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立场
文/杨伯桓
1.“屁股歪了”
近两日,因为在网络上跟人辩论一些社会议题,并颇有些不满地表达了一些对网络环境和舆论的看法,竟让我凭空增添了些疑问。本以为仅仅是观点上的讨论,最坏的结果不过观点不一致谈崩了辩败了之类,就算说不服对方也不会失去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刚刚阐明观点,未及详述,先被对方说了一句:“你屁股歪了。”这叫我吃惊并且迷惑,并且思考,什么叫做“屁股歪了”?
“屁股歪了”,就是“立场歪了”,就是说立场不正。可是何为立场?又怎么样立场叫做正呢?立场正与否又有什么意义呢?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先要定立场,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要以立场而自行割席了呢?
2.立场就是党同伐异
关于什么是立场,我曾在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文章中读到过正中我下怀的阐述。这段文字出自于史铁生的一篇叫做《足球内外》的文章,收录在《断想集》里。我想,对于“立场”,再没有任何更恰当、更到位、更切中要害、更一击致命的阐述了:
我想起“文革”中的一些惨剧,大半是由立场做着前导;明知某事是假是恶是丑,但立场却能教你违心相随或缄口不言,甚而还要忏悔自己的立场不坚定。不不,立场和观点决然不同,观点是个人思想的自由,立场则是集体对思想的强制。立场说穿了就是党同伐异,顺我派者善,逆我派者恶,不需再问青红皂白。否则为什么要有“立场”这个词呢?尤其是“观点”一词并不作废的时候,立场究竟是要说什么呢?是说相同观点的人要站到一起来吗?首先,相同的观点因其相同不是已经站到一起来了么?再强调站到一起来是什么意思?其次,观点并非永远不变,相同一旦变成不同是否就要以立场的名义施之惩罚呢?若非如此,就真想不懂立场为什么不算是一句废话?记得“文革”时代有一首童谣: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立场最坚定。这可真是童言无忌道破天机。奇怪的是这童谣在当时怎么没有被划作反动言论,想来绝不是“四人帮”之流的疏忽,而是在他们看来这正是立场的本意。
立场就是党同伐异,就是顺我者正逆我者不正,这是对“立场”多么精妙恰当的解释!立场根本就是蔑视真理、淹没观点、绑架个体、排斥异己之工具,是非不分、颠倒黑白、模糊神魔之界限、忽略善恶之有别,真正是不正之源——“立场”将屁股连脸一并丢弃,何来斥责别人“屁股不正”?换言之,“正”与“不正”只不过是立场的狂热信徒和邪恶操手所建立的虚假观念,对于观点,总要讨论讨论的,也许有一方更占理,也许有一方略逊一筹,但仍可各讲各理,各表观点,怎能以“正”与“不正”来扼杀这讨论呢?
3.扼杀与噤声
立场就这样扼杀了讨论,同时淹没了观点。在立场的煽动和逼迫下,人们探讨的不再是问题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而是耽于站队、表态、示忠心之中,然后就是立场绑架与党同伐异,然后就是立场与立场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无休无止的立场派系门阀之争,然后就是讨论的被扼杀,然后就是观点的淹没,然后就是理性的逃遁,然后就是智者的噤声,然后就是文化的冰封与思想的凛冬,然后就是世界秩序的破碎和精神世界的失序,然后就是人类与人类思想的湮灭。
4.无奈的逻辑
有人痛斥我以上言论——骇人听闻!
痛斥得好。我倒希望多多有人斥这骇人听闻。我倒真希望我以上所言是虚构、是夸大、是骇人听闻。
有人讽刺我以上言论——杞人忧天!
讽刺得好。我倒希望多多有人讽刺这杞人忧天。我倒真希望我以上所言是瞎想、是多虑、是杞人忧天。
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骇人听闻,也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我们人类此时此刻实实在在需要去担忧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这样的危机的最初之癌细胞的扩散愈发轻易、愈发严峻、愈发嚣张。所以,我又不得不陷入我自己那套逻辑当中去了。在有人真的能把证据拿给我看并驳倒我那逻辑之前,我只好先按照这个逻辑想下去了。
5.网络时代的新“文革”
正如史铁生所说的,立场是“集体对思想的强制”。在这强制中,被强制者反而被逼迫、被裹挟、被席卷、被随波、被逐流继而颠倒黑白或者缄口无言,甚而去“怀疑自己的立场不坚定”,最后终而被洗脑成了唯立场主义者。这是要命的,因为当立场碾压一切,那么遭殃的一定是真理。立场碾压了一切个体、观点、思想,以集体代替个人,以民族主义代替个体精神,使人成为失去精神的行尸走肉,而立场取而代之成为中空中控制行尸的寄生兽,吞噬掉宿主,再去感染下一个。人类最宝贵的代表着生命最重要意义的思想与精神就是这样逐渐被蚕食的。甚至,寄生兽来势汹汹,有可能使这些毁于一旦。“十年浩劫”之所以为“浩劫”,盖因如此也。
“文革”过去了几十年,互联网发展起来,又变成了立场的温床。立场在网络的蔓延中东山再起,网络上的人们养成了有什么事“立场先行”的坏习惯。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愈演愈烈。还是史铁生那一段文字,在最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文革’中的一些惨剧,大半是由立场做着前导。”现在看,将其中的“文革”替换为“网络”,这句话依然成立并仍然具有警示意义:“‘网络’中的一些惨剧,大半是由立场做着前导。”网络俨然已经发展成一场二十一世纪的“新文革”。
就如我在这篇文章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我本是进行观点的讨论,却一不小心就被“立场批判”了。网络这种信息介质的特性——表达的便利、简短、即时、快捷、轻易、碎片化——导致了在网络上人们惯于用不经过大脑的方式轻松盲目地表达。而立场,恰好就满足了这样一种需求。史铁生说有了立场就“不需再问青红皂白”,只要所谓的立场不同,那么直接就开始讨伐,简直没有比这更简单粗暴、更不用过脑子的事了。而且,遇上这样的人,你通过网络那种简短的语言根本束手无策,如果反驳,对方根本不会跟你讨论观点——立场就是否定观点的。你简直在鸡同鸭讲,但却讲理的说不过耍流氓的。对方在跟你讨论前先定性,然后跟你讨论时疯狂扣帽子,跟你讨论后再给你盖棺定论,这么一套“文革”批斗的手段下来,大部分情况下你就要背黑锅、被扣屎盆子,还要吃哑巴亏。
6.再见立场
所以,君子和有良知的人是不会去搞立场那一套伪命题与真手段的。观点的讨论根本不需要立场。甲说得对,就认可甲的观点,这并不因甲的什么“立场”而受到影响,也不代表我就认同甲的其他所有观点;乙说得不对,就不认同乙的观点,这也并不因乙的什么“立场”而受到影响,也不代表我就不认同乙的其他所有观点。就事论事,不以人废言,这最浅显的道理长久以来被随意批斗别人带来的快感所掩盖。
所以(又所以),是时候向什么狗屁立场说再见了。如果我们不想因此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比“文革”还要大),那就应该赶快从立场的甜蜜陷阱里跳出来,不要在其中迷失了自己。
作者简介:
杨羊得意,本名:杨伯桓,北京音乐人、写作者,北京电子音乐协会会员,圆明文学社副社长,曾任《一步》《莫非》主编、“诞旦杯”歌手大赛评委。著有《祝祀》《美帝与台湾》《镰鼬》等;音乐作品有《呕哑嘲哳》《道路以目》等;影像作品有纪录片《江湖》《请勿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