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滩古村里的文化音符
平阴县孝直镇柳滩村是个古老而有文化底蕴的大村庄。称其为历史文化名村名副其实。
柳滩村历史上归肥城县管辖,1946年划归平阴县,地处平阴县孝直镇的最东边,村子的北边和东边分别和肥城市的石横镇的衡鱼村和桃园镇的业长村毗邻。这里是黄河南岸的冲击平原,距古老的黄河三十多公里。村子北边五百多米和一千多米是自东向西的康王河和汇河,古老的河流古称肥水。因为古时肥水经常满溢淤积起沙滩,长满了柳树,故称柳滩。明代以前有李姓人家居住,曾叫李家柳滩,后来人们简称柳滩村了。如今的柳滩村有450户人家,1700口人,董姓占1500人。
古老村庄的来历
*
柳滩村历史悠久,应堪称千年古村,证据是有李家楼遗址在董氏祠堂后边一百多米处。五百多年前董氏先祖董昇娶李家楼的闺女为妻,从肥城沿村(今车庙村)迁徙到柳滩村居住,繁衍生息,家族已到达两万余人,迁往全国各地,现柳滩村有一千七百人中有董姓一千五百余人。古时因柳滩一带为沙河淤积而成,水患严重,老李家以耕种为生,财富积累也需要一两百年的样子,所以李家在与董氏结亲前有在柳滩居住的历史,七十年代村名普查时曾有柳滩曾叫李家柳滩村的的传说。所以保守分析柳滩村的立村历史至少七百多年以上。
柳滩村历史上还是政治管理中心, 清代末期(1908年)有肥城县安乐乡柳滩社,管辖周边十几个村庄,民国时期是肥城县柳河乡驻地。
古老的柳滩村地灵人杰,人们遵照忠孝仁义和耕读传家的祖训,祥和的生活着。明清时期,曾有多人考取进士,如安阳府尹董振民、汾州知府董澜、昌邑县教喻董廷溥、提督学院毕业董毓立,有名厨董世兴名医董衍平等,家谱记载村里历代乡饮介宾不计其数。现在又有村里走出去的海洋大学教授董宜翰和北京大学大毕业的省委党校教授尹燕祥和博士等,还有董令德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商国事,全国各地还有各条战线上的诸多优秀人士。
历史故事众人赞
古老的村庄有古老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柳滩村的历史和现实人物事件涵盖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节义,又有红色革命的人物和故事,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

首先是有董宗信救朱府抚养朱斌。
明代后期,土匪盛行,柳滩村武艺高强外号五大刀的董宗信收徒练武,行侠仗义,保一方平安,他原有近百亩沙滩薄地,每当他的徒弟遇有困难,董宗信就卖上几亩救急,日久天长他家的土地就卖的所剩无几了。有一年大股土匪抢劫距离柳滩村十公里的湖屯朱府(今肥城市湖屯镇西湖东村),见人就杀,东西抢光,董宗信闻讯带徒弟们赶去增援,拼杀一阵后见寡不敌众,就抢出了朱家六岁的孩子撤回柳滩村,这个六岁的孩子叫朱斌,他成了朱家唯一的血脉,董宗信抚养朱斌视如己出,供他念书,朱斌长大成人后,董宗信把他送回朱府。后来朱斌考取功名,不忘董家救命养育之恩,为董宗信金砖围墓,并和他儿子朱廷光一同写了感恩文章存入家谱,教育后人世世代代感恩董族,过年把董宗信的排位和祖宗牌位一起供奉,后人不能直呼董氏姓名,朱董两族不得通婚,视为亲兄弟,义举和恩情实乃感人,朱董家谱中均有记载。

二是灵活招待康熙皇帝
大约1665年左右,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在衡鱼村北边揭拜左丘明墓后,思念原在宫里当御厨告老还乡家住柳滩村的董世兴,便和随从来到柳滩村董世兴的家里,董世兴一看皇帝的装束打扮就知道是微服私访,热情接待。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一下子来了七八个人吃住,要开销很大,董世兴的两个哥哥脸色不好,董世兴生怕哥哥们招惹是非惊圣驾,便领着皇帝一行人到丁屯村的知己族兄董世范的家里吃住招待多日,康熙皇帝临行前题字两幅,属下也书写四幅,留下墨宝以示赏谢(墨宝存至1975年被顽童毁坏)。
三是大石头坟昭示后人
明代董宗信救朱府的事,柳滩村的人们代代相传,村南边董宗信的大石头坟几百年来成为柳滩村教育子孙后代的好教材。董宗信坟墓用巨大石块砌成,当年朱斌金砖围墓是在围墓的大石头上,用镀了金的铜块摆了一圈,因为年代久远,铜块未存,但是大石头坟几百年除供后人祭拜瞻仰外,每当有人出远门时,就嘱咐心中要想着大石头坟,牢记家训,出门在外做义事讲诚信行善举,不能给董家人丢脸。早年闯关东的董传史在哈尔滨助人无数,众人敬仰,也曾为董宪勋救赵一曼献计献策,他五二年在哈尔滨解放桥的家里去世时,董家人理所当然的戴孝,受他帮助的外姓人也抢着戴孝,做了120个孝帽还不够用。(大石头坟于1967年被拆。石头用于修桥,有遗址)


