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老街坊群的聊天记录

老街坊们欢聚万象山的美篇已看过,也转发给其他在外地的老丽水们了。感谢互联网,让“三坊口”、“四牌楼”、“府前”…这些熟悉但又有些遥远的地名,又跃入了我的眼帘,着实有些让人兴奋。说起来我也是这条路上的老街坊了,奶奶家在府前岩泉路上,而四牌楼我母亲的工作单位一一新华书店,同时也是我的家,那附近旳一些店铺都还历历在目,在馄饨店吃过馄饨,在文具店买过笔墨。只是因离开丽水多年,加之老眼昏花照片上的老邻居们能认出旳沒几位了,这些人里尽管有许多叫不出名,但那时都应该是熟面孔,还有些应该是曾经的同学校友,但现在都对不上号了,希望能在这个群里慢慢地拾起儿时的记忆,慢慢地去填补那些记忆的空白吧。
□王和平 :小宁好!(表情包:欢迎,鲜花)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王和平 小宁真名是谁?
□王和平 :她说母亲在新华书店!想必她母亲我们肯定认识的吧!
□小宁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就是真名,姓樊,我母亲姓阮,你应该认识的,你是画画旳吧?
□顺其自然: 小宁你三兄弟经常在书店里看书,如果没猜错,那陈红蓓你弟媳噜,他们是我的丽中同事。
□顺其自然:后来你们在丽中围墙外(老城墙)盖了一幢房子,就在张仁根三兄弟的对面,是吗?
□小宁 :对的,城东路24号,现在成公园了。@王和平 ,我69年就离开丽水支边走了,可能不认识我,估计我应该比你大。你的名字觉得耳熟,但想不起来是谁?
□王和平 :我以前常到新华书店买书的!家里住四牌楼那条弄。你父母亲我都认识的!

父:樊春海、笔名樊正风、庄稼汉,母:阮齐男,大弟:樊诗序,二弟:樊小巩,三弟:樊xx。
1977年,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三兄弟同年考上大学,最小妹妹在油泵厂。
还有两个叔父,一个在临海,一个丽水水作厂府前菜场收豆腐票卖豆腐,老屋在虎啸门,
新建的在大洋河城背。您是老大,支边去黑龙江。
□小宁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哇!佩服,佩服,你是本活档案啊,户籍档案里都未必有这么清楚。
□小宁 :我的两个叔叔,我父亲的我都不记得旳别名,怎么被你记住的?他日定要登门拜访,说不定我们家那些已经无处可问的家史,还能从你这里知道一二呢。我还有个姑婆,我父亲旳姑姑也在这条街上,您可知道?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您母亲还有称呼,大家都叫她“吴怡”(音)不知怎么写?你三叔叫细宝儿,跟群里的顾胜华很好。您回丽时我带您去拜访。

