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赋
文/马建瓴
公元前654年的一天,重耳和他的一干亲信,行走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大道上,他们个个步履踉跄,神情凄惶,又饥又渴又累。他们到了一个叫五鹿的地方,饥肠辘辘的重耳向正在田里劳作的一个农夫讨要充饥的干粮。农夫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把一捧泥土送到重耳面前。重耳勃然大怒,拔剑要杀农夫。这时,重耳的舅父狐偃急忙上前劝阻并说道:"泥土是土地的象征,老百姓要把土地给予你,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意思吗?"重耳转怒为喜,赶紧给农夫赔礼道歉并跪拜致谢,而后带上泥土匆匆而去。
几年后,重耳结束流亡,归国执政,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是为晋文公。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政权的基础,是国家的象征;土地是国家的公器,不是个人的私物;土地代表着人民,代表着民心归向;要尊重土地,敬畏土地,真心热爱土地。
晋文公三百年后的战国时代,楚怀王经不起张仪的挑唆和诱惑,为了得到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与盟友齐国断交,转而亲近虎狼秦国,还跑到秦国等着交割土地,后被秦人软禁三年而客死他乡。同是为了土地,晋文公因一抔黄土成就霸业而名垂千古,楚怀王因六百里土地而亡命殒身,成为天下笑柄。晋文公显示的是对土地和人民的敬畏,而楚怀王暴露的却是对土地的贪心和私欲,两种心态两种结果。
土地又叫息壤,传说大禹就是偷了天地的息壤来治理大洪水的。土地大的没有边际,多的不可胜数,微贱的如同尘沙。你也许会说,平平常常的土地没有什么可惊奇的,普普通通的土地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是,你错了。这为我们脚踏足踩的土地,为我们开垦耕种的土地,这默默无语、忍辱负重的土地,这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土地,是最值得我们尊重、敬仰和珍惜的。如果没有土地,就看不到四季的轮回、日月的更替;看不到花开花谢、潮涨潮落;看不到星芒月魂、朝霞虹霓;如果没有土地,听不到雷电的狂啸、霹雳的怒吼;听不到风的哀嚎、雨的悲泣;听不到溪水的叮叮咚咚、夜莺的婉转娇啼;如果没有土地,就没有俊美的高楼大厦、华贵的都市城池;就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的街衢;就没有百果五谷、鸟兽虫鱼;如果没有土地,就没有莽莽的丛林、碧绿的草原;就没有巍峨挺拔的高山、奔腾不息的大河;就没有浩瀚无垠的汪洋大海、苍凉悲壮的沙漠戈壁。土地流淌着血脉,孕育着生命,见证着历史,诉说着文明,承载着未来,土地啊,你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你是人类繁衍生存的根基,你是多少人心中的向往和主宰,你是人类心灵高贵神秘的伊甸园。
春秋三百载,战国二百年,生灵涂炭,狼烟遍地,干戈不息,发生大小战争一千余起,有半数是为了争夺土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三国鏖兵,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五代十国风云,无一不是为了土地;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鲁国的初税亩,汉朝的推恩令,明朝的削藩策,皆是为了土地;秦始皇披肝沥胆、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是为了兼并土地,统一六国,创建大一统帝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夺回被吴国霸占的土地;祖逖闻鸡起舞,是为了光复沦陷的江北旧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悲壮的岳飞是为了收复失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迈的文天祥是为了收复失地;他们豪情壮志、戎马铁血、舍生忘死,都是为了心中的梦,那就是为了收复沦陷的国土和人民,重整支离破碎的家与国,还天下以太平,给人民以安息。这数不胜数的历史典故和故事,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光辉灿烂、可歌可泣。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幅员辽阔、疆域广大、政治清明,才能拥有广袤无垠的土地、生生息息的财货、多如繁星的人民;才能后方稳固、实力雄厚、国力强大;才能抵御外辱、值得骄傲和自豪、赢得尊重和高看。北疆的冰雪,南国的海浪,东海的明珠,西域的驼绒,尽收眼底,湖光山色随处,奇珍异宝遍地,人民富庶殷实,江山太平稳固,这是何等的功业和壮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烧杀掳掠、强取豪夺,建立起统一庞大的王朝帝国,他们以财富、牲畜、人民、车辆、城池以及土地的多寡来彪炳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伟迹。历史上的所谓明君治世,譬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归根揭底是安抚民心、调和矛盾、解决农民生息和土地生产力问题;历史上的无数次变法或改革,譬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土地私有和垄断问题,如何生产出更多谷物财货,以满足统治者政权需要;历史上爆发的无数次农民斗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红巾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夺回本该属于农民自己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等贵贱均贫富,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理想社会。