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应昭
能够在全党全国人民欢庆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淮安市作协在这里为我举办《淮水悠悠文集》分享活动,我无比高兴和荣幸!
今天的中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欣欣向荣,莺歌燕舞。人民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丰盈充实。为感恩中国共产党领导好,赞颂福祉,人们或引吭高歌, 或丝竹管弦,或吟诗作赋,或翰墨丹青,今天的《淮水悠悠文集》的分享活动,恰是我用来表达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作为古稀之人,我见证了共和国的起步、健步、飞步。其间,个人虽经历了工作、生活的一些艰辛和曲折,但收获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成功!我做过知青、教师、公务员,是一名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退休11年。在职时就有过想法:退休后不枉度时光,做点有意义的事。人退,心不能退,业休,笔不应休。这些年来,我搜集记忆的碎片,查询相关资料,走访知情人,追寻清江浦的过往,咀嚼洪泽湖畔的水乡生活,捕捉身边的闪光靓点,将所忆、所寻、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码成文字,且汇编成册,自费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淮水悠悠文集》的问世,完成了我退休后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淮水悠悠文集》的成书和出版并顺利地在泊岸空间举办分享活动,得感谢市和区作协领导对我写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的老领导一一原清河区委书记、现江苏省炎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元精心为《淮水悠悠文集》作序,归纳了《淮水悠悠文集》的“三真”一一真实历史,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感谢在场和不在场的各位专家、作家和文友的偏爱!宿迁宿城区的一位未谋面写小说的文友,对老淮阴、新淮安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通过淮安文史网公众号得知《淮水悠悠文集》即将岀版,在留言中求购,经淮安文史网原编辑黄美艳牵线搭桥,印好的书一到,我就把一本《淮水悠悠文集》快递过去。感谢泊岸空间为分享活动提供了氤氲书香和人文气息的空间及周到的服务!
回顾《淮水悠悠文集》的成书,我还得用“感谢”来简述:
感谢《淮阴日报》在我工作期间发过我的散文《洪泽湖大堤的情思》《特殊的情愫》《长西夕照明》《无私无畏的实干家》《老队长》《凤二爷》等散文,为退休后写作奠定了兴趣和信心。特别感谢《淮海晚报.淮周刊》的《淮安风情》在我退下来后多次编发我的史料性散文,尤其是本书的开篇之作《清江大闸》。为写好《清江大闸》,我花了近1个月时间的走访、座谈、考证、辨讹等,这篇文章融入了很多已不在世老人的亲历、亲见和亲闻的元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立体感,先后发表在《淮安风情》和《江苏地方志》上,是我写“三亲”散文的处女作。
感谢淮水给我的滋养。这里的淮水包含里运河、废黄河、淮河、洪泽湖等河泊。与生俱来,我没离开过淮水,特别是里运河和洪泽湖,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长流不息的运河和浩瀚似海的洪泽湖,伴随我的人生,流淌在《淮水悠悠文集》的字里行间。我生在里运河边(清江浦东大街),长在运河边,成熟于洪泽湖畔。少年时,在樯桅林立的里运河里担水、洗浣、游泳;青年时,在洪泽湖水浸润的农村耕过地,耙过田,栽过秧……懂得苦和乐,知道美和丑。多少年来,淮水洗涤了我的心灵,润泽了我的心田,激励我前行。我热爱淮水,感激淮水!
感谢手机、电脑、平板、网络及云储存的助力。正是有了这些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写作设备,我才能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地记录、修改文字,查询资料,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感谢诸多热爱淮水、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的淮安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顺利写出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淮水悠悠文集》。
用《清江大闸》作为《淮水悠悠文集》首篇,既是编写顺序使然,又是集蕴于胸的情感所在。书中还收进了《淮周刋》编发的《淮阴城头红旗扬》《康乾二帝的六次南巡》《南乡周庄读书人》《五十年前的清江中学》《清江浦文笔峰塔寻踪》《都天庙街区探古》《清江浦曾经的玉带河》等多篇淮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文章。
感谢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的引导和淮安市党史学会、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加持,如果没有这3部助推器,《淮水悠悠文集》可能尚在路上。
感谢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原主任季祥猛先生的鼓劲和帮助。在他任上,我写了多篇“三亲”散文,《东大街上的口福》在淮安文史公众号发了3次,根据网友留言补正修改了2次,是影响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篇文章,3次点击量计达2万多,可能创淮安文史公众号的纪录。《淮海晚报》也刊出了这篇文章。
感谢已故的90多岁的庞声福老人,他自小到老都住在里运河北岸,是一名极关心淮安发展的文化人。他记忆力超强,《淮水悠悠文集》里很多文章都有他的记忆和补正,如《清江大闸》《西长街走出的儒学泰斗庞朴》《北门桥上日军战车向东行驶之谜》《新四军攻打淮阴城的最佳观察点一一中华楼》等。庞朴是他的二弟,更是一名从清江浦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庞声福于2018年正月去世,享年92岁。去世前的10多天,《淮海晚报.淮周刋》刊发我写的特稿《历史的见证者》就是写的这位老人。
在写《清江浦曾有条玉带河》《清江浦文笔峰塔寻踪》两文时,得到了张一民、徐爱明、尹增淮等文史专家、考古专家以及南门小街陈奶奶、邓老爹等人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两篇考证的资料性散文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清江浦逝去的风物。衷心感谢杨义春、吴玉山、何永年、石凤阁等“秋月正红读书会”的一众舞文弄墨的老人关注《淮水悠悠文集》!
我不揣浅陋地将《淮水悠悠文集》呈现给大家,文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甚至错讹,敬请大家赐教斧正!
感谢涟水县、淮安区的文史专家王继华、徐爱明光临分享!在此,向所有支持我帮助我写作的热心人和现场的各位文友谨致谢忱!感谢之余,凑四句稚诗以述心怀:
淮水悠悠流入海,
往事件件汇成河,
下个百年景更好,
续用彤管忆秦娥。
2022.10.13寅时写
2022.10.23已时改
2022.10.24辰时定
2022.10.25发布于分享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