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为什么要实施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 张澜涛
隋代(581年—618年)从享国年限来看,虽然是个近乎昙花一现的短暂王朝,先后只有38年的执政时长,但是它对古代中国发展史所做出的两大突出贡献,却让后世称道不已,仰慕有加:开凿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京杭大运河;破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尤其是后者“明经取仕,为国求贤”的人才策略的实施,对我国古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那么,隋代为什么要实施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新型制度或体制的产生,必有它的历史背景;公元220年曹丕篡夺汉权,东汉灭亡,三国纷争开始,意味着古代中国由秦汉封建大一统国家,重回江山社稷分裂动荡、诸侯各自为王的分封时代。这次中国分裂时间是很漫长的,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先后350多载的乱世春秋,直到隋文帝杨坚举兵南下灭陈,陈后主跳入后宫胭脂井自杀,顺势在长安建立了大一统的隋王朝,至此,国家分裂状况的局面终告结束。隋代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统一中国,成为当时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并为之后人才选拔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创造了条件,为我们解析隋代科举制度的产生打开了一扇通透的视窗。
可以说隋代的建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国运短祚,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建树不凡 ,尤其是它废除了以门第、家世为取士标准的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制的实施,推动国之人才选拔制度的优化,破天荒地向公平公正方面迈出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步伐。也就是从那时起,科考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凭优取士,使天下百姓有机会进入国家管理层面,履行职责权限,不再受到九品中正制的歧视与束缚,这个意义多么巨大啊!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建立隋朝,他的治国理念的聚焦点就是教育体制与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他要把人才的举荐与选拔权限,从地方所有收归中央集权所有,废除旧制,昭告天下,至此,新法雏形基本形成——实行科举考试,公开招聘国家管理所需要的人才。鉴于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只争朝夕,日理万机的皇上杨坚,不可能为科举耗费太多的精力去完善其实施细则,采用大概的考试加举荐相结合的办法遴选人才,敢于向九品中正制说不,这在当时是个赢得民心的划时代的进步,为隋朝后继皇上完善科举体制开辟了新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炀帝杨广
公元604年及大业元年先主隋文帝杨坚驾崩,隋炀帝杨广登基执掌天下。父皇杨坚培植的科举之花,终在儿皇杨广的精心呵护下结出灿烂的硕果。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是个超值后世永远铭记的年份,完全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体制应运而生。
隋规后继,之后的历朝历代无不仿效,期间不妨有诸多的完善与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框架轮廓仍为隋朝科举初始制度的延续,并一直使用到清光绪31年,即公元1905年,如此算来,科举考试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先后实施了1299个年头(即1905—606=1299年),其间共产生过504名状元,以及数以万计的人获得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文凭,使其成为国家各级机构的管理中坚力量。尤其是贫寒百姓人家有抱负的读书人,以科举考试为依凭改变了人生命运,这是历史的闪光点,社会文明的进步,亦是中国古代先人在艰难探索中前行的标志。
从另一个历史发展层面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选才任能方面它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作为历史上的最后一种选才制度,从产生到废除,前后历时近一千三百年历史时长,虽然每朝代均沿袭前制,但又具独特之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深刻意义。这个意义给了我们今人许多的获得感和启示,让我们看到无论历史上什么时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是文化和人才,选好人、用好人,连封建皇上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至关重要程度。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中国为什么要把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上首要日程,这是历史和现实相依相存的原因所在,是不可缺少的驱动力。
然而,隋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短暂王朝,既是科举制度的产生时期,又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中的转折期,自身具有许多特殊性,成就了它科举制度产生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为什么要实施科举选拔人才制度的深层次原因。纵观隋朝之前各朝代是如何实施人才选拔机制的情况,就使人明白隋文帝杨坚,尤其是隋炀帝杨广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是在认真地分析了前朝各代存在诸多弊端基础上形成的,亦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推而广之。
具体来说,汉代察举、魏晋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时以推荐为主,重德行、门第、家世等为考察点,所以隋朝高举鲜明的科举旗帜打破这种弊端,以考试成绩为主,重文学才识,把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国家日常管理机构中来,人尽其才,为国所用,这是个永载史册、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就凭这一闪光的亮点,短暂的隋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这种地位让后世无比敬畏,不可撼动,就像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永远受世人敬重。
虽然隋朝国运短暂,历史未能给予它足够的科举制完善的时间,就像烹调菜肴的火候不到,还未达到最佳、应有的口感状态一样。隋朝科举处于初创期时就国之不存,来去匆匆地谢幕于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遗憾和损失。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变革及完善性差别,但是通过历史考察,史料收集,以及参考科举制在后期的主要表现形式,依旧可以勾勒出隋代科举制的大致轮廓。
隋代科举考试中基本定型的科目有孝廉、秀才、明经、进士科,考试过程中对于报考者的身份、报考程序以及考试的内容、方式均有严格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制度,这种制度在于它的开创性、独特性、引领性,在隋朝统一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它人才选拔机制先进性与激励作用,其选面开始由近亲繁殖、门第家世的窄路,拓展到兼顾天下百姓的广阔天地,这是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探讨,对于隋代为什么要实施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其基本眉目就比较清晰起来:
1、隋朝统一全国以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及刺史,以“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与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2、隋炀帝站在一个历史视觉点上,看到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个既恰当又得民心的好方法,所以他认为考试的题目不可以游离于国家管理层面之外,具体讲要务实,不能束之高阁,要把地气接在有利于人才选拔基础之上。据隋史记载,大业5年即公元609年 ,隋炀帝颁布指令:凡考目皆为行政而盈通,不为杂碎而扰之。意思是科考要贯穿于国家现行政令,不要受到杂乱无章的内容所干扰。既然有皇帝定调,因此隋代举国上下科考唱和音旋相谐,照令贯行。那么,主要考题以时务策为主,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那时候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未形成成熟的考试制度,但它能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崭新一页。
3、科举是把人才选拔和录用的新尺子,可以广纳天下英才。这样的取士办法,避免了隋以前的朝代选拔人才的权利一直把握在门阀的手里,不利于帝王的统治,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很容易造成权贵结党营私、庶民含冤赴死科举制的出现,这是隋代限制门阀世家的权利,有利于能够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和加强国家管理机构的力量,进而从管理层面推动和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体现隋代国家治理方法的自信热度和独立特行,打破陈规旧习,开辟与前朝不同的新的发展格局与路径。
4、由于隋朝建立的时候中国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分裂和动乱,汉晋时期的门阀与贵族变得势微,要么就彻底颓废了,无法再承担起国家的重任。隋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想方设法,振兴国家,为了国家统治需要的人才,所以就产生了科举这一人类历史上创新选才用人制度,有效地解决了隋朝国家建设与管理人才荒的问题。
本文不妨可以这样概述,巩固统治,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至今仍被中国和世界诸多国家所运用。隋朝做出了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京杭大运河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隋朝尽管只存活了三十多年,和十几年的秦朝一样,都很“短命”,但恰恰是这两个“短命”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统一。一个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大动荡,一个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而且两个朝代在制度建设上也做出了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比如秦朝建立了皇帝统治天下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及郡县制等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建立的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的新型政治体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