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家族的变化与一个时代的变迁
文/王琼
古村,古镇,乡土情;故事,故人,故乡情;曾几何时,我们想抓住的一些过去,却只能成为心底埋藏的回忆。那些跟着一个家族变化,一个时代的变迁的点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
儿时,最让人欣喜的是过节,像春节那样的重大节日便不用说了,大家围着圆桌而坐,老太太坐在桌中央的位置,我们这些小孩坐两旁,桌子上摆满了瓜子,杏仁,水果与各种馅的饼和酒水饮料,而当时我最喜欢做的动作便是用手去抠卡住瓜子壳的牙齿了。还不忘抿着嘴微微一笑。那时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欢喜的,没有忧愁与片刻的不悦。大家围在一起谈天说地,唱曲品茶,小孩子们便是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听众,小小的我爱在心里幻想着牛郎织女相见的浪漫情景,还记的每次闹小脾气时,妈妈总会皱着眉头说,再吵,再闹,牛郎就来把你抓走喽!年少的我总以为这是会发生的,所以在听到牛郎的“大名”便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直到后来上了学才发现原来牛郎不是“坏人”,不过这些也给我童年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物转星移,日新月异,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的人与事都一去不返,家族的老人慢慢离去,也带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当年还乳臭未干的小孩成了大人的模样。年轻一辈的少年通过努力走向了大城市并慢慢地在城市买了
楼,买了车,似乎乡村里的一切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当然,我们仍然会时不时的相聚,可大家距离好像是近的,但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每个人最好奇的是自己手机里下一条朋友圈是什么亦或者是抖音快手又有什么娱乐八卦,却忘记眼前坐着的是自己多年未见的家人,正如泰戈尔所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岁月带走了一段往事,也影响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与发展,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们曾经希望走出故乡,朝着更光明的未来前进,却在探索中丢失了更珍贵的财富。就像目光中所及的一切都将逝去,又或者已经在我们未曾关注的那一刻已经离去,我们却无法挽留,直到我们也离去……
象征过去的还有一座座老村,老村是由厚厚的黄土堆起的院落组成的村庄,老村里的房屋一家连着一家,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从外面往里看看不见里面的家具陈设,只能瞧见一个个宽敞的双扇的大木门以及屋顶上一个个冒着青烟的烟筒,儿时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家里的烟筒冒烟,心里便可开了花,知道回家有热腾腾的饭菜在等着了。老村的清晨是热闹的,小贩们的叫喊声伴随着鸟叫声钻进我们熟睡的耳朵,也催促着我们起床迎接新的一天。如果说老村的清晨是属于商贩的,那老村傍晚的主角便是那批早
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人,约上几个邻居街坊,坐在老街石桌上打牌,既消磨了时间,也增进了感情;有时候三姑六婆也爱在这相聚,开开“茶话会”,偶尔聊聊谁家添了个孩子,谁家的姑娘出嫁,如果你对这个村的人和事产生了好奇,这些三姑六婆会是最好的“新闻人”,小时候最让我好奇的是住在老村后街的张姨,不知是哪一天她就来到了村子,对于我来说张姨就像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客人,说对她熟悉,是因为张姨很快地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老村的一员,可陌生的是我不知道她来自那里,又将属于何处,后来听奶奶说起张姨才得知,她来自大山,戴着重重的头饰,穿着大红衣服被轿子抬着嫁来了我们村,从此不再回过娘家,在老村,像张姨这样的女子还有很多她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老村,为老村的发展尽心尽力,成为老村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工业的推进,老村失去了它过去的模样,小桥流水,老树清泉,雨后漫步的泥土味等属于老村的一切一切好像都在慢慢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与一条条繁华的商业街,从表面上看我们好像物质生活变好了,住上了高楼,开起了小车,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可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少了一些多姿多彩,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以前的小孩会在放学后聚在一起玩游戏,下河摸鱼,而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是藏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本是最该玩耍的年龄,却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对于老村这两个字,现代孩子更多是把其当成学术名词,却忘记那是我们曾经的家园,即使现在的孩子读再多的书,也无法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怎样一番悠然自得的场景,更无法感受全村人一起男耕女织,享受惬意却美好的农家生活。
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但真心希望能慢一点点,能够给我们多一点时间将过去定格在脑海中。
作者简介:
王琼,一个热爱读书与阅读的在校大学生,活泼开朗,能言善道是我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