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推送给你的,是一篇堪称“绝密”级的文章。说它“绝密”的理由有三:
其一,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妙龄少女的《私密日记》,它满满蕴藏着一颗青春靓丽的少女初心。
文章的作者 曾莉莉近照:

其二,日记的写作时间是1969年08月01日,距今己经53年。日记本的封面上印有伟人光辉画像和“抓革命促生产”六个烫金大字。由于在少女的坤箱底层珍藏了这么久,金粉已经脱落,但翻开日记,扑面而来的依旧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少女情窦初开、活力喷发的冲击波。
五十多年前,全国下乡、回乡知青人数超三千万,能如此完整保存下来的日记己是吉光片羽,对解秘和研究知青那段尘封的岁月,弥足珍贵。

(莉莉日记本)
其三,这篇日记最后是S.U君的留言:

显然,最先看到这则日记的S.U君眼福不浅,但他为什么不直书本名,为什么不……,这么多为什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待你读罢这则日记,也就全盘解密了。

我亲爱的第二故乡
——心系集兵河畔——
文/曾莉莉

(集兵河上的石拱桥)
青色的夜雾悄悄地散去了,黎明的曙光显露在东方,晨爽的微风吹醒了大地,美丽的朝霞倒映在集兵小河里,河面上荡起金色的波浪。小河的水淙淙地流向湘江,象一匹的淡绿的新绸轻轻飘拂着。啊!集兵,松桂,亲爱的第二故乡,你象初升的太阳。
当我胜步来到河畔时,凉风一阵阵的吹来,陶人欲醉,多么使人舒适的河岸呀!赤脚站在湿润的岸旁,呼吸带有稻香的清新空气,一切郁闷与困倦都被驱赶得烟消云散了。这就是轻柔的、静美的集兵小河。与她构成强烈的对比的是对面的集兵小镇,这里的一切都在改变,都在新生。你听那轰轰的马达声在干什么?那是为人们忙碌不停的碾米机房。那里新盖起的新华书店可真漂亮哪,一张张毛主席的彩像悬挂在上面,一本本红彤彤的宝书陈列在台前。那商店一匹一匹各色各样的花布真是耀眼极了。每当逢集的日子,商店就比往日更繁忙了。街道拥挤的人群好象钻高梁地似的,要问集兵小镇今天为啥这样喧闹,须知小镇的过去。
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天昏昏,地暗暗,到处乌鸦一般黑,集兵这一带的人们同样也受着地主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到处都没有穷人蹲脚的地方,他们只有蹲睡在街头、路旁,夜风吹来声声的哀号,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那时的街是一条又烂又狹窄的小街。人们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挣扎着,呼喊着,黑暗之中盼天亮!在那漫长的黑夜,严酷的冬天,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给普天下劳动人们送来了温暖,传播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从此人们心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从残酷的封建地主压迫下摆脱出来,推翻了头上三座大山,从此人们站起来了!
解放后毛主席又领导贫下中农成立了人民公社,人们当家作主人了,随着人们的解放,集兵小镇也就完全变了样,你说这怎不叫人们笑在脸上,喜在心头!所以每逢赶集的日子,他们象过节似的,换上节日的新装去逛逛集兵小镇。看看今天的集兵小镇该是多么的热闹啊,甚至买上他们最心爱的东西还留连忘返。
从集兵小河向北边远望都是秀丽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有时云雾缭绕,极象画家笔下的水墨写景,近处是金色的稻田,翠竹、芳草......,不知名的野花开满了田边,垅头。蜂蝶成群飞舞花间,象在进行紧张的劳动,又象参加一个热烈的聚会。田野里有些稻子已经收割了,又插上了嫩绿的新秧苗。那装满箩筐,一排排堆放在田岸上的稻谷真是万绿丛中点点金黄.....,一切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霞飞,人笑,鸽舞,花香,集兵人在山头,在田野,在辛勤劳动着,直到太阳西沉,收工的钟声,嘹亮的歌声,飘荡在田野中,年青的姑娘小伙子们欢笑着,挑逗着、追逐着来到河边,小伙子们象青蛙似的钻进水中,姑娘们捧起透明的河水,洗去脸上的汗珠。啊,看水中的倒影吧,一张张绯红的脸庞,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多么象一群美丽的凤凰!
晚霞漫天飘呀飘,伴送着一群白鸽在空中展翅高翔,时而一声清脆的哨声划破长空,悠然而去,好一派迷人的黄昏奇景啊。年青的小伙子与姑娘们各自洗了澡、洗了脸,在回家的路上走着,爽朗的笑声,悠场的歌声,回响在集兵小河畔,荡漾在松桂山头,飞向东南西北、四面八方……
小河畔的美景多么迷人,当沉浸在这美妙的境界,使你懒得理会身旁等得不耐烦了的黄昏。夜幕渐渐降落下来了。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连做梦都在奋笔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勾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繁衍生息在集兵河畔的乡亲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啊!
集兵河,松桂村,我深深地爱着你,我的第二故乡!
(一九六九日年八月一日 草于小河畔)

(莉莉日记手稿)

跋
据编辑调查了解,曾莉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祖父母都是教师。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的她,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号召,背着被包,左手提着行李网袋,右手扛着一把二胡,从衡阳市来到三十里外的集兵河畔马家垅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莉莉离城下乡插队时的照片)
莉莉很乖巧,在隔壁老大娘的指点下,仅仅一个月就学会了用柴火煮饭,炒菜,半年功夫就能缝补浆洗衣裳。干农活也是一学即会,很快就与社员们打成一片。她拉得一手好琴,每天晚上开会学习,文化室因她而热闹,山村里荡漾起了悠扬的琴声。因为她的出色表现,大队党支部批准她加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走上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前台。
在下乡插队的如火如荼的岁月,她坚持写日记,《我亲爱的第二故乡,——情系集兵河畔》只是其中一篇。
第一个从莉莉手中接过私密日记本,第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S.U会是谁呢,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读到这热情奔放、文彩飞扬,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字,能于亢奋,冲动中把控自己,以上面影印中的话语娓娓表达自已的心曲,且不直书姓名,承认自己有点儿俗气,应不惜为一个有志青年。 这正好说明,经过下乡插队一年多的锻炼,莉莉已经心明眼亮,知人善处,成熟老练了!
莉莉返城后的这五十多年,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踏出莲花,可算是风起水生,无负芳华。退休后的她,仍然痴迷于学习,一直是市老年大学的学员,哪里有公益活动,哪里就有她妙曼的舞姿和悠雅的琴声……




(上图依次:莉莉出征前单人照,莉莉近期参演舞台照)

(莉莉和下放知青谭兴阳、回乡知青钟名香的当年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