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栗”皆辛苦

近日来,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我宅在西安的家里,在照看小老虎(我的孙子)的同时,见缝插针地读书、画画、写文章,全家人在一起衣食无忧其乐融融,倒也悠哉悠哉。
而在两百多公里之外,我的家乡韩城在经过短暂的疫情防控期后,朋友圈吃美食、赏红叶和户外登山的照片天天更新,实在让我眼馋和神往。于是我只好画一些户外活动的画,假装自己也在户外活动,分享在朋友圈,以慰思乡之情。而好朋友看了后,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悄悄问:想不想再去拾板栗?我顿时归心似箭,去年和朋友一起去游玩的场景不禁浮现在眼前。

金秋九月的一天,清晨6点半,我和两个闺蜜跟随青春户外活动的20多个朋友们,坐在中巴车上欢歌笑语,相约到黄龙县白马滩镇去拾毛栗子(也叫板栗),其实就是一次难得的秋游,也是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黄龙山在韩城县城的西北方向,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以上,最高峰是大岭的摘星台,高1783米。这里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丰富,四季景色各具特色,春季百花争艳,夏季凉爽林密,秋季层林尽染,冬季林海雪原,同时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保护地,虽然属于延安黄龙县管辖,也是韩城人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同时也是韩城的母亲河———澽水河的发源地。

一路上,五颜六色的格桑花正在怒放,远处青山如黛,通透的蓝天白云,庄户人家的红门白墙,清澈的小河,朱红的鸡冠花,共同形成一幅幅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卷。山区早晨清新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充足的负氧离子,让人忍不住想多吸几口,有种醉氧般的不真实感。耳边不时传来悠扬动听的鸟鸣声,叽叽喳喳此起彼伏,似乎在进行歌唱比赛,让我想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情画意,心想这就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模样吧。虽然吃过毛栗子,但从来没有见过毛栗子树长什么样子,大家心里只是兴奋的惦记着毛栗子在哪?一向喜欢摄影的我们,对路边的美景只是匆匆而过,甚至来不及拍照。

大约八点半到达目的地黄龙白马滩镇神峪村,大家匆匆合影留念后,迫不及待地越过小溪,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争先恐后的奔向板栗坡。当看到第一棵毛栗树时,大家激动的围了上来,只见高大的板栗树挂满了一个个网球般的毛球,拿竹竿的群友便急得上前跃跃欲试,不想那毛绒绒的家伙,在树上纹丝不动,好不容易打下来一个,却像刺猬一样把手扎出血来,大家急得团团转,有经验的朋友说这板栗还不到成熟的时候。眼看到手的果实,却只能望“栗”兴叹?
原来,浑身长刺是毛栗子在自然界生存进化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方法,如果果实到了成熟的时候,才会落下来。于是,领队建议我们便转移到农民采摘过的树下“捡漏”。这里空壳很多,但果实已被松鼠或者像我们一样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像侦查兵似的找过无数遍,想要发现一颗果实没有火眼金睛是不行的,哈哈,原来我们是在寻找农民、户外爱好者和松鼠“剩下的果实”。

在厚厚的树叶里寻找毛栗子如同大海捞针,不一会我的眼睛开始发花,心里打起退堂鼓,坐到树下不想动弹,看别人怎么拾得津津有味?于是仔细查看,原来这些人都是单枪匹马不扎堆,悄悄的在大树下扒拉起树叶子,仔细在地面寻找果实,而我只是在树叶表面寻找,当然找不着啦。记得母亲爱说的一句话:“一窍不得,少挣几百”,看来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肯动脑筋。 幸好我拿着登山杖,于是我便像扫雷队员一样弓着腰在落叶下耐心翻找,果然好使,不一会儿功夫便拾了一大袋,虽然已经累的腰酸背疼,但是看着大小参差不齐的果实,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劳动的喜悦。

接着我和朋友们席地而坐,软绵绵的落叶像沙发一样舒适,吃着自带的干粮和水果,看着蓝天白云绿树野花,随意地聊着天,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不由自主的哼起莫文蔚的歌曲《盛夏的果实》……这时,一个村民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从地头艰难走过,我们热情打招呼让他稍作休息,闲聊才得知袋子里装着的就是带绒球外壳的毛栗子,他自豪地告诉我们,家里有几棵上百年的毛栗子树,每棵都有十几米高,他们从来不打农药,是纯绿色食品,每年到了秋季成熟季节,由家里壮劳力爬上树,用长竹竿敲打或者在树上使劲用脚摇树枝,毛栗子才会落下来,背回家后晾干,再使劲用木棍敲掉带刺的外壳,才能露出里边的果实,戴着厚厚的帆布手套把果实捡出来,从头到尾是个费力气、费时间的活,最后由客商收走,加上地里的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和核桃,每年能给家里带来可观的收入,日子过得小康,还给孩子在韩城城区买了房。看来青山绿水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一点不假,但不论是我们在树下捡漏还是农民采摘,真是“栗栗”皆辛苦呀!

不知不觉,转眼之间到了中午12点该集合回家了,朋友们意犹未尽,央求领队宽限时间,我们赶紧去地里挖了鲜嫩的蒲公英和小蒜,又摘了些花椒叶,最终大家都满意的满载而归,在回家的路上虽然大家都人困马乏,却兴致勃勃的相约明年一定再来这里相聚。
多么盼望疫情能早日结束,和朋友们一起上山再拾一次毛栗子、撒个欢啊!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和韩城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