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记何胜江与他的书法艺术
作者/董 玮
大约七八年前,我在《读者》杂志上读到过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名为《通渭人家》的文章,文中描述了通渭人的淳朴以及对书画的喜爱。因自己也酷爱书画,所以对那篇文章印象很深。没想到多年后,我竟和当时陪同贾平凹走访通渭的何胜江有缘相识并成为好朋友,通过他,我才对贾平凹先生的描述有了真切的感受。
我与胜江兄初次见面,是2009年夏他作为王镛先生新招收的访问学者到中国书法院教学部报到时。因我们两人与人交往的方式都是“慢热型”的,故刚开始并没太多的交流。直到上学期快结束时,我才知道他是通渭书法的领军人物,在整个甘肃省文艺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开学后不久,何胜江还当选为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头顶着众多耀眼光环的何胜江在学校中并没有以名家自居,一直保持着平和、低调的作风,与同学们平等、友善相处,以致有些同学直到临近毕业时才知道他省书协副主席的身份。
与胜江兄接触,最令我感慨的是他的质朴与本真。当代社会物欲横流,处处充斥着诱惑,很多人都在诱惑面前被异化,迷失了自我。胜江兄也已近知天命之年,有着广泛的人际交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但他真如莲之出淤泥一样,丝毫不沾染世俗的习气。他常有的憨厚的笑容,能让人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毫无修饰的朴实、厚道。在给我介绍别人时,他常常用甘肃话说:“那人好着哩”,仿佛在他眼中,世间都是好人。
同大多通渭人一样,胜江兄对书法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但有所不同的是,他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不只限于对别人作品的收藏欣赏,而是更偏重创造属于自我的作品。来中国书法院访学之前,何胜江已经勤于临池数十载,有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书法院求学期间,何胜江不仅得到导师王镛先生的悉心指导,还接触了刘正成、沃兴华、石开、陈国斌、丛文俊、胡抗美等先生,这些都是居于时代前沿的艺术大家,他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见解、异彩纷呈的创作令胜江兄眼界大开,使何胜江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创作能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胜江兄在书法创作上诸体皆能,但最擅长、最能体现其才情的应当是他的草书。草书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字形的束缚,审美特征非常突出,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书法艺术高度的一种书体。草书创作要求作者在瞬间挥写出丰富多变的线条,以及完成对线条的空间构造。这不仅需要高超娴熟的书写技巧,而且还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和气魄,能够驾驭全局,胜江兄无疑是具备这些能力的。从作品中看得出,胜江兄更青睐于大草,对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人的草书都有所涉猎、汲取,并掺和己意,形成了既古又新的面目,独具风神。胜江兄的草书,无论八尺巨幛,还是短笺小品,都以气势取胜,豪放纵逸,雄劲奇肆,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胜江兄在快速挥洒、大开大合中仍不失点画细节的表现,起承转折,牵丝映带,丝丝入扣。线质虽有润燥对比,但不漫漶臃肿,不鼓努为力,这就使他的草书在豪放中又多了几分静气和清雅,更加耐人品味。
为人的谦和朴实,书风的纵放豪迈,胜江兄所表现出的这种反差曾一度令我疑惑,但随着对他了解的增多,我才慢慢认识到,何胜江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追求、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一个人,他的处世风格和艺术风格表面看似矛盾内在其实是统一的。生活中的何胜江有着全面的修养和广泛的爱好,除了书法创作和书画收藏外,他还酷爱文学,与当代的一些文学名家如贾平凹、张贤亮等有着密切的交往;虔心佛理,时常出入佛门,问道于归元寺方丈昌明、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延藏等高僧大德。辛卯春,与胜江兄一同在平谷山中写生时,偶然看到他当众表演的一套拳法,我才知道他竟然还擅长武术,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及精神都有很深的领悟,是一个颇有侠义情结的人。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的艺术境界、为人处世与学识修养之间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对何胜江的了解,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为人的谦诚朴实,处世的平和低调,书风的豪迈雄劲,艺术造诣的深厚,归根结底还是他全面的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决定的。这也体现了他书法学习的高明之处:不仅注重“技”的锤炼,同时还注重“道”的修为,注重以“道”驭“技”。技道双进——这是历代有成就的书家所共同遵循的路子,相信胜江兄沿着这条大道一直走下去,一定会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辛卯除夕于京东钝庐
何胜江书法作品欣赏


主播简介:刘建忠,金牌主播,清水县作协朗诵艺术团业务团长,甘肃省传统文化学会会员,清水县作协、音协会员,清水红楼梦学会副会长。1988获天水市第四届播音听评会三等奖,2010年获甘肃首届县区台一等奖,2012年6月获首届全国电视播音双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