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三到” 不舍“三余”
“三到”和“三余”,都是古人给读书人留下来的至理名言和永恒古训。“三到”,是读书的要领;“三余”,是读书的途径。
何为“三到”?“三到”即是宋代朱熹所说的“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为要紧。心既到,眼、口岂能不到?心到以后,方能聚精会神于书中情理,与书中情节同悲喜、与书中道理共彻悟。饥渴不计,创痛不觉。读彻夜之风,不知何时停止呼号;念敲窗雪夜,不晓何时雪停云开。嘴嚼饭,目不转睛于字里行间;蚊虫咬,神不离书中无穷乐趣。读书心到,须达“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境。窗外啥事?官场虚伪倾轧,市场狡狯欺诈,邻里流言蜚语,人间嫌疑纠缠。蒙欺被骗,遭受愚弄,全都不顾;无由负谤,横生沮丧,视为飘然。凡此种种,均属于读书心到之境界。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故乡早年的一位父老,此人姓韩,名叫韩振英,一脸浅白麻子。大概是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初,他给人家“扛大活”,一边打工,一边学兽医。有一年秋季,在一个绵绵细雨的中午,村里突然来了一帮“胡子”抢东西,乡亲们一边跑进野外躲藏,一边来到他的住处告诉他“来胡子啦,快跑吧!”韩振英听了,像没事儿似的,仍然在聚精会神地看《元亨疗马集》。众土匪闯进屋里,见一个年轻人在读书,转了转,看看没啥可拿,也就走了。
后来,韩振英潜心苦读,终于学成,成了一名享誉远近的乡村兽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振英凭着自己精湛的兽医技术,为双辽种羊场育成吉林马做出了一定贡献。
何为“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志》)。冬天农事少,是一年四季之余;夜来诸事息,是一天之余;下雨刮大风了,不能在野外劳动,雨歇“趴风”,是光阴之余。
人为生存,不免要奔波于滚滚尘世,要读书学习,时间就得一“挤”二“找”。用“三余”克服一生之忙碌而不弃立身之阅读,可为学人终身之计。
古人以“三余”精神发奋读书而终成大器的故事很多,如汉代的孙敬“头悬屋梁”,战国的苏秦“引锥刺骨”,晋代的车胤“囊萤照书”、孙康的“映雪苦读”等等。他们都是我们刻苦读书的楷模。除了“三余”,还有许多宝贵时间不可丢弃,诸如:候车等飞机,等人等就餐,等等,这些零碎时间,都是我们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
拥有“三到”,秉承“三余”,书山再高,可以攀登;学海再阔,可以跨越。寒气袭屋,潜心苦读而不觉身冷;饥肠空鸣,专心致志而不觉饥饿。读到掩卷沉思三更静、合书窃喜一得时,人间快慰尽收眼底,无限风光囊括在胸。书读至呆境,乍妙;书读至痴界,近成。妙在明理立志,成在业有专攻。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朱熹的不朽诗作《偶成》,就用这首诗来结束这篇小文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2022年10月30日
作者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