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春回双飞燕
文/朱双顶
喜闻啁啾春又回,乐见双飞杏花落。
卿卿我我新婚乐,风风雨雨旧家窝。
——题记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春又回,雨水到,万物萌发,该是燕子起程回归时。遥相望,别情思,相去七年,又引难忘四年相伴景。一幕幕,眼前双燕翻飞蓝天中,恍如昨天;一声声,耳中啁啾伴听阳台上,犹如门外。但双燕那种“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之态,也只能是梦中之有了。一别七年,旧时双飞燕今安在吗?
燕子与我,是自投结缘。11年前,我在池州工作期间,租住在啤酒厂小区一栋第四层的房子,靠近清溪河边,是一处环境优美之处,水树相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房子中装,房主本打算为儿子结婚之用,结果儿子一去上海不回,就留下了半拉子工程,阳台未作任何处理,全开放式上留有钢筋架配上竹杆,作为晾晒衣物之用。这里也就成了我临时之家,且一住就是四年多,直到调离为止。
开放式的阳台,也就成了燕子与我结缘之处,每当下班后,总是看到楼外的燕子在空中翻飞,黑黑的背,白白的腹,剪刀式的尾巴,尖尖的翅膀,在眼前飞过,有时竟成双出对地停在阳台的竹杆上,发出啁啾的鸣叫声,我也只是望望而已,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无意之中发现阳台靠近里内上方一角,有了累巢的痕迹,才知我的阳台已非常荣幸地被燕子选中了做窝,这真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风俗中说,有燕子到家中筑巢是可望不可求的好事,如果有了,就预示着吉祥之运到来,有财运亨通之寓意。财于我是发不了,“做官”就别想发财,是人之训、现时之要求,但预示好运我还是乐为享之。燕子就这样以不速之客,选中我家与我为友,度过了四个春秋。
我与燕子,是不打不相识。这种“打”不是打架的打,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烦扰,也是够刻骨铭心的。与燕子相伴相处四年里,我才深知人们编造燕子招财招运的善意,大约是以此鼓励人与燕子善处而相安吧!这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为头痛的事,就是燕子不管不顾的拉便便问题。阳台本为晾晒衣物之处,竹杆之下就是衣物,竹杆之上正是燕子落脚最佳之处,因为拉便便问题,人与燕子和谐共处是真的不易。滴在衣上须得重洗,而且是常有之事;滴在阳台地上,是天天都有,看上去就令人恶心,非得及时清除,一旦干了更是麻烦。尤其是在育雏期,一窝多达六只小燕子,不离阳台,拉的就更多了。这给一个爱清洁之家带来了多大的麻烦与困扰啊!
我爱人就是一个十分爱清洁的人,燕子仿佛是要考验她式的,总是与她对着干。好在爱人的仁爱之心大于厌恶之情,总是不厌其烦地让着它、照顾着它。后来,燕子也似乎为之感动,有了人之通,停在了相对固定的杆处,以避让衣服,也少有了在阳台上拉了。四年之中,这对燕子在我家先后育成五窝二十来只小燕子,有一年竟然育了两窝共十二只,只可惜摔地下死了一只,让我们惋惜了几天。之后,每逢哺雏期,我们就用纸盒子兜在窝的下面,这样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了。也许是燕子的作为促使人养成仁爱之心,于是招来了财运,于我们则是迎来了好人一生平安。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你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儿歌让我教过了两代人,使我总是不忘春天里的燕子。但我与燕子感触最深的还是与燕子朝夕相处的那四年,从秋去春回,到繁殖出窝,见证了燕子成长的过程、相亲相爱的岁月。燕子成双出对、形影不离,成了标配之为;年年始终如一相伴到我家,成了忠贞之行;生儿育女、共担负责,成了生活之享;常年以害虫为食,成了有益之鸟。这些都让我在内心里筑起对燕子的朴素、美丽、善良、忠贞、负责、勤劳、爱家之形象的认识,不以人忧也不以人惧,不以物悲也不以物喜,用辛勤经营迷恋着自己的小家,享受温馨的多子女家庭天伦之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世事无常,也应在我与燕子身上。2015年秋天,燕子仍与往年一样,与我依然是不辞而去,谁成想这一去竟成了再见再也不见了。两个月后,一纸调令,我也挥手池州而去,从此与燕子天涯海角,等到“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之时,已是窝依旧、人不见了,这恐怕是燕子没能所料到的。临退休的当月,我曾重回池州,来到原先租住的地方,希望能再见到我那旧时的燕,但只剩下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恋企盼了,燕子永远离我而去。这真是四年不算长,一别也枉然,世事无恒在,双燕可相安?于是,只好于故纸堆中去寻那燕子的千年传说,找回它那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象征,以慰己心。
