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游长沙》外一篇
作者:海雨天风
踏上橘子洲,遥想当年,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与同学友人到洲头搏浪击水,探求真理,议论国事。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写出惊天巨作《心之力》。1925年,毛泽东从广东回到湖南开展农民运动,期间重游橘子洲头,胸怀天下的毛泽东,朗声吟诵气势磅礴的《沁园春 . 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从此橘子洲美誉风传,名扬四海,成为成为蜚声中外的“天下第一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又从此走向农村。
由此可见,长沙的王气霸气,在于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长沙的贵气大气,在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长沙的灵气秀气,在于马王堆汉墓。长沙的热点看点在于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长沙市政府倾力打造长沙新名片橘子洲!特别是伫立在洲头的毛主席青年时期大型雕塑是橘子洲岛景区内最大的景观工程。
当然,我们所熟悉的橘子洲又称水陆洲,实为长沙城区湘江水域中的一个小岛,南北长五公里,东西宽约一百米,因盛产美桔著称,所以得名橘子洲,上个世纪初期外国人在这里修建了领事馆及公寓住所,如今橘子洲已经旧貌换新颜,已经打造成为航母式的内陆岛上的人文公园,是一个大气、唯美、天人合一的休闲场所但又充满遐思历史的厚重元素。
长沙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素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长沙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有岳麓书院、铜官窑历史遗迹厚重,更有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
其实,马王堆汉墓特别昭示着湖湘文化的厚重,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郊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至74年,经过先后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并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长沙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走出了黄兴、蔡锷、刘少奇、朱镕基等名人。
离开长沙走向农村的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亲自领导了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秋收起义如惊天动地的春雷,唤醒了千百万工农群众拿起武器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新的斗争。参加秋收起义的军事骨干力量,主要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浏阳农军和安源的工人武装。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同时,湖北、江西、广东、江苏、河南等地也纷纷举行了武装暴动。面对轰轰烈烈的暴动高潮,毛泽东激情难抑,挥笔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重外表,而在言行,更在思想!事实也是如此,多少人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淹没,无声无息!唯有胸怀苍生悲悯天下者万古流芳!这正所谓:公者万古,私者一时!更有跳梁小丑和人民罪人,永远被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36年,毛泽东写出《沁园春 . 雪》特别大气豪气,朗诵起来都深感十分畅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再上井冈山》
——海雨天风
大约20年前,深圳市政府办公厅组织到井冈山革命摇篮教育活动,这是我第一次上井冈山。这一次,时任深圳市市长李子彬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他市政府领导、办公厅领导和同事共30多人参加。记得,我们先是坐火车,然后再坐汽车,那时候前往井冈山的路不像现在宽敞,应该是两车道,昨天下午,我再次跟随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领导和同事,我再次来到井冈山,印象最深的是,也是井冈山标志物,由朱德总司令题写“天下第一山”雕刻、宽敞四车道公路以及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水青山。
这次井冈山活动目标十分鲜明: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主题,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基本内涵则是: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不唯书、不唯上,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夺取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井冈山地区。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相继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地势险峻、经济落后的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工农兵政府,领导农民分配土地,经历两次重大挫折和近百次大小战斗,打退国民党军阀多次进攻,逐渐扩大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
特别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主席与9月9日有不解之缘: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传说,1949年9月9日进京。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到1976年的去世,49年零一天,大体是毛泽东常说的半个世纪!
我们住在天乐府宾馆,今天早上8:30开始有开班课,当然还有紧凑、丰富教育活动。不知道,这次能否吃上红米饭、南瓜汤。
20年前,我们十分荣幸跟随市长住上井冈山宾馆,好像市长下榻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曾经住过的房间,我和戴兴毅同志住的是毛主席警卫员住的房间。因为有些兴奋,当晚我没有休息好。但是,当时的红米饭南瓜汤等食品,绝对是原生态的,估计现在未必是。
今年恰好是全党开展学党史教育活动,我们再上井冈山可谓恰逢其时。特别是重温毛主席《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诗词: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当我们圣地重游,特别是朗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心中的感悟、肩上的责任、时代的要求,该有很深的触动和启发。她深深地触动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那根弦,让我思绪穿越到战火纷飞、前赴后继的峥嵘岁月……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执行总编:晨起、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小河、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
执行主编:
周桃桃、周伟、周晓燕、艾琳、周倩、钟国强、陶美、曾燕、李兴国、王美、吴芸、云上烟、徐力桦、陶静、田心、周振华、李鑫(韩国)、管彤、朱桦、王龙飞、田元庆、田盛龙、郑大伟、戴维斯(英国)、邰鑫宇(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