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麒麟纽行玺初探
文/王德埙
刘彻初名刘彘新史料的发现与研究
德埙按:组玺印台底部反面玉版中央所贴金质神彘,就是传说中红色的野猪,即汉武帝刘彻初生时其父汉景帝梦见之彘。
由此可见,下面两则野史的记载有相当可信度。
野史《汉武故事》记载,刘彻尚在王娡腹中时,景帝梦见刘邦托梦,生子可取名为“彘”,于是在刘彻出生后的名字是刘彘,立他为太子时,景帝说:“彘者,彻也。”于是改名刘彻。
另一野史《汉武帝内传》则记载,刘彻出生前,景帝梦见一只赤彘(红色野猪)从云中降下,直入崇芳阁,醒来时就坐在阁下,然后看见“赤龙如雾,来蔽户牖”,阁上出现丹霞,丹霞散后,赤龙仍在栋宇之间盘桓。景帝询问卜者姚翁,姚翁回答是吉兆,生于此阁者“攘夷狄而获嘉瑞,为刘宗盛主”,但也是“大妖”。后来景帝又梦见神女捧日以授王娡,王娡吞下。王娡怀孕十四个月生下儿子,景帝就取名刘彘。三岁时,景帝抱刘彘于膝上,问刘彘“乐为天子否?”刘彘回答:“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景帝便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以其“圣彻过人”,改名为“彻”。
关于《汉武故事》的这则记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曾经作过辨析,指出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其一,此说不见于《史记》、《汉书》。其二,西汉已有非常严格的避讳制度,若武帝初名“彘”,时人应避讳,而汉武帝时就有人以“彘”为名。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将应募罪人击朝鲜”。甚至武帝同父兄弟长沙王刘发之子,也名刘狗彘。元朔五年(前124年),刘狗彘封为洮阳侯。因此,武帝初名即当为“彻”。
安作璋说之我见
小说家言,并非不足为信。盖正史容量有限,民间记载可补正史缺如,这样的例证成千上万。此其一。避讳制度是避皇帝名讳,非皇帝之名则无须避讳。此其二。武帝初名“彘”,还是是个娃娃,不是皇帝,故时人无须避讳。如同武帝同父兄弟长沙王刘发之子,同属于西汉贵族,也名叫刘狗彘,相互之间均不在避讳之列。如《汉武故事》记载,立刘彘为太子时,景帝说:“彘者,彻也。”于是改名刘彻。当刘彻登基成为武帝时,就需要臣民避讳了。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共一卷,是一篇民间杂史,学术界一般认为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成书年代最早上溯至西汉成帝时,至迟在东汉中期就已经出现,至南朝遂成定本。故此书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汉武帝刘彻本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汉武故事》载其初名为“彘”,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引自网络)。
王德埙,1950出生,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丛书》编委、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