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以“内蒙古味道-赤峰12峰味”为主题,《赤峰文旅》精心策划“赤峰12峰味专刊”。12位本土作家撰写赤峰12峰味美食文章,清香四溢,沁人心脾。今天贴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田福的文章《红蘑炒肉》。
红蘑炒肉
文/田福

我说的红蘑是内蒙古赤峰喀喇沁的特产,以美林谷为中心;蘑菇长于浓密的松林里,得有人去采呀,采蘑菇的人得胆大而且能爬山。山里没几个男人豁出功夫来去采蘑菇,大多是女人,老的女人又爬不动远处的大山——只有远处的大山蘑菇才多——这样就显出了正年轻的小花、玉秀。

每当“白露”一过,小花就给玉秀发微信:“秀,都准备好了吗?”甭看住在山夹缝,这里的网络也山风那样呼呼的。其实小花家离着玉秀家也不是太远,但她俩就是爱用手机联络。那时候她俩还都是含苞待放的大闺女,有些话要背着爹妈,她们就打字,不识几个字的爹妈在跟前也是白瞅着。
“当然准备好了,你呢?”
“我买了双登山鞋。”
“我买了条牛仔裤。”
“不是那种露膝盖、大腿的吧?”
“当然不是,严丝合缝,蜂子都休想钻进。”
“我爹给我编了个大篮子。”
“哈哈,我妈给我准备的打狗棍有擀面杖样粗。”

是,女孩进山采蘑要搭伴的,手里还要拎一条打狗棍,给自己仗胆。不这样爹妈也不放心。深山老林被吓一跳的时候很多,有的是野鸡突然扑棱棱飞走了,有的是蹭地窜出来一条蛇,山牲口虽然总是看不见,但叫声还是能听到-----关键是怕遇见坏人。
但结的伴又不能太多,否则见到蘑菇不得抢得打起来啊。当然,到了生蘑菇的季节采蘑菇的人多了。只不过是各自为战。但到了山上,相互间也会有个照应。

我们都知道,北方的“白露”即将收,许多庄稼都不需要雨了。但我的侄女小花却盼着下雨,因为只有透透下一场秋雨,松林里的蘑菇才多。凡是有生命的万物都需要雨的滋润呀。雨后开晴,阳光顺着树丫照进来,那时候的阳光还很热,晌午的林间就暖融融的,还有点蒸锅的感觉呢。林是热的,土是热的,土里的蘑菇就憋不住了,蹭一家伙就冒出来了——但你别高兴太早,那先出的不是红蘑是松蘑、是草蘑、是灰蘑、榛蘑、地抠啥的。这些蘑菇心急,总是跑在前头。松蘑最势众、扎堆,出来就一片一片的,而且生长极快,早晨还小拳头似的握着,中午就大手丫子张开了。

林里有蘑菇了小花们当然知道,她们就扎紧裤腿(怕蛇或马蜂钻裤腿里)进山了。这些蘑菇个大又稠密,篮子不一会就满了。她们就趔趄着身子挎下山来。收蘑的小贩就在山下等着,称了蘑菇就给钱,小花、玉秀就乐颠颠挎着空篮子回家了。有时篮子也不太空,装了一些偶然遇到的一咬酸掉牙的山梨、或还没熟透的毛臻。

你可要知道我的侄女小花有多精明,她边采松蘑边把松蘑出的多的地方在心里暗暗记下(有的还在树干或山头作了只有她们自己认得出的记号)。因为根据多年经验,只有松蘑出的多的地方将来红蘑出的才多。
如果不再下雨,采松蘑大概也就半个多月的样子吧。松蘑就像那开的猛谢的也快的花。爱谢不谢,小花、玉秀才不在乎,她们在乎的是红蘑,等的是红蘑。
我们这里的松树,老的有几百年,年轻的也有四五十年了。粗的合抱,细的也能做檩材,密密匝匝,阳光照进来都困难。林间落满腐烂了的和没腐烂的松针,脚踏上去软乎乎的。一些顽强的花呀草呀就从底下钻出来,蘑菇也从底下钻出来-----但总是红蘑最后,红蘑压轴戏似的在最后头。

