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宪勋家族四代人勇救赵一曼史实考证
前言
在百度上和肥城名人录里,只要输入董宪勋这三个字,就能看到董宪勋救赵一曼的事迹介绍,但是董宪勋的老家是什么村?怎么救的赵一曼的详细细节可能大家不清楚。下面的文章给出了详细答案。

赵一曼是家喻户晓的抗日民族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为营救赵一曼逃走的董氏家族的际遇和命运。此事连家族自己也知之甚少。 树有根水有源。董氏家族四代人,为什么能冒着生命危险,心灵契合地都来帮助赵一曼——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逃离魔掌,最后做出如此壮举,付出如此代价!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为《赵一曼传》的作者,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的顾问姜宝才先生和赵亮、李想、朱炳政一行五人,还有关注董宪勋的王宝民,来到了董氏家族的原聚居地,造访了董氏家族祠堂,采访了董光生、董德平、董德亭、董德鹏、董宪怀、董宜齐、郭秀芝等,涵盖参与营救赵一曼的董氏四代族人近支十几人。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那是1935年12月,赵一曼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关押到哈尔滨市立医院养伤。哈尔滨南岗警察署派董宪勋和范迪民等三名警士,到市立医院24小时轮流值勤,监视看守养伤的赵一曼。三个警察中最年轻的是董宪勋。敌人在交待任务时,首先公布纪律说:你们看守的这个人是抗日的“政治犯”、“大土匪”,不许和她讲话,监视外人和她接触,看住她万万不能让她逃走。开始,董宪勋十分警惕。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赵一曼并不像上司说的那样可怕,而且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很有学问,修养很高,平易近人,颇具亲和力的女人。而赵一曼从董宪勋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善良与同情。在他值夜班的时候,赵一曼便主动和他交谈,让他到病房里暖和。通过交谈得知,董宪勋27岁,山东省肥城县柳滩村人,读过几年书,因家庭生活贫困,闯关东来哈尔滨投奔远房叔叔谋求生路,经人介绍当了警察的差事。针对这种情况,赵一曼进一步探问董宪勋,“你当警察每个月能挣多少薪水?”董宪勋回答:“只挣十几块钱,还不够养家糊口的。”赵一曼便惋惜地说:“你每月只挣十几块钱,还要受日本人的气,挨老百姓的骂,又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实在是不值得。”董宪勋听了感到很惭愧。他说:“当这个差事只是为了生活,并不是愿意为日本人效力。”自从换了单独病房,赵一曼和董宪勋交谈的机会就更多了,两个人彼此都更加熟悉。董宪勋对赵一曼身受重伤,日本人仍然折磨、审讯她表示同情和气愤。为了进一步激发董宪勋的爱国热情,赵一曼向董宪勋表明了自己的身世。自己本来是地主家的小姐,受过高等教育,为了抗日救国才抛弃家庭,到珠河去参加领导群众的抗日斗争。为了加快对董宪勋的争取和教育。赵一曼向他要来笔和纸,把自己耳闻目睹和所经历的事,用通俗易懂的文学笔法写出来。然后,把这些文字悄悄塞给董宪勋,叮嘱他回家再看,看完销毁,以免被敌人发现受到牵连。董宪勋每次拿到赵一曼交给他的纸片都匆匆回家,连饭也不吃就先摊开这些纸,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文字:那是日本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每一段,都记载了一件鲜活的事例。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的险恶用心;利用伪警察来压迫虐待中国人;在珠河日本鬼子更犯下滔天的罪行。