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杨启敖(笔名:杨启鳌),1949 年10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山西省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5月在临猗县干部办参加工作。1976年5月,调到运城市尊村引黄灌溉管理局。1991 在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理论大专函授班学习毕业。1997年担任引黄三级站党支部书记。2001 年被运城日报社聘为持证通讯员,2003 年被局聘任高级政工师。2009 年退休。本人热爱学习,坚持写作,1990 年至2021年,利用工作生活之余,连续在《运城日报》、《运城晚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农民日报》、《黄河报》等报刊发表了新闻、散文、文学作品等750余篇。在地、省、国家级媒体发表论文16篇。2020年1月荣获“《山西老年》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
忆父亲
作者:杨启鳌
我的父亲杨恭礼于公元1922年农历5月25日生在临猗县庙上乡水头村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卒于2007年农历6月初2,享年85岁。
父亲姐弟五人,大姐15岁送人当童养媳,二姐10岁给富人家当丫环,年幼的弟弟跟随母亲到坡上一户财主家当奶妈,为了逃活命,三妹生下不久即送到婴儿院,直到1975年才取得联系。
由于生活所迫,父亲13岁时即背井离乡沿路乞讨历时两个来月走到西安,经好心的同乡介绍到一家店铺当学徒(俗称熬相公)。14岁不幸丧父,奔丧毕告别母亲又走到西安市继续当学徒。
由于父亲长相清秀头脑机灵、手脚勤快忠诚老实,深受同胜和商铺老板的喜爱,有空便教他识字写字打算盘。父亲天资聪明记忆力强,再加上学习认真刻苦练习,所以进步很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的烂熟。珠算提高更快,算盘打的非常熟练,加减乘除既快又准,老板很是喜欢。旧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商店倒闭关门频繁,父亲先后在东大街菊花园、解放路同兴酱园、西安天丰酱园等六七家店铺干过,多次面临失业,但没有一个顾主欠他的薪水,每次都能很快找到新岗位。这除了父亲为人忠厚吃苦耐劳外,临猗老乡互相提携帮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九四七年经熟人拉线搭桥,父亲与在西安的吉令老乡——母亲相识后结婚,于一九四九生下我,五二年生下二弟。
西安市解放后曾办过扫盲夜校,父亲积极报名参加认真学习,刻苦读书两年,文化提高很多,一般记帐书信往来都能应付。一九五四年公私合营,父亲在西安市煤电公司上班,由于公司薪水较低无法养活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父亲在1955年到商业局用借贷的120元买了一辆小平车,开始了替公司拉货转货的搬运工工作,虽然每天非常辛苦,但能勉强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
我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带着我和二弟,亲眼见父亲天不明就起床,拉着架子车从西大街装上一千多斤的货物,拉到解放路,有时送到大雁塔区,一出门就一天不回家,中午饿了吃自带的锅盔,渴了喝凉水,到晚上才回家。父亲的伙伴们都是这样的吃法和干法,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抓紧挣钱。拉车时汗流满面和全身湿透,实在辛苦啊!小时我不懂事,只知道吵着闹着要到公园游逛开心快乐,晚上看电影喜欢高兴,回想起来父亲真是辛苦,我感到有点愧疚。
记得有一次,父母亲让我和二弟到街上去买油条豆腐脑端回来都吃。我和二弟走到街上边走边玩,回来时也玩,我把盛滿豆腐脑的磁大碗顶在头上,走着哼着戏调子,没注意手溜了,将一大碗豆脑洒在街上,碗也摔成了五六片。二弟笑着说:“看你浪的美,看你回到家给爸妈怎么交代哩?”我怀着非常害怕的心情回到家,把情况给父亲说了,父亲让我俩端端正正站好,严肃地说:“碗打了没伤人还算是好,你俩知道吗?这一碗豆腐脑和这个大磁碗,爸要流半天汗才能挣来呀!那是辛苦钱,那是流汗換来的钱。还有这豆腐脑,这都是农民流汗收下豆子磨出做成的呀!母亲给我俩讲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父亲又说:“你俩不要吃饭饿着半天试试?你谁先试试?”过了一会儿父亲和蔼地说:“这回算了,下不为例。”我这才松了一口气!从此记住了要珍惜粮食的道理。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九五五年生下妹妹,六〇年生下三弟。不久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党和政府决定下放城市人口,父亲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带领母亲和全家回到故乡当社员,减轻国家负担。自力更生赡养老人和全家七口。
