,发表各类作品百余篇。在州级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数篇作品入围全国有奖征文。即兴编写的曲艺类节目,在县乡汇演中屡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