这血淋淋的事实,让董宪勋猛醒,再不能为日本人作帮凶了,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赵一曼怎么会有如此坚强的抗日斗志。但他坚信赵一曼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她做的事是为了那些失去家园、失去土地、失去亲人的同胞兄弟姐妹们,才同日本侵略者斗争,为了中国人的生存而舍弃了自己的原本安逸、幸福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只要还有良心的人,就会向她伸出援助之手。随后,赵一曼又用包药的纸,以生动的语言,书写抗日游击区的人民如何组织起来,拿起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同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的动人事迹。那里不光青壮年参加抗日战争,就连妇女、儿童都组织起来参战。董宪勋看了这些生动感人的文字,浑身热血沸腾,逐步对赵一曼由同情而变为由衷地钦佩。促使董宪勋彻底转变的是赵一曼讲述的,1934年末在乌吉密一次被捕,伪军张连长暗中相救的故事。他从赵一曼那真诚和感激之情的叙述中,渐渐顿悟出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有一天,董宪勋递给赵一曼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简短的文字,他愿做一个反满抗日的战士,同赵一曼一起到游击区去。赵一曼把纸条吞到肚子里。她告诉董宪勋这要冒生命的危险。董宪勋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后一切都听赵一曼的指挥。想尽一切办法帮她逃出去。此时,董宪勋看到了日伪报纸上刊登的关于赵一曼在病房接受采访,因为领导部队与日伪军战斗、负伤、被俘的报道。对她更加敬重,确认她是一位真正的抗日女英雄,决心帮助她逃离虎口,自己也加入抗日行列。韩勇义是护理赵一曼的见习护士,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同样受赵一曼的影响和启迪。韩勇义一再向赵一曼表示,要帮助她逃出医院,跟她到山里去护理负伤的抗日军。三个人誓约共同行动,一切听从赵一曼的领导和指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决不出卖别人。为了早日逃离敌人的魔掌,赵一曼和董宪勋、韩勇义在病房里多次秘密策划,研究有关逃走的具体方案。决定由董宪勋负责计划逃走的方法、逃走的路线;由韩勇义负责筹集逃走的经费。最后,决定到宾县三区,那里是第三军部队经常活动的地方,先和地下组织联系,再寻找抗日队伍,只要到山里就好办了。在逃走的方法上,因为赵一曼的腿伤没好不能行走,市内的出租汽车又不能去外县。他们想了许多办法,后来,董宪勋请居哈的叔叔董传史帮助他想办法。他很赞成董宪勋帮助赵一曼逃走的正义行为,并帮助谋划。他提出的雇一顶小轿抬着赵一曼,把轿帘挂上不易被人发现。董宪勋采用了他的意见,也得到了赵一曼的同意。于是,董宪勋到道外五道街轿房定做了一顶轻便小轿。董宪勋还感到他一个人身单力薄,需再找一个可靠的男性助手。正当这时他的本家晚辈侄子董广政,从山东老家来哈尔滨找事干,也住在董传史家里,董宪勋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董广政也同意参加这一行动。6月上旬,董宪勋听说南岗区的警察要在7月份有调动的消息。他想如果他被调走了,事情就前功尽弃了。这个意外的消息促使他加紧了准备工作。6月中旬,敌人在珠河又遭到第三军部队的打击,因而也越加频繁地对赵一曼进行审讯,所以必须尽快行动。6月24日夜里,赵一曼等三人再次密议,决定在28日夜里行动。因为这天是星期天,董宪勋值班,伪警察厅和医院都放假,闲杂人少,便于出入。这天晚上天特别黑,韩勇义进入病房即给赵一曼更换衣服。董宪勋让轿夫把定做的小轿抬到文庙附近屠宰场后边等候。他和董广政又坐一辆俄国人开的汽车来到市立医院的后门,让汽车在外面等侯,他俩进入医院。由于董宪勋是看守警察,谁也不敢拦挡,还以为他在执行任务。恰在这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更为他们提供了出走不被人发现的条件。