到农村父亲是一位勤劳苦干的好农民,在父亲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孝敬父母勤劳俭朴谆厚善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优秀品质。
孝敬老人方面,父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由于祖父去世早,祖母一人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所以父亲一直对祖母心怀感恩。在西安学徒期间,一开始几年没有报酬,从掌柜开始给父亲发薪水开始,他除了给自己留少许的零花钱外,全部托熟人和老乡捎回老家供母亲支用,即使后来结婚生子,一直坚持每月给祖母寄生活费。
回到祖母身边后,父亲坚持每天给老人晚上送尿盆,冬天烧炕,早上起床后,也是先到祖母房间问候之后,再倒尿盆叠被褥端热水洗脸从未间断。有时我二叔要打杂他都拒绝了,父亲说:“我不在家你伺候妈多年,我回来就该我行孝了。”在家里时,一天三顿饭都是父亲亲自给祖母端饭送菜。农闲时晚上陪祖母说说家常话,祖母睡下后他拉灭灯,闭好门才离开。
记得有一次祖母患了肠胃炎,上吐下泄肠胃疼的不行。父亲拉了辆平车,上面铺好被褥和枕头和叔父一起将祖母拉到五里路外的嵋阳卫生院治病。医生检查诊断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是吃柿子引起的不适。父亲在嵋阳卫生院陪母亲住了五天院治好病才回来。
1972年,祖母85岁高龄,身体虚弱整天躺在炕上难受呻吟,很是痛苦。父亲、二叔、大姑、二姑轮流值守,共同伺候,每天打针、吃药,输液仍不见好转。后来听别人说人参大补能救危。于是父亲与叔父商量给祖母买两支人参补养一下身体。叔父说,听说人参大补,可贵的很呀。父亲说:好才贵,咱们做晚辈的最后尽心尽力孝顺到底。后来父亲骑上自行车到临猗县医院买了两支东北人参回来,二位姑姑给祖母熬了喝了好几天,祖母的病体大为好转。两位姑姑逢人就夸奖父亲是大孝子,全村人都知道父亲给祖母买人参这事,没有一人不佩服父亲的孝心。给老人买人参补身体,当时是水头村第一人。
父亲为了培养我们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习惯,经常带着我下地劳动。有一年我和他到村南涑水河北的地里用小平车拉棉柴,他要驾辕,让我在后边推。我当时争着要驾辕,由于车装棉柴装的很滿、也很重,拉不动,父亲使劲推,我拼命的拉,由于用力过猛,拉带绳年久磨损严重突然断了,我一下子爬倒在地上,啃了一口土,两个前门牙也磕活了直流血。父亲很是心疼埋怨我犟得很,他告诉我吃一亏长一智,以后干活要量力而行。他还告诉我,他的嘴里门牙也是做的假牙,就是在西安市拉平车没注意突然摔倒造成的,咱爷俩一样。
有一次,父亲喂的膘猪出槽了,要拉到庙上食品站卖,他让我和他一起去,他拉着平车叫我骑或推着自行车。走到城东有一段上坡路很徒很长,我要给他推车他不让推说能上去,有在西安拉平车拉货物的经验,只见父亲慢慢的拉着车上的猪,先向右边斜着走到了路边后转弯再向左边钭着走,走“之”字形,转来转去上到坡顶,父亲也不怎么喘气费力。卖完猪回来,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坐在车后用手拉着平车回家,能省点体力。父亲拉平车上坡的这个经验让我受益很大。后来在路上骑车子遇到上坡路,我一个人左拐右拐不下车子都能骑上坡。
父亲为人心底善良,正直宽厚,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每当亲朋好友、邻居有人遇到困难之时他都会及时赶到,尽力帮扶。解放初期,有一次在西安市当学徒时本家的堂弟冬季患了重感冒发高烧两天了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父亲从一个伙计囗里得知后,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的活给掌柜请了个假,急忙跑到我的五叔住处,赶紧请了位名医给他诊治,抓药、熬药、喂水喂饭,喂药,一直伺候了三天三夜,使五叔父得以康复。病愈之后五叔要给父亲医药费和误工费,父亲坚决不收,并安慰说道:“谁还没个头疼脑热,你是我兄弟照顾你是应该的,别到心里去给钱就太见外了。”