四是清代董嗣玟之女嫁到衡鱼赵门,四年后守寡,过继扶养侄儿赵东周如己出,勤劳辛苦供侄儿读书,终成成名,受众称赞,并获得当时知府胡翘楚、尹文麒两个名人的赞联。今有历史文化名人王庆吉先生书写两名人的赞联为证。
五是柳滩村现存有康熙年间的祭祀迁来柳滩村的明故董氏始祖董昇碑一方(现存祠堂大门口东侧)和光绪七年戴为书写督立的节孝碑,敕表董衍丕之妻韩处士之女。
六是柳滩村的人自古就捐资在村东修建了碧霞元君行宫,现存有崇祯六年《柳滩重修碧霞元君行宫碑记》石碑,记事石碑为方碑,高2.84米,寛0.8米,现有石碑和遗址,在鲍家堂子村西头。老百姓习惯叫尼姑庵。
柳滩村古时在修建碧霞元君行宫的同时,还在东南村边建了规模宏大的天皇庙,百姓习惯叫董家大寺内塑玉皇大帝和十八罗汉,土改时拆除,1952年丁屯村又拆了石柱用做桥梁。石碑全部被毁,和尚们粉碎粮食的大石臼现存在村里村民家中。现有大庙寺庙宇遗址和残碑石块。
柳滩村自古还有一块天上飞来陨石,长约两米,在一户村民家中,可惜前几年被文物贩子以千多块钱买走。


七是有明末清初始,建咸丰元年和光绪年间续建的董氏祠堂,内有思源堂、贤德堂、家训壁等,至今用于族亲供奉和家训家风教育,2019年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济南市历史建筑并挂牌保护。
九是家风家训教育事例多,家谱记载清末董家有兄弟两人因小事打官司,耗尽家财,两败俱伤,因此家训中添入不入公门词句。
还有光绪年间娶妻不孝休妻的休书。有熊方钜先生赞颂贤妻良母的谱序(熊方钜是平阴县抗日民主县长熊善隆的爷爷)。
红色革命事例多


首先是在哈尔滨谋生的董宪勋以及董传史董衍策董广政四人参与,和女护士韩勇义一起,于1936年6月28日把抗日英雄赵一曼营救出来,董宪勋韩勇义跟赵一曼一起去抗联打鬼子,六月三十日早上,临近抗联根据地时,被日伪军警骑马追上抓回,赵一曼被枪杀,董宪勋被日本鬼子打死磨成肉酱冲入下水道,他的义举和名字随着赵一曼事迹的宣传而闻名神州大地。


柳滩村的董超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在八路军115师创办的鲁西银行任印刷一所所长,为革命造币筹集资金,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最后任国贸委副部级对外联络部长,多次陪同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外宾和出访,为国家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资料和照片)
还有 尹举山1938 年参加革命,解放后任广州市城建局规划处处长。董程环烈士1938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高唐打鬼子壮烈牺牲。董广进烈士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董大同1948年春天在任国军军官培训新兵期间,得知新抓来的壮丁中的郝广余郝广才是解放区的武工队员,郝广余还是共产党员民兵队长,旅长下令要逮捕处死他俩,董大同冒死设计协助他俩和另外八人逃离返归解放区。
柳滩村有董耀德董宜翰两人参加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制造发射,董耀德曾作为代表和任新民一起登天安门收到毛主席的接见和周总理宴请。
董令德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1987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平阴县唯一。
戴桂兰在九十年代支持儿子安心服役,丈夫去世后瞒着服役的儿子两年,被树立为山东省的兵妈妈典型。

村里还建立了历史文化展览馆和德孝文化教育基地,用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21年六月举办了《赵一曼精神传万代董宪勋义举昭千秋书法展》,展出了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孙婿朱宾生夫妇为董宪勋题写的挽词挽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智深、哈尔滨警备区政委赵清阳、平阴县原县长韩子奎等全国各地名人名家的书法作品八十多幅。

村里文物古迹多
柳滩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遗址也多。除了有《碧霞元君行宫遗址》《董家寺遗址》《李家楼遗址》外,现存有康熙年间墓碑一方,崇祯六年重建碧霞元君行宫碑记方碑,光绪七年节孝碑一套。



村里有古老的董氏家谱,有古老的祠堂,董氏祠堂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全国各地的董家人回来祭祀先祖,寻根问祖,重温家训。

村里还有保留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建造的砖木结构民居多处,有平房有瓦房。有古街古巷,还有近千年全村人吃水用的古井。

为了传承儒家文化,2012年建了董子文化广场,立有董仲舒的石雕像和董仲舒名言碑刻。

柳滩村是古村,存留着的这些古老东西,当然有些东西还急需完善修整和保护,但是它们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让一代一代人记着乡愁。
(董光生)
2021、9、1

作者简介:
董光生,1955年5月出生于平阴县沙岭村,曾任店子公社资料员,文书,平阴县园林处主任。退休后致力于家乡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多篇著作在县市报刊发表。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