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母语中的母语才能召唤
——张枣的诗《镜中》谫评

□ 童年
这是一首真实与虚构杂揉互衬、跨越爱情直探人性黑暗核心的纯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诗人起笔出语不凡,颇具“美妙的中国气味”。简明、轻盈之中包裹着记忆之殇、时空之痛、人文之妙悟。寻常欧美生活口语入诗,毫无令人恶心的文人装腔作势的忸怩之态,纯净的张式语感缝隙中自然漫溢出诗人重独创、去陈言、求嬗变的审美理想。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在诗的主干部分,诗人不经意间就抖出了他的绝活——神性、唯美、梦幻、怀旧、戏剧故事化的元诗写作艺术。就这首《镜中》而言,诗人这种超然卓异的表达方式,成功导引着受众由最初单纯的爱情追忆升华为形而上的生命感悟。诗中反复出现的“她”既清晰可辨又含糊混沌难以名状,“犹抱琵琶半遮面”,充满神性况味。
据深谙张枣感情经历的诗人柏桦爆料,诗人张枣曾不厌其烦地谈到一个名叫“娟娟”的女孩。诗中“游泳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骑马归来”,以及“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诸如这类故事细节,不仅唯美、深邃、怀旧,而且还破碎、断裂、跳跃,个中不乏哲思、暗喻、东方审美表现主义文化基因。

平心而论,张枣的诗无论从哪个视角切入,几乎无一例外都闪耀着东方青铜钟鼎般的人性光泽。这种光泽足以唤醒受众久已蛰伏的纯美灵魂与良知。与此同时,让受众深度感应诗人灵与肉交媾之后与众不同的人性显影、精神底蕴、生命标本、审美复合能量以及多元唯美的情感空间。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唐朝大臣、散文家黄埔湜早就告诉我们说:“词高则出众,出于众则奇矣。”诗人张枣对文学艺术有一种源自骨子里的神圣感与使命意识。尽管张枣主攻的是欧美文学,但他却坚决反对那种盲目西化崇洋、坚决反对文艺创作流于庸俗浮躁的诗坛歪风邪气、坚决反对动不动就跪舔所谓欧美后现代文风实则早已“退潮”、“搁浅”了的陈腐西式语感,从而彻底摆脱了那种远离现实社会人生和心灵温度的呓语。他总是喜欢通过饱蘸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因子的现代诗,与西方、与世界、与社会、与艺术、与生命、与心灵交通对话,彰显出对人性对形而上精神价值的终极关切,诗的肌理筋骨间透露出诗人超凡飘逸的精神文化气韵与人格魅力。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诗人如此结尾,既压得住阵脚,又是对起笔的呼应。清幽绝俗、凌冬傲雪、冰肌玉骨的“梅花”与象征高洁纯美、矢志不渝爱情的“南山”无缝嫁接,在融合蜕变中获得新认知、新生命、新境界,完美映射出诗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张力。
“墓碑沉默:读我就是杀我。”

著名诗人、学者、诗歌翻译家,拥有“巴蜀五君子”美誉的张枣,那灌注着人性、诗性乃至神性的话语犹在耳畔久久:回荡。我坚信,此刻,诗人张枣正骑着一匹大白马,穿过南山那爿梅林,微笑着朝我们奔驰而来!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附注: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诗人简介:

张枣,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张枣,湖南长沙人。1962年出生,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诗人柏桦说,他20出头写出的《灯芯绒幸福的舞蹈》,就足以让他的同行胆寒。他精确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一直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