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大家董程荷
— —董母教子子成才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教子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可现代平阴县孝直镇丁屯村也有个董母逼子念书的故事传为佳话。
1928年春天,丁屯村董家一户人家的男娃呱呱落地,一家人高兴万分,按字辈给他起名叫董程荷。可是几年后,董程荷的父亲得了重病,因无钱治疗而身亡,母亲董郭氏拉扯着年幼的董程荷艰难度日,靠给地主家洗衣裳为生。

地主家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念书,董程荷看到后羡慕的很,就趴在窗外偷偷的听,后来又大着胆子帮地主家的孩子做研墨的活,伺候人家的时候看人家怎样写字,后来地主家让他做陪读,他头脑灵活,记忆力强,识了不少字,先生只夸他是个念书的苗子。董程荷的母亲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也有让孩子念书的打算,可是她打工一年的报酬只有三块银元,可是她坚定信念,一定让孩子念书。两年后,等她攒够了去私塾学堂的学费,可是董程荷死活不去学堂,他知道母亲一年的工资只有三块钱,他不忍心花母亲的血汗钱,他卖力的拾柴割草,想替母亲分担一点困难。经过再三的劝说,董程荷就是不去学堂念书,母亲拿起碾棍朝着他的屁股打了三下,屁股立马开了花,董程荷眼含热泪,手里攥着母亲的血汗钱,一步一瘸的走向了五里外的演马庄的私塾学堂。三年的酷暑寒窗,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优良。


董程荷有了文化知识,很快接受革命道理,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他能念会写,几年的私塾底子成了他革命的本钱,在革命队伍里成长很快,1947年他十九岁时就担任了平阴三区的区委书记,在安城东部的村庄里工作期间,还帮助林洼村十二岁的放牛娃芦昭贵读书认字,讲革命道理,领他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使他成为后来的平阴县人大副主任。1952年,董程荷担任了中共平阴县委宣传部长,1956年他调到泰安地委任泰安日报总编。 1960年,他作为全国文化体育新闻战线的群英代表,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期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宴请。他一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酷练书法,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书法家。1988年他在泰安市政协秘书长的位置离休。功成名就的他,时刻不忘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生前他精心照料,母亲病故后,每年清明节都专程从泰安回家乡祭祖上坟。他每逢见到亲戚朋友都风趣的说,老母亲当年的那三棍子,虽然打在我身上,让我成了才,也为革命做了贡献。

(董光生整理)
2021、12、1
附人物有关图片:









作者简介:
董光生,1955年5月出生于平阴县沙岭村,曾任店子公社资料员,文书,平阴县园林处主任。退休后致力于家乡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多篇著作在县市报刊发表。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