董宪勋、董广政和韩勇义三人,把赵一曼背出后门,坐上汽车,在大风大雨中,由山街(现在一曼街)开到文庙屠宰场后门。他们下车后将汽车打发走。赵一曼坐上小轿,在风雨泥泞中艰难地向东奔去。当他们走到阿什河边时,见“万缘桥”已被水冲断,只好趟水过河。河水很深,董宪勋和董广政扶着轿子,五名轿夫摇摇晃晃挣扎着好一会儿才趟过了河。天黑路滑不好走,他们整整走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走到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董元策家里。董元策也是山东柳滩逃荒过来的贫苦农民,落户到了金家窝棚。前两年抗日队伍在这一带活动时,董老汉曾给送过粮、办过事。当董宪勋告诉他帮助这位大姐去找抗日部队,自己也投奔抗日军,老汉非常高兴,认为董宪勋弃暗投明走的是正路。这天白天,董老汉到外边去观察动静,没敢让赵一曼他们走。吃过晚饭,董元策去找同村要好的朋友魏玉恒,求他套车送客人进山。当晚的下半夜,赵一曼坐上魏玉恒的三套马大车,董老汉给他们带上一筐包米面干粮和几十个煮鸡蛋,准备在路上吃。赵一曼致谢道别了董老汉,坐着魏玉恒的大车,直奔宾县三区的方向而去。赵一曼和董宪勋、韩勇义、乘魏玉恒的大车,趁天黑朝宾县三区方向赶路。因雨后道路泥泞,大车走得很慢,又怕遇到伪警察遭盘问,他们避开村庄绕道而行。因此,大车一夜只走了20多里路。6月30日早5时,赵一曼他们走到距游击区只有20多华里的李家屯附近,被敌人追上了,赵一曼等人又落入敌人魔掌。赵一曼、董宪勋、韩勇义、被带回哈尔滨,关押在伪哈尔滨市警察厅。敌人对他们进行分别关押审讯。董广政和董元策也被捕,经过敌人的刑讯后,确无任何证据,问什么也不知道。又经董传史托人拿钱打点疏通,两个月后被释放。董宪勋遭到各种非人的严酷刑讯。当时,伪满警察特务所使用的刑具种类繁多,在刑讯中花样翻新。在日伪警察中有些被称作“活阎王”的人,他们人性全无,搜肠刮肚地想出许多新刑罚,用以摧残折磨人。日伪警察特务把那些伤人、致人死地的残酷肉体刑法归纳起来,称之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刑法。刑讯董宪勋的伪哈尔滨警察厅警官泉屋利吉为了逼迫董宪勋供出地下组织和赵一曼要带他们去的地方,与谁取得联系等,对他使用了多种酷刑。他始终只认,帮助赵一曼逃走,是因为敬慕她舍生抗日的英雄行为,不愿意看到她死去,并坦然地表示:策划与她一起投奔游击区至今没有悔意。至于具体去哪与谁联系,他也不知晓。同年10月,董宪勋由伪哈尔滨警察厅送交哈尔滨高等监察厅起诉审理。还未等到判决的那一天,董宪勋因受刑过重惨死于狱中。
1936年8月11日,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在给伪满洲国政府民政部警务司的报告中(滨警特密第八八五三号)做了如下记述:对董警士的笼络今年四月上旬,赵一曼为了笼络看守员董警士,遂与警士亲近,便问警士的薪俸情况。警士答称是十余元。赵遂嘲笑其愚蠢,拿这样低廉的薪俸就为日本人所使役,并表示出同情的口气。她还用动听的语言说明:她作为路北抗日会的女战士,如何活动的情况;东北革命军可歌可泣的活动情形;以及在宾县、珠河、延寿等地深山里,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地富有意义和趣味。于是,警士便为之所动,以致对赵一曼的所谓“山区生活”抱着很大的羡慕。此时赵一曼对于笼络该警士得到意外的迅速成功感到满意。为了达到最后目标——灌输给警士以抗日思想,她又是费尽了苦心,主要手段是:以写作形式把她在满洲事变爆发时,在奉天目睹的日本军的暴虐状况,满洲国肮脏的目的以及被虐待的中国人的惨状,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满洲国是生活在中华民国土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等,写在药纸和其他的纸片上,用通俗的且富有兴趣的小说体裁加以记述。因为她采用了任何人一读之后都能憎恨日本而要起来打倒满洲国的写法,所以使该警士在思想上成为赵一曼的俘虏,以致表示愿作一个反满抗日的战士参加这一战线的坚强决心。这时是四月下旬,从她对警士开始工作算起,前后不过是二十天的功夫。我们从这份敌伪档案中清晰地看到,董宪勋是如何被赵一曼争取,要做反满抗日的战士,帮助她逃走的。董宪勋的名字,我们首先是从日伪报纸和敌伪档案中查到的,毫无疑问,一直沿用至今。