□老兔君武 :@小宁 ,我妈妈是五十年代在新华书店工作,那时叫公社书店,当时的书店在府前继光街叉路口,我妈姓陈。
□老兔君武 : @小宁 ,你妈妈我们很熟的,有个雪英阿姨就是我媽。
□小宁 :@老兔君武 陈雪英阿姨我知道的,跟她最熟悉的应该是二弟小钢,聊天中经常会提到的,你妈妈身体可好?今年高寿?
□老兔君武 :@小宁 ,妈妈91岁走的。到今年应有101岁。你目前在哪?我记得当年的新华书店有你妈,还有老梁及小尤等人。
□小宁 :@老兔君武 哦,我一直以为雪英阿姨比我妈年轻些呢,我妈若在世,今年应该是96岁。
□老兔君武 :@小宁 ,现如今我们也老了。当年我妈年龄是书店里最大的,我每次到书店你妈和老梁,小尤他们都对我很好,我小学时,每天放学先到书店仓库看小人书。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小宁 您母亲为什么大家都叫她“吴怡(音)”或“吴英”?
□小宁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我母亲曾就读竺可桢创办旳浙大附中,解放前夕从那里“私奔”到四明山根据地参加革命,并改名为“吴绮”,后来在出版社工作时都用这个名,62年调到丽水时换成了本名,但她还是比较习惯吴绮这个名,以前同事朋友来信也都写这个名。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小宁 您的姑奶奶在三坊口,是“甜酒酿(郑正让)”的祖母,她家里开花轿店,大齐人(大家)都叫她花轿娘娘,郑正让今年81岁了,丽水运输段退休,爱人姓邹,油泵厂退休,两个女儿,一个在澳大利亚,一个在丽水。
□小宁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谢谢你,了解得这么清楚。是的,我小时候还在她家橱柜里看到过她扎的风冠呢,我姑婆手很巧,做什么都象模象样旳,年轻时也很漂亮的,但命运多舛,一辈子沒享过福。
你那句“大齐人”还真把弄糊涂了(表情包:大笑)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丽水话:大齐人就是大家。
□小宁 :@所有人:大齐人乌尼好啊!(丽水话:大家晚上好!)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您母亲还有件小事我影象深刻: 您母亲相貌平平,讲肚才,一出口真是知识丰富、包罗万象、十分渊博,是个才女。
书店大厅里,经常有一位90左右,神彩奕奕,白发白胡须老人,穿着长衫,手持拐杖、左手提着大菜篮,菜篮里装着出门必备品和街上新买的东西经常来大厅里东翻西找、找到书专心阅读,也会和您母亲搭讪,一来二往,您母亲知道他是丽水中学的退休英语老教师。因为老人经常来,交往多了,没有忌讳,也互相知道对方姓氏。老人有一次说:您是上虞阮氏、世代书香门庭,上虞望族。您母亲问老先生贵姓? 老者答:卑人姓余、字安圃。您母亲直截了当地说:您姓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内姪。老人连忙大呼:“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家的老底都给您倒出来了,不要笑我,惭愧!惭愧!”
事后我请教您母亲,问这老人是慈禧太后内姪怎么知道的?她告诉我:“清政府闭关自守,外交上到处碰壁,急需精通外语人才,所以西太后尽把自己叶赫那拉氏家族子第送入外语培训班,像这样的老人年纪,又是英语教师,就是清末满族人,还是西太后的内姪。辛亥革命后改成汉姓,“余”就是我,“安圃”就是管理好我自己的菜园地。”使我恍然大悟,才知道这个女人不简单,是个博学多才的才女,海水不能斗量啊!
多年后,碰到事情多了书也读多了。确实清未办了个《同文馆》——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专收八旗子弟培养外语人才。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满族人纷纷改姓,有些改为《百家姓》第一姓—“赵”,努尔哈赤以一部《三囯演义》打天下。崇拜关羽,就改姓“关”。关肃霜就是满族人。因为満族人曾建立金国,就改姓“金”等等。

□小宁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是真的吗?你又一次让我“五体投地”了,这件事从未听说过,但你说得有鼻子有眼,涉及的信息又一点不差,由不得我不信。谢谢你,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有关我妈妈的记忆,感谢你,给我妈这么高的评价。当时她在书店工作时,当时丽水城里爱读书学习的人几乎都跟她熟。她性格很随和,也爱聊天,
□小宁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 你也给我解了个惑,我在东北时就知道滿…族人姓关的很多,从你这里知道了关姓的由来。而且我想三国人物中只有关羽被尊称为“帝”,还有遍布南北那么多关帝庙,也跟努尔哈赤的崇拜有点关系吧。
□阙金少水楼(熊远龙):全国关帝庙最多的地方就是东北。






朋友圈留言:
△ 其实,我从小就在四牌楼那条弄里。因为我外婆家在那里。相比县委大院,我们兄弟几个在外婆家的岁月更长。所以对那里也很有感情[呲牙]。只是年代久远,大多数人都已是相见不相识了。[捂脸]
——原丽水越剧团演员,现居日本的原菘山芭蕾舞艺校校长郑一鸣
△ 阮阿姨送给我的第一版《算得快》(刘后一编著)至今还珍藏着。
——原莲都区科协主任史曾平
△ @随风飘逝 谢谢你,还把聊天记录归纳成篇了,我收藏了。这也是关于我母亲的一份资料,很感欣慰,在丽水还有这么多人记得她。妈妈的在天之灵一定也会感到安慰的。 也请你转达我对史曾平先生的谢意,我想那应该是本很薄的书吧,他居然能保存得那么久。
—— 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