1961年清明节前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都挖野菜充饥。父亲在西安时交往的一个坡上朋友(我称呼为志新叔)和儿子来我家,说是看望父亲,其实是专程借粮来了。他说去年天气旱年景不好,庄稼欠收,今年吃的粮食接不上,已断顿了,让父亲帮他借些粮食应急。父亲想了一下,便从自家的余粮不多的瓮中装了100多斤小麦。志新叔要给钱,父亲硬是不收,连续说了几句“吃饭当急,救人要紧,你赶紧带回去吃吧!”过了几年,志新叔麦收后带了一袋小麦还给父亲。此后志新叔每逢过年必到我家看望父亲,非常感谢父亲在关键时候帮了他的忙,救了他的一家人命,感恩不尽啊。
父亲一生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从不叫苦。从西安回乡后一人挑起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养鸡养猪,另一方面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为了多挣工分。由于孩子多大的要上学所以在生产队一直是欠款户。为了让孩子们过个愉快年,正月初一吃顿饺子,每个孩子穿件新衣服,他不知要吃多少酸甜苦辣,要流多少辛勤的汗水。从我记事起,我上学时他己打扫完院子卫生,并给水缸里担滿水。他身上的衣裤都是大补丁压小补丁,新补丁套旧补丁。
父亲为人耿直坦率光明磊落不偷懒不耍尖滑,不多吃多占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回村后不久被选为贫协组长和生产队保管,从未私拿私分生产队一颗粮食,很受社员的支持和拥护。生产队保管一干好多年,直到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群众都说他是十成老实人,信得过的好心人。
1968年12月,天津知识青年到水头村插队落户,刚开始在大队安排下统一吃集体饭,过度了一段把食堂解散了,人分到各生产队去干活,自做自吃,我们队分配了十个知青,这下可难住了这些城里长大的学生娃娃了。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件大事。过去知青们谁都没做过饭,也没有一人会做。几个知青试着蒸馍,结果蒸了一锅死面圪瘩吃不成。父亲知道后便带着十几个馍馍和母亲到知青处,先让知青吃了饭,然后手把手的教这些学生娃娃们学习蒸馍。怎样和面,水和面的比例,发酵粉怎么掺掺多少,用双手揉面,一个工序一个工序的教,一个人一个人地教,如何剁馍块怎么成型,何时上笼烧火蒸多长时间。父母亲认真教知青们认真学,人人动手经过整整一天,让她们终于学会了蒸馍馍。后来父母亲又多次到知青处看看,又给她(他)们多次说说,问他们还有什么实际生活问题,逐一帮助解决。女知青罗莲华、钱学元流着热泪说:谢谢伯伯婶婶,我们终于学会做饭蒸馍啦,我们再不吃生饭啦。
当年冬季农活就是拔棉花柴,打土圪瘩比较简单。第二年麦收前队长派这些知青割苜蓿,到地里后这些青年学生“老虎吃天,没法下爪。”父亲到地给猪割草路过看到了此况,就教这些城里学生右手拿稳镰刀,左手抓好苜蓿,人要站或蹲下,注意要领,先慢慢来。一个人一个人作示范,让大家都掌握了基本要领。父亲是个热心人,这些农活也是回来学的,很有体会,教的也细致认真,在知青的要求下,父亲成了知青干农活的技术员,知青有什么困难问题,父亲都一一帮助解答。知青们都说:“杨叔叔是他们的贴心人,知心人。”后来知青回到天津市后,罗建华、张国强等人经常还给父亲来信联系问候。
父亲一生艰苦朴素,他的一言一行深深教育着我。1971年11月,临猗县委抽调我参加县委工作队,当一名工作队队员。在于旺杰队长的带领下,先后进驻嵋阳镇的张家营、嵋阳村、西祁村进行学大寨,整党建党,建设村级领导班子等项运动。当时我在村里担任生产队政治队长,没有什么好的衣服穿。父亲见我要去县里参加工作队工作,心里很高兴,对我语重心长的说:在外村工作,一是要虚心学习,学做人做好事要为社员办好事,要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做在前边。提高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为人民服好务。二是送给我三件礼物,第一件让我穿上他几十年舍不得穿的棉祆,这还是五十年代初父亲在西安市经商时买的,是一件深篮色中山服棉祆,在当时很时尚,还有两个垫肩,穿上之后显得帅气、很有风度。第二件是一块“瑞士”手表,我从来没见过父亲戴这块手表,还很新。第三件是他在西安市结交的一位解放军李营长的朋友送给他的日本黄色羊毛棉皮鞋。李营长原先是老八路,由于作战勇敢,在庆功会上师首长奖给他的。后来部队更換军装,李营长一直保管着。俗话说,人的衣服马的鞍,父亲的三件礼物把我武装的大变样,自豪了好一阵子。工作队的同志都很羡慕,特别是那块手表,许多同志和好朋友都戴着高兴了几天。