伴随着对赵一曼的深入研究,对帮助赵一曼逃走的董宪勋及家族也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追寻。哈尔滨工商局干部王宝民缘于同乡钦佩、崇敬之情,曾多次去金家,到山东,在不断追寻他的事迹。第一次到他的家乡今山东省平阴县店子乡柳滩村,没有见到董氏族谱,没有打听到董宪勋和董元策的名字,但是找到了董传史和董广政的名字。我从几方面断定这就是董宪勋的家族。当时感到很遗憾,我曾在文章中慨叹:这是董氏的缺失!2019年,王宝民三访柳滩村。他兴奋地与我电话视频,查到了董氏家谱中有董宪煦的名字,还有董衍策的名字。我确定无疑,并决定以朝拜之心去一次山东,做一个考证。
2020年10月13日,我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的顾问姜宝才及赵亮、李想、朱炳政一行五人来到董氏家族所在地山东省平阴县,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孝直镇领导及董氏家族的欢迎。当晚安排我们住在黄河湿地公园的千禧花园宾馆。县委书记在百忙中到宾馆看望我们。14日,县委宣传部的张部长陪同我们驱车来到孝直镇的柳滩村。

这里是黄河南岸的冲击平原,距古老的黄河三十多公里。如今的柳滩村有450户人家,1700口人,董姓占1500人。在这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晒着金黄的玉米,一派祥和的景象。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柳滩村董氏祠堂董氏家族祠堂坐落在村中央,占地面积400多平米,门前有两颗珍贵的白皮松,一对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古朴的院门、影壁和大院墙。进得门来,通过八字墙,方得见砖木结构的三间董氏宗祠正堂和东厢房思源堂、西厢房贤德堂各两间。建筑面积约100多平米。董氏子孙拜祭完祖宗,在董光生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董祠供奉的祖先9000多人中,董宪煦、董衍策、董传史、董广政的名字,赫然铭刻于壁上。然而,族人之前并不知晓,这位刻于宗谱上的董宪煦既董宪勋,为勇救民族英雄赵一曼而青史留名!影壁墙的内照壁铭刻着的是董氏传家训。据董氏家族的带头人董光生介绍:泰西董氏家族,从元末明初躲避战乱、灾荒辗转迁徙来此居住。董氏先人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形成地方姓氏大村,形成了独有的董氏传统治家的董氏文化。董氏大家族,传承历史文化建祠堂、修(续)家谱、立家训,尊国法,守村规,传孝廉,村风、民风、家风传扬四海。从该村迁徙走出的董氏子孙已达两万余人,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及海外。自上个世纪初,肥城县(现平阴)柳滩村的董氏族人就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当时都是投亲靠友,大家相互照顾帮衬,找个混饭吃的活,共度难关。董传史是较早来到哈尔滨的,他念过书,既能吃苦耐劳又有善心,住在老道外太平桥一带。因其在家族中有号召力,凝聚力,又有社会活动能力,凡家族邻里从山东肥城来找出路的他都尽力帮忙。当时留下不走,住在周边的就有上百户,高峰时达千人,因此被称为小肥城。董传史渐渐地也就成了小肥城的头面人物,与官府和富户也能说上些话,待平民也热心办事,所以柳滩村和与柳滩村沾亲带故的人来哈尔滨都奔他去。