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冈》特约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通讯员 张广东 翟玲俐 陈瑛 湖北武穴报道
10月25日上午,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新课标•新课程”深度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聚焦任务群教学,目标明确,分为两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课堂教学展示。首先是二年级陈敏老师执教《玲玲的画》一课。陈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课文插图,深入阅读,紧抓“得意——伤心——满意”情感线,梳理课文;在反复朗读、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课文;通过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引导学生体悟课文中的道理——“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的道理”。

第二节课由三年级陈倩执教《不懂就要问》一课。陈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本课与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的不同点讲起,了解略读课文的特点,通过读阅读提示、泡泡框,明白学习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接着以“感知课文内容”“谈论对故事的看法”“交流文中带有新鲜感的词句”三个任务进行驱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思辨性的教学中习得学习阅读略读课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环节是讨论答疑。首先,老师们结合自己对任务群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两节课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老前辈、教学顾问上官金星校长,对一系列的新名词、新概念以及老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结合两位陈老师所上的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老师们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给予了细致明确地指导。
上官老前辈还给我们梳理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及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与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系。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学习任务群按照内容整合程度的不同,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针对学习活动来说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针对语篇类型而言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而“跨学科学习”又是针对学习方式的。
上官老前辈指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与六个语文学习群相辅相成、互有关联,我们在学习2022年版新课标的同时,要继承前面的优秀成果。上官老前辈强调,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语文课要有整体性,授课环节要体现单元语用目标,每个环节指向整体目标。二是语文课要有层次,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悟道理。而很多语文老师,授课存在“半过程”现象,即止步于“是什么→怎么样”的浅层文字层面,上官老前辈要求我们老师要用文学的眼光鉴赏课文,带领学生努力朝“为什么→悟道理”——的层面深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文学创意表达与思辨表达。三是语文教学要有思辩性,语文的思维更多是辩证思维,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多提一些思辨性的问题,通过思辨性的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手中有尺课标引,心中有度教研行。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心中有方向,脚下方有路。学无止境,相信实验二小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研讨,必将厚积薄发,破茧成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