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二十三)
话说《汉书》
班固与《汉书》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汉朝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即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汉书》的作者班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二伯祖班游曾和刘向一起校书。他的爷爷班稚担任过广平相,父亲班彪是著名学者,曾经续补过《史记》。
班固九岁时就能写诗做文章,十六岁时来到洛阳太学读书。在上学期间,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还博览诸子百家之言。这为他写《汉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等到班彪去世后,他开始着手整理其父撰写的《史记后传》。在历经艰难后,终于完成了“前四史”之一的《汉书》。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汉书》创作年代于105年 ,文学体裁是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汉书注补》(清朝·王先谦)中内容,可对今人读 《汉书》有益。
《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
关于《汉书》的注本,唐朝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清朝的王先谦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史实等均有详细考证,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
班固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八表完成,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剩下的“天文志”。
以编写体例看,《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汉朝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其中:
纪: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汉朝东汉时期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政权——新朝,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表: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异姓诸侯王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汉成帝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
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从三皇五帝到秦楚之际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志: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同时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其中,如《地理志》详述先秦时期、秦朝、西汉时期的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名门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资料。
《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汉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食、月食等天文资料。
《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并且点出汉文帝、汉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汉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的恶果。
《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王莽 曾说,《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如《贾谊传》记有“治安策”;《公孙弘传》记有“贤良策”等,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游侠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外戚传》、《元后传》、《宗室传》,这些也是《史记》所没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传”最后一篇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
现将当代考证的目录详情公之如下:
纪,共分十二卷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太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太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表,共分八篇
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刘氏诸侯王)
汉书卷十五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汉书卷十五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汉书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共分十篇
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上(邓平的“太初历”)
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志 第四上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志 第四下
汉书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上
汉书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下
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上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下
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传,共分七十篇,公卿将相列传
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陈胜,项籍)
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张耳,陈馀)
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与韩信不是同一个人。)]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萧何,曹参)
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周緤)
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郦食其,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贾谊)
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袁盎,晁错)
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汉书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
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汉书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
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张汤)
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杜周)
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齐怀王刘闳,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昌邑哀王刘髆,海昏侯刘贺)
汉书卷六十四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东方朔)
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王䜣,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韦贤)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萧望之)
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冯奉世)
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恭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翟方进)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汉书卷八十七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扬雄)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
汉书卷八十九 循吏传 第五十九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第六十
汉书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
汉书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
汉书卷九十三 佞幸传 第六十三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匈奴)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匈奴)
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西域)
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
汉书卷九十七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外戚)
汉书卷九十七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外戚)
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王政君)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王莽)
汉书卷一百 叙传 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卷一百 叙传 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的文史价值
国学入门之《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
《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全书记述上起西汉的汉高祖,下至新朝的王莽,共230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以至中西交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西汉社会的一部主要著作。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世学者对《史记》、《汉书》的评价大异,或褒《史记》贬《汉书》,或褒《汉书》贬《史记》。《汉书》可称为是一部“官书”,因为是得到皇帝的许可奉诏而写,这和《史记》不太一样,《史记》是一部私史。
叙事体裁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汉书》的文学价值
总体看来,《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深浓的情感,行文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的典范。即使从文学角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在短幅片段之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如《陈万年传》。
史载陈万年“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这个细节,通过其子之口指出他谄媚的性格,就更加真实而趣味十足。尤其陈万年听了儿子的回答,“乃不复言”,更是平中见奇的点睛之笔。
《汉书》更负盛名的人物描写,是《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李陵传”写李陵兵败而降,在匈奴为官。昭帝即位,与李陵交好的霍光、上官桀辅政,即派李陵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伺机招回李陵。任立政与李陵相见的叙描,表现人物的神情和微妙心理,非常细腻。
“苏武传”塑造了忠贞不渝的爱国者苏武的光辉形象。
总之,《汉书》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它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地位。
体例沿革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系统地叙述了国家律令,为研究我国律法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行政区划、户口,物产、经济、民情等内容。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后人非常推崇,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封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朝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汉书》史料来源,武帝前为《史记》。后一为其父书,二为各家所续《史记》,三为其它记载。
历史地位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汉书》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作品影响
开创断代史体例
首先,《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汉朝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汉朝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学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汉朝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志》、《郊祀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天文志》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确立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汉化部分更为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开创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汉书·艺文志》还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的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十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有着极高正史价值的《汉书》
西晋名臣傅玄曾这样评价过《汉书》,言道'观孟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能赢得如此赞誉的《汉书》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影响呢?它的编撰到底又经历了哪些历程?