不管谁来了以后,先让人家吃顿饱饭,安排住下,再根据来人的体力和能力帮助找个活干,来者不拒,奔着他来的人越来越多,受过他帮助的人无数。董宪勋,1909年生,山东省肥城县柳滩村人。从董氏族谱旧谱中查到:董宪煦,字春轩;祖父董衍华,字春园;父亲董传顺,字和亭。父辈老哥仨,只有董宪煦一颗独苗。族谱至此戛然而止,董宪煦没有留下子嗣,也正与董宪勋完全吻合,证明是同一人。据90岁高龄的原宪熙本家,又是邻居的董德鹏回忆,董宪煦乳名栓柱。父辈三人供其一人读了几年书。董宪煦是董氏族人中有教养又有文化的后生。1935年,董宪熙投奔远房叔叔董传史来到哈尔滨寻找生路。董传史看他老实忠厚,又有文化,托人给他找了个警察的职业,在南岗警察署的邮政派出所当警士。当警察一年多的董宪勋偶然的机缘遇上了赵一曼,使他的人格灵魂得到拯救和升华。帮助赵一曼逃走,同时跟随她一起参加抗日军。也已经抱定了一死的决心。董宪煦的一种民族义举侠义精神,追寻起来,可在董氏家族在历史上找到渊薮。

贤德堂陈列记载:在明代后期,先祖董宗信是习武之人,武艺高强,带徒授艺保一方平安。有一天,土匪抢劫距离柳滩十多公里的湖屯朱府,杀人夺物。董宗信带徒弟前去营救,因寡不敌众,只救出一个六岁的男孩朱斌。带回柳滩,视如己出,抚养成人,供其念书。才有了后来朱家的一大族人。朱氏家族对这段救命之恩世代不忘,记载于朱氏家谱。清末,董家续修族谱,也把朱氏家谱里的这段文字抄入董氏族谱,在董宗信传记里做了详细叙述。董元策,也是被误读了名字和辈分。从董氏家谱和家族祠堂查到:董元策既董衍策,应该是董宪勋爷爷辈份。在此次采访中,我们见到了董元策的过继孙媳妇郭秀芝。她还记得爷爷生前曾说过:“他救过一个叫赵什么曼的。”就是这样忠厚朴实的农民,一是一,二是二,绝不添枝加叶!爷爷因救人的事牵连,后来只身一人回到山东,上了年纪的时候是孙媳郭秀芝精心伺候,养老送终的。 董广政,1905年生,和赵一曼同庚。刚刚从山东老家来到哈尔滨,还没找到事做,就参与了救赵一曼的行列。他简单的认为帮助别人就是正事,本家爷爷和叔叔要帮助的人一定是好人。只要自己能帮就必须帮,不问有无危险。按董氏家族字辈排:衍、传、宪、广,董广政的辈分最小。董氏家族四代人涉险参与营救赵一曼,最后一死两伤。董广政逃回老家无法安身,又潜逃到辽宁抚顺定居。我们采访90岁的董德鹏时,他还清晰的记得董广政说过:“董宪煦是被日本人用马什绞死的。”(这曾经是当时的一种传说。东北烈士纪念馆里有马神(大型绞肉机)的刑具展示,当时董家人收尸没有找到尸体,听说用马神绞成肉酱冲入下水道)。
历史上,许多事情,原本跟这些小人物没有多少关系,但他们却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只是因为他们朴素的相信她是好人,不该受到这样的委屈。思维方式更接近于人本性的善良,由此,他们的生命才更有亮点。董氏家族四代人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竟然风云聚会般地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为拯救一位素不相识的抗日女英雄。这是何等的壮举!董宪熙不仅牺牲了生命,也差点牺牲了本家两人的性命!这是董氏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的荣光! 我们应该为董氏家族的四代人,四位英烈立一块碑,矗立于天地之间。它应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优秀代表和楷模,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刻在心,发扬光大!
附人物有关图片:



















作者:
李云桥 原东北烈士纪念馆 研究馆员
姜宝才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顾问
赵 亮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
王宝民 哈尔滨工商局干部 原籍肥城县人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