1982年,水头村委会为了解决群众过红白事的实际困难,专门置办了三十席桌櫈和锅碗盆盞等餐具。由于父亲是村里有名的细心人热心人,办事认真负责有条理爱整洁。村委会研究决定:让父亲当保管员负责这项工作。席面的租赁收入对半分成,一半交大队会计入帐,一半作为父亲的劳务报酬。
不论村里谁家有事一经联系,父亲立马上手,帮助清点餐具桌櫈,帮助装车卸车,忙个不停。
有一次外巷的一个青年结婚,和父亲联系后,父亲祥细地问了整个情况,然后又亲自跑到他家,实地丈量了一下地方,告诉他院里按三行摆、每行四桌,中堂摆一桌,东西厢房各摆一桌共十五桌,你计划三十来桌,一茬十五席,两茬就行,只需租用十五桌的傢俱就可以了。下午四轮车拉东西,父亲一面指挥装车,一面帮助装车,忙而不乱。车到事主家后又帮助御车,叮嘱帮忙的乡亲要小心谨慎,不要碰着,注意不要损伤桌櫈盆碗,家家都有事,家家都要用。桌櫈按规划摆放整齐后,父亲先用小条帚扫除一遍,然后又用热抹布仔细再擦试一遍,外表一看光亮如新。碗盆勺筷,父亲都要求帮厨的妇女用热水刷洗两遍,分类排放整齐。亲朋进门后,父亲又帮助接待客人,倒茶、递烟、让坐从不闲着,就像是自家屋里过事一样,看不出是个外人。
喜事办完后,父亲先清点桌櫈餐具,然后陪着乡亲们装车,送到家里入库。又坐车返回事主家里把院里、门前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才到礼房结算手续,事主有时出于感激之心给点喜糖块和烟酒,回到家后除了给小孙子吃点糖块外烟酒都与串门的老伙计们享受了。父亲到哪一家都是辛辛苦苦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服务,深受乡邻们喜爱和好评,众囗一词好人缘,好人品。
自从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以来,人民生活连年提高,过去困难时期没给父母亲办过寿日,现在日子富裕了,过寿的老人也增多了,铺张浪费也抬头了。
父亲八十岁那年,我们兄弟姊妹商量了一下,要给父亲热热闹闹大待一下八十大寿以表示孝敬之心。父亲知道后于清明节儿女都回家上坟之机当着我们的面告诫说:你们不要筹备为我待八十了。我一辈子过惯了勤俭节约的清贫生活,反对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你们都是党员干部要带头端正社会风气,从咱家做起,从我做起,把待寿的钱用到为村民办实事上比什么都好。我们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待寿之事就凉了下来。但是到父亲寿诞这天,巷内村里的乡亲朋友不知内情都抱着对父亲尊敬的心情陆陆续续送来礼品,我们一一婉言谢绝了。其中有本巷杨家一个小伙,称呼父亲为大伯,亲自到家里面送寿礼,父亲诚恳地说:“侄娃子,你的孝心我领了,我不让他们待寿,都不收礼,请你把礼物带回去吧。”小伙子一听一肚子气,转身走到大门口,嘴里说:“哼,不识人敬…”砰!砰!砰!顺手将两瓶桃水罐头,一瓶杏花村白酒,一包点心全都扔到门外的树壕里堵着气走了。当时巷里有不少群众在场看见,一时间气氛十分尴尬,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都知道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叫弟弟开车让父母亲到妹妹家吃了一顿饭,于下午回来。事后过了两三个月,反对大操大办红白事铺张浪费的政策规定通知下来了,各级政府发了文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一次偶然机会,这个小伙在巷里恰巧碰见了父亲,父亲主动和他说:“贤侄,上次对不起你呀,抱歉。”小伙接着说:“我现在理解了,现在不让大待了,你家超前做了带了个好头!我有不对处,请你原谅。”从此以后,我们再没有给父母亲张罗过寿。巷内、村里红事大操大办的不正之风收敛了很多,村里人都说我父亲给村里带了个好头,为村民办了个好事。
二00七年农历六月初二,父亲走完了人生之路。对于父亲的丧事,水头村党支部、村委会、老年协会和庙上乡党委、乡政府联合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给父亲安排了既简朴又隆重的安葬仪式,水头村老年协会会长杨孟安主持葬礼,水头村村委杨小运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介绍了父亲生平,庙上乡党委、乡政府聘请了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宋立佼先生代表乡、村两级班子和群众给父亲撰写了一副挽联:
恭行祖训,门风可慕,骑鲸去后子承超,
礼教圣德,家道堪钦,驾鹤归来孙显扬。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