今天,我们可以一起从《汉书》的作者班固来展开,一起来探寻这些问题。
耳濡目染,对史学深深挂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与他所处在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许多文学大家皆是如此,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班固也不例外。
班固从小就十分聪明,九岁时就能够写文诵诗,再大一些的时候进入太学,小小年纪就能够博览群书,精通许多文学和历史著作。这与班固所处在的家族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所处的家族本就是个书香世家,自然是少不了这种文学熏陶。
班固的父亲班彪是一个专注于史学研究的学者,于是,少时的班固对于历史也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其父去世之后,班固也是子承父业,继续为修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汉书》则是班固最为著名的史学作品。
从私自修史到奉诏修史
私自修史
班固最初在修订《汉书》的过程中遇上了许多困难,他正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汉书》的编撰过程中时,却被人私自告发了。
在当时,私自修订国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罪名,古时被判下这个罪名的犯人大都很快就被处死了。
全家上下都为班固捏了一把汗,这时候还是班固的弟弟班超救下了哥哥,他赶忙进京上书汉明帝,为自己的兄长申冤。
汉明帝也因此特意下旨召见了班固。在阐明情况后,班固向皇帝表明自己想要通过修史来宣扬'汉德'的真挚心愿,而皇帝在读罢班固写的书稿后,也是连连称赞他。对于班固来说,这也总算是因祸得福,不但被下令释放,还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史官,参与到相关史书的修撰当中。
班固史官的职位也为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他能够接触到许多皇家珍藏的书籍,这些书籍为他此后撰写书稿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
奉诏修史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最好动力。班固很快就将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成功与陈宗等共同编撰了《世祖本纪》。
也正是《世祖本纪》的成功编撰,让皇帝对班固愈加赏识。这时的皇帝又忆起班固当时被告发时的书稿,一边是感叹班固的才华,一边也是体谅到班固想要独自修完汉史宏伟愿望,于是,皇帝也是特意颁布诏令,命班固继续完成《汉书》的编撰。
这便是班固从私自修史到奉诏修史的过程,总算是从非法到合法,而在这段时间里,始终对于编撰史书这项工作不离不弃,《汉书》能够成功地诞生也是经历了许多的艰苦与挫折,实属不易。
并且,《汉书》从开始编撰到终于全部完成,一共经历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漫长时间,这本书里一共记述了十二代帝王,记载的事迹跨越了大约两百三十年的时间。
开创断代纪传体
我们知道,《汉书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史学著作之一,它最大的成就在于开创了断代纪传体,这就如同《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一样。
断代纪传体就是以朝代为断限的一种记叙史实的方式,而从班固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史书也都带有一些断代史的性质在里边。
目录中体现的断代纪传体
可以见得,《汉书》中开创的断代纪传体为我国的史学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开创封建正闰史观
《汉书》的第二个重要影响在于它开创了封建正闰史观。
正闰观其实就是正统观,正闰观的本质就是指族姓统治的合法性,即为华夏民族统治的政权则为正统,非华夏民族统治的政权则为非正统。在《汉书》一书中,这种观点主要是用来起到神化皇权,拥'汉'为正统的作用。
从此以后,这种正统观念就在我国史学上一直存在着,而正闰观提出后,史学家们大都提倡这种观点,以至于后来的许多政权在修史时也是为了争这个所谓的'正统'而竭力。
这种观点在五代史中就特别突出,比如说,北齐替代的是东魏,于是将东魏看作是正统,以东魏孝静帝为纪,而将西魏的文帝附入到他人传记中。
运用了历史变易思想
《汉书》中的许多文字也体现着历史变易思想,这里的易主要是和《周易》的通变思想、邹衍的"五德"说和董仲舒的"三统"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司马迁对历史变易思想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而运用这种历史变易思想对于我国的封建史学也产生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时常被拿来和司马迁的《史记》进行比较
《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史学上十分杰出的著作,因此也总是被人们拿出来相互比较。笔者认为两者还是各有千秋,并非一定要分出一个确切的高下来。
有关两者比较的出版书籍
