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粥
作者/宋秀峰
播音/月娥
粥,说来平常,但在我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经历。

我出生于50年代,7岁时正赶上六零年三年自然灾害,真是勒紧裤腰带,食不果腹瓜菜代,甚至于葱胡子、韭菜根、柳树叶也成了锅中餐。那时我家居住在河南省的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地带,是重灾区,姐姐和我经常到山坡上採一种下小雨后长出来的“地衣”。一次我从陡坡上滚落下来,摔伤了腿,是大我两岁的姐姐把我背回了家,之后就只能在荒地里挖些不知名的野菜掺和在希汤寡水的粥里充饥。肚里没食物,大人和孩子都是面黄肌瘦的,我就更惨了,肚皮薄得象一张纸,我记得妈妈握着我小手,无助的落泪……这时的孩童也不调皮了,天天像一个泥塑蔫坐在那里……

1961年夏天,妈妈接到了远在千里之外天津做事的爸爸来信,我们全家迁居到天津市的北郊区双口村。到了天津后,我爸一询问,妈才知道没有在户口迁出地办理应带过来的半年全国粮票,可把爸妈急坏了,这半年没有口粮6个人咋生活呀?
定居到了天津市郊区,郊区农村那时人们还在吃生产队大食堂,我和姐姐每天到食堂门口捡被削掉的土豆残块和白菜根疙瘩,量大了也可以充饥,还採过柳树杨树的叶子,在水里泡泡,就可以下锅了。这些在不同程度补贴了家用。
我爸是会抽烟的,但是,他抽的不是烟卷也不是烟叶,爸是用葡萄叶代替烟叶的。他把单位发的“绿叶”“大前门”烟票,拿到十几里之外庄子上换回来二十斤玉米面,怕别人知道,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煮了粥每人一碗,喝了这一碗粥肚里还是饥肠辘辘呀,我趴在铁锅前用小手抿了又抿,盼着锅边粘的还有糊糊……上小学和初中阶段,我是班中最矮的。

后来我知青上山下乡,选调到天津港干装卸,再后来到机关工作。一晃就是一辈子。
退休整十年了。当人到60岁这把年纪,身体的各种不适接踵而来,疾病缠身,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我经多方研讨采用医疗专家经验方,药食同源,把这些综合成早餐一碗粥,主要食材是:山药、桂圆、大枣、燕麦、黑米、黑芝麻等等。这碗粥,再来一盘水果沙拉,连做带吃一般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是以这碗粥代替早餐,比较稠,盛到碗里后,锅里还粘了不少,都是好材料呀,我舍不得浪费了,往锅里兑少许开水,把糊在锅上的清理干净,又成了小半碗粥。这一碗早餐粥,我每天坚持做,一晃坚持10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调理好了我腿上的静脉曲张,还疏通了我全身动脉血管,没有了走路间歇性跛行毛病。老伴喝这碗粥加上医生开的治疗高血压的相关药物,这十来年也没再犯以前活不起的大毛病。
人到70,总是触景生情,今天喝的保健食材熬成的一碗粥与童年少年时代喝的一碗粥,可是天壤之别呀……
作于2022.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