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为媒
何永年
2009年6月21日拙文“许锦文与《梨园冬皇孟小冬传》”刊登在淮海晚报,不久,淮安日报社一位退休老职工刘汉泉女士,通过淮海晚报编辑,打听到我的电话,在电话中问起许锦文先生在上海的电话和我的住址。
原来,刘汉泉老人和许锦文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清江市既是同学又曾是同事,后许锦文先生去上海深造并参加工作,从此两地相隔,杳无音信达半个世纪。在晚报上见到许锦文先生的信息,自然喜出望外。她很快和许锦文先生通上电话,叙说阔别之情,并约定许锦文先生明年回淮安故乡,定看望刘汉泉女士。刘汉泉老人在和我及许锦文先生胞弟许锦武见面后,畅谈了五十年中的许多许多,似有说不完的话。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缘分啊!”我和刘汉泉老人系第一次见面,真是一见如故,倍感亲切。现在才知道,她的女儿和我曾是同一单位的同事,当然互相认识。可谓世界既大又不大,家乡的故事说不完。刘汉泉老人将她珍藏多年、现已用不着的《辞海》赠送给我,我由衷地感谢(后来我回赠了礼物)。
当许锦文先生在上海听说当年的老邻居非常喜爱他的《梨园冬皇孟小冬传》一书,特地从上海寄来仅剩的二本,签上了他的名字,一本送给我,一本送给了既是老邻居又是京剧票友、市电视台原副台长李恒喜先生;修改再版后的书,明年回故乡时将亲手送给刘汉泉女士。
当年10月1日,拙文《那条云片糕》刊登在淮海晚报石码头版,写的是1951年除夕,我家仅以房客纪德荣纪德森兄弟俩送来的一条云片糕,度过了一个非常凄惨的年,为了感恩,我工作后多次寻找纪氏兄弟,均未找到。巧的很,还是刘汉泉女士见到报纸后打来电话告之,她知道纪德森现在何处,但其兄纪德荣已去世。我得到消息既高兴更激动,未想到牵挂近六十年的事能了此心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天我即火急火燎地按刘女士指明的方位,找到了纪德森的女儿,约好第二天早上与其父见面。我二天一早我备了礼物,在上海路见到了阔别数十年的纪德森先生,一见面两双手紧紧地久久地握着,百感交集,竟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我说终于见到了恩人,他直说没什么;我们又都几乎同时脱口而出:“缘分啊!”其情其景别人看了也会动情。我们都老了,都是老人了,他长我10岁,我称他为老哥。我们都说要保持往来。是啊,半个世纪前的患难之情怎么也忘却不了。
2009年,原清江市越剧团团长、现已77岁高龄的越剧名家俞新萍先生应邀从上海来淮在市人民大会堂作专场演出,我递了两张票给纪老哥,第二天他打来电话说,他也是个越剧迷,俞老师的演出精彩极了。我说,我与俞新萍老师比较熟悉,今后如有机会,让他和俞老师见见面。他非常高兴。
同年,11月15日,淮海晚报刊有一篇文章:“本地版的《谁不说俺家乡好》――难忘歌曲《清江好》”,读了之后,振奋不已,更是思絮万千,文章将我带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各个中学,以及市广播电台、文化站都在大唱特唱《清江好》,掀起了歌唱《清江好》的热潮,尤其清江中学更是热火朝天,因为歌词作者就是清中高一学生周秀兰,师生们引以为荣。人们都沉醉于歌词中那美好的意境中。相隔半个世纪,目前歌词我记不全了,曲谱尚能记住,且能用口琴吹奏。我通过晩报编辑找到该文作者单兆成先生(笔名歌成),见了面觉得似曾相识,通过交谈,回忆起确曾见过面。当年我们虽不同校,他的这篇文章,确切地说是这首老歌,让我们走到一起,让我们志趣相投。我们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清江好》歌词作者周秀兰,现在美国,春节前可能回来。我和单兆成先生约好,找一些当年淮中、清中的老同学,相聚一起,再唱这首赞美家乡的老歌,让我们的思絮再飞越到那纯真无邪的中学时代,重温那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如果成行,可能有续篇故事。
佛家说,你我相识即有缘。我补充说,晚报是我们相识的媒介,得感谢报纸,让我们这些老人数十年后能够相识、相聚、重逢。缘分啊!



《船过大闸》 黄树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