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被瓜分被宰割被撕裂的历史,是一部被摧残被蹂躏被暴虐的历史。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血雨腥风,民不聊生,关隘失守,国门洞开,侵略者长驱直入,狼奔豕突,如入无人之境。他们以民众的生死为代价与倭夷分土裂茅,以国家神圣的土地为筹码与强盗订盟立约,把锦绣河山拱手让于他人,致使成片的沃土良田和美好家园沦为他人的桥头堡和后花园。我们怎能忘鸦片战争的硝烟和屈辱,怎能忘圆明园遭焚毁的火光与悲痛,怎能忘不平等条约的饕餮和贪婪,怎能忘列强们的狰狞与丑陋、凶恶与蛮横。每每翻看这段历史,卒不忍读,肝肠寸断,令人愤慨。遗恨的是,腐朽的满清政府已经烟消云散,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和烟尘,灭没在历史长河中,早已被人遗忘;但是,被其所出卖丧失的大好河山却永远难以再回来,这不仅是炎黄子孙的奇耻大辱,更是华夏民族的惊天不幸。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土地也迎来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新天新地新气象,国家是人民的,政权是人民的,土地也是人民的。迷失了几千年的土地,终于认祖归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主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自此,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个极少数人霸占和拥有土地,过着穷奢极欲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个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土地对人民巧取豪夺、敲骨吸髓剥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多少先哲先贤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今天看到了;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大同社会今天看到了;多少先烈英雄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美好壮丽事业今天看到了;中国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农民斗争的谜题,今天找到了答案、得到了诠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惊雷,随着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冒着生命危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猩红的手印,顷刻间,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茫茫九州、大江南北拉开了序幕。这是一个泱泱大国改善和提高民生的高瞻远瞩的良策与担当;这是千千万万劳动者日思夜想、期盼已久的心愿;这也是华夏神州古老沉睡的土地焕发青春的一次契机。耕者有其田,把土地踏踏实实交给农民手里,这个几千年封建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在今天真正承诺并兑现。土地是农民的定心丸,土地是农民的铁饭碗,土地是农民的主心骨,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土地是农民的未来、希望和明天,土地和农民水乳交融、不离不弃、朝夕相处、血脉相连。
春风正浩荡,田中耕耘忙;秋色遮不住,遍地稻谷香。你眼前呈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是一幅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画卷和壮丽图景。
我的家在颍水河畔,没有山地也没有丘陵,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由于生产力低,兄弟姐妹多,靠工分吃饭,在我十几岁以前从来没有填饱过肚子。记得有一年深秋夜晚,父亲很晚才回来。他点上煤油灯,把一家人全叫醒,象开会一样神秘庄重的宣布了一个消息:分地了,我们家分到了北滩上的八亩土地,全家人那幸福那激动那高兴不亚于过年。几年后,大哥当了兵,二哥进城当了工人,我也考上了大学,两个妹妹也都出了门。有一年我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年事已高还在种地劳作,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企图和他们商量把地租给人家,让他们到城里享福,不成想却遭到了父亲的责骂和训斥。父亲是一个把土地看得同命根子一样主贵的人,他怎能轻易舍弃土地呢。他不惜花钱给土地施肥、灭虫、除草,说是土地如同女人,吃不饱肚子就不会生娃儿;他总是把田垄侍弄修理得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田里几乎没有一根杂草,说是土地如同黄花闺女,不打扮就不俊美不好看;他总是蹲在田头地边沉思,一蹲就是几个时辰,没有人知道他在思索什么。父亲经常拿土地与我们说事,灌输他的一整套道理:种地能锻炼腰杆和身体,能提养精气神,人勤地不懒,种一十倍还,种些芝麻、红薯、大豆什么的,城里人稀罕,吃着也方便,也不用再掏钱去买了,诸如此类。父亲一生与土地相依为命,直到他八十一岁寿终才与土地诀别,离开了他呵护、服侍了一辈子的土地。在送别父亲那一天,除了把陪伴了他半辈子的旱烟袋、旧怀表放入棺木内,我还挖了一抔黄泥土放在棺木中,就放在父亲脚底。虽然此举没有在生前与他老人家商量,我想他一定会同意,也一定会很欣慰吧。
马建瓴,男,农民,河南省作协会员,系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高村大队人,有文集《布衣春秋》,辑录作品1000多篇60多万字,时常参加国内征文活动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