一寻豁然开,伤别自古来。两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燕子就已成了离别的起兴之对象,秋去春回就寄托了人们的企盼。《诗经》中的《邶风•燕燕》,就为今人再现了那时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别场景:“燕燕于飞,差池(不整齐)其羽。之子于归(出嫁),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你看那浑身油黑而羽毛长短不一的双燕,呢喃追逐着在空中翻飞,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出嫁,被感情笃厚的哥哥护送着,送过一程又一程,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恋恋不舍地目送妹妹远去,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难怪清诗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评说,《燕燕》为“万古送别之祖”。这开创了一个离别诗风,引领了一个情愁时代,牵动着一个千古心弦。后来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李叔同的《送别》,无不能看到《燕燕》的影子。卿卿我我的双飞燕,竟然成了古人送别的比兴物,是意蕴深长。而双飞燕于我来说,是不别而别,不也是一种永别的最好方式吗?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而无伤离之痛。
燕子的成双出对、形影不离,让它有了爱情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满幸福婚姻的渴望,也挽回了一薄情郎的负心,留下了千古美谈。说是唐代有一女诗人叫郭绍兰,嫁给了任宗,而任宗薄情,行贾湖中,一去数年不归。郭绍兰在家中寂寞难耐,于愁苦思念之中写下一首《寄夫》诗:“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诗成之后,无处可寄,无奈之下,就将诗系于燕足,托寄于燕送达其夫。也是苦心人天不负,燕子果然不负其望,将信送达。当时身在荆州的任宗,一日在外,忽然肩上泊有一燕,见足系书,解下视之,原来是妻子所寄的信,感泣而归。于是就有了元张可久的“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之诗句。
最为有趣的是,“宴尔新婚”,本与燕子八杆子也打不着,“宴”在这里也是快乐的意思,说是新婚使你快乐,是祝愿他人新婚甜蜜之语。新婚本是自己快乐的事,怎么就成了别人的事了呢?原来“宴尔新婚”来自于《诗经》中的《邶风•谷风》里,这原本是一个女人遭弃后寸断肝肠的倾诉之语,哪里是什么对新婚夫妇的祝愿之词。原来诗中讲述了一位弃妇的故事,与她同甘苦共患难的丈夫,在度过劫难好起来之后,竟见异思迁,移情别恋,露出喜新厌旧的可恶嘴脸,于是有了“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场景,当年的“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变成了而今的“宴尔新婚,不我屑以”。这个狠心的丈夫,这边新婚宴尔,那边却把结发妻子赶出家门,弃妇只好“焚稿断痴情”,向人哭诉遣责,留下千古之作《谷风》一诗。这是一个很悲情的故事,却不知何因,“宴尔新婚”传着传着走过两千多年,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带有十分喜庆之词“燕尔新婚”了,难道仅是“燕”与“宴”两字的谐音相同吗?也许人们更乐意以燕子的缠绵之悦,来取代原来喜新厌旧的宴乐之悲吧!
古时候,人们认为燕子在春天的社日归来,秋天的社日离去,便有了唐杜牧《归燕》诗中的“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之句。于是燕子又被人们看成是春天的使者与象征而加以美化。这就有了宋宴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之时令判句;也有了元张可久的“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之感叹等。但最为著名的,当属唐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借春燕归来,化历史典故,成生活哲理于诗中,传诵千古。
小小的飞燕,竟承载着千古文化情,流淌在中华血脉中,着实让人惊叹。甘肃省博物馆镇官之宝一一“马踏飞燕”,东汉时的青铜器,国宝文物,一只小小的飞燕,以它无比的坚韧,竟托举起一匹英俊的奔马飞驰,这需要有何等的毅力啊!这让人感叹不已,牺牲与坚韧又成了燕子的品性象征。而燕子总是谦逊地满足于人们的各种情感需求,成了文人骚客一用再用的对象:空闺寂寞,有“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惆怅嫉妒,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悲苦情切,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漂泊不定,有“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身世沉浮,也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相见又别,更有“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等等,是应有尽有,各取所需。更让人感叹的是,就连抒发人事代谢、时事变迁、亡国破家的情调,也可寄情于燕。南宋著名抗元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就留下了《金陵驿二首》诗作,内中写到:“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其念之切,在“旧家燕子傍谁飞”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岁岁春轮回,年年燕复归。小小燕子寄情思,我辈不减古人蕴。燕子虽离我而去不复返,但秋去春回双飞燕之影,在心中却难以抹去。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九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