说起红蘑,十多年前的山里人可没拿它当回事。甚至都怀疑它是否好吃。因为它是红色的,跟毒蘑的颜色近似,有人怀疑它有毒。有的人知道它没毒,但没拿红蘑当回事。见了都绕开,有的甚至踢了一脚。可就在那年秋天,村里突然来了几个外省人,她们进山专门采红蘑。村里人都好奇地围着他们看。说林里蘑菇多得是,你们为啥偏要它?外省人笑,才不说实话。说的只是你们采吧,我们负责回收,多少都要,鲜的干的都要。山里人开始怀疑红蘑的价值了。他们还没那么愚蠢,他们很快搞清楚,红蘑到了外省可成了宝贝,不但用作招待至亲近友,还上了高档酒店餐桌、成了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这些小花都注意着,小花可是个有心人。红蘑她也自己炒了吃了,真格的是香!爹妈也说好,可惜发现太晚了。小花对爹妈说,表哥也在赤峰开饭店——而且是老大的饭店。可没发现表哥的菜谱里有这道菜。这是赤峰特产呀。爹妈就说应该有呀,小花说我采点给表哥送去。于是,小花再采红蘑,就把最好的偷偷留下。她妈妈就用麻绳穿起来,挂在屋檐下。等女儿有时间给表哥送去。说到这我告诉你们,我的侄女小花跟她的表哥是有浓厚感情的,那年小花读高中,正赶上我的哥哥闹病,眼看小花的书就念不成了。是她的表哥毅然伸手相助:一边接小花爹来城里治病,一边供小花读书。也难怪小花把表哥当成了她的亲哥哥。

也没等到小花去送,小花的表哥就来了。是开着车来的。一是看亲戚,一就是来收红蘑的。小花的表哥是赤峰城最大的厨师,还是赤峰餐饮协会的负责人,什么样的信息能逃过他呀。其实头一年他来走亲戚就已经注意上了红蘑,只是没露声色而已。美林谷盛产蘑菇的品种很多,但红蘑数量极少,又出的晚,并未引起采蘑人的注意。而且还有人怀疑它有毒。其实小花表哥早知道红蘑没毒的,至于好吃到啥程度,适合做什么菜还有待研究、尝试——好家伙,外省人倒捷足先登了。竞争不是坏事,小花表哥决定,“红蘑炒肉”作为特色名菜在赤峰推广。特色菜得有特色原料,只有美林谷的红蘑才会炒出如此味道。美林谷就在赤峰境内,而且离得如此之近。而且美林谷是他的亲戚家,那里有特能采蘑菇的山里人,有他的表妹小花。而且小花跟表哥想到一起去啦。

此时的小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了,她大学毕业携南方人对象回乡务农,现在已经是一个农产品公司的经理啦。手中有几十座蔬菜大棚,也有陆地作物。陆地作物都是各色的,花椒(不老莓)就是其中之一。小花跟她的对象整天忙个马不停蹄,但到了采蘑季节,小花都要亲自上阵,她就是要体验那种感觉。她说这种感觉给她的动力是一生享受不完的。小花就这么有个性,山里女孩都这么有个性。

小花采蘑当然是要给表哥的,但小花一个人才采多少蘑呀。表哥的酒店——赤峰城的酒店一年要用多少红蘑呀。因为外地人来赤峰都要先尝尝“红蘑炒肉”,都说好,所以走时还要拎上几箱。本地人也把它作为很体面的礼品赠送给亲属、友人。来了客人酒桌上必定有一盘“红蘑炒肉”,再说自己也馋,好的东西谁不想吃。吃了这顿想下顿。那红蘑受青睐呢,需求量大呢。没关系的,美林谷大得很,只要秋季雨量充沛,红蘑很多的。而且山里人都那么善于吃苦登山爱采蘑。

小花对象在山下设了收购站,对源源不断涌来的红蘑,急用的装了专用保鲜箱,发走。大多就广场晾晒。一定要红蘑干透了再装起来。美林谷有许多这样的收购站,但来小花对象这来卖蘑的人始终络绎不绝。因为这个南方的小白脸一点脾气也没有,整天乐呵呵的,还一见到姑娘就脸红。姑娘们就背地问小花:“都啥年月了你对象还这样腼腆?”小花的回答吓了姐妹们一跳:“我也问过他。他说,我一看见你们这儿的女人,挎那么重的蘑菇篮子、满脸淌汗向我走来,我-----我就心跳。”姐妹们先愣了刹,接着“呀”出了声。于是就回忆起,那日那日自己是不是脱得太露了?可那篮子太沉了,人走得太急了,心都在里边搁不住了。谁还管露不露!姐妹们就裂开嘴巴笑,笑得肆无忌惮。心想下次可得注意了。可下次依然这样。嗨,刮不尽的山风,改不了的人啊。

“红蘑炒肉”所含营养价值极高,菌肉肥厚,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有“素肉”之美誉。红蘑炒肉,选用野生红蘑和猪肉加葱姜炒制。红粉相间,鲜香滑润,开胃健脾。红蘑经过猪肉提香,异常鲜美,红蘑经过脂香浸润,口感丰腴,这道菜将各种食材的味觉优势融合到了极致,成为老少皆爱的山珍美味。
“红蘑炒肉”成为赤峰餐桌上的一道特色菜。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田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短篇小说、散文发表于《草原》《安徽文学》《芒种》《散文百家》等,多篇小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有短篇小说被选入年选。已出版了小说集《柳湾的月亮》长篇小说《戴眼镜的村妇》《奶奶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