从成就上来说,这两本书一个可谓是纪传体史书的鼻祖,一个则是开创了断代史纪传体,两者都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从文学价值上来说,《史记》全书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写历史,《汉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虽不及史记,但是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是是十分的鲜明和传神。此外,班固在《汉书》中运用了许多笔墨揭发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从这一点来说,《史记》看上去又稍微逊色了一点。
总的来说,两者都算是我国史学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各自有各自的过人之处,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汉书》确实不虚傅玄的那一句”实命世之奇作”,对于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收获许多东西。
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班固生活的时代,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统思想。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神化汉朝西汉时期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汉朝东汉时期的正统性和神化汉朝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汉书》轶事
班固撰写《汉书》始末
历史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如今一直被人们所知道,都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除了一些皇帝以外,还有一些文学家,比如说东汉时期的班固,就是一个为后世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史学家,尤其是他所著作的汉书,至今为止,对于人们了解历史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它相对于一些人物来说名气并不是很高,但是他的能力确实值得人们佩服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
出生于儒学世家的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所以才能够写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当然之所以能够完成《汉书》是因为他读过很多的书,而且利用家中的藏书还曾经扩充了《世纪后传》的内容,也是他撰写汉书的开端。当然作为一个在当时很有文化的人来说,他也希望自己在仕途当中能够有所作为,但是在真正进入仕途以后,他既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也同时失去了性命,让人可惜。
比如说在一开始他在撰写汉书的时候,就有人举报他私修国史,在那个时候朝廷就把他抓到了狱中,幸好弟弟班超向皇帝申诉了冤屈,说自己的哥哥只是为了宣扬汉朝皇帝的功劳,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在知道了以后汉明帝也很重视这本书籍,在看到了班固写的稿件以后也很满意,所以不仅把他放了,还让他做了官儿,掌管皇家的图书,这都为他写书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实他虽然做了官,但是只是一些小官,而他自己当然希望能够做一个朝廷的大官,在58岁的时候,他就希望能够通过在边境立功来获得一些功名,所以通过努力以后就与将军北征匈奴去了。当时他在书籍当中主要记述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新朝期间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在书完成以后也获得了很不错的反响,只是在北伐成功以后,他就进入了窦宪幕帘工作,却因为窦宪密谋叛乱的事情被揭发,让班固受到了牵连,罢免了职位。
当时有很多曾经家族得罪的人,都借着这个机会落井下石顽固,因此也被陷害再次入狱,而且就再也没有能够出来,同年就死在了狱中,也算是很悲惨的命运,可以说他直到去世也没有能够让自己获得一个更高的成就。在他去世以后,当时那本书并没有完成,还有一部分只有草稿,当时是由他的妹妹班昭补写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他的弟子马续补写完成,通过了努力汉书才正式的编撰完成。
通过颁布所遇到的一些事情,大家可以了解到他真的是一个经历了很多事情的人,而他们家庭里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很深的学问,所以在他去世以后自己的妹妹才能够完成他还没有完成的事情,提起他的妹妹,其实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虽然出生条件比较好,但是她的感情却并不是很顺利,自己的夫君在很早就已经过世了,而班昭却是一个比较重视名节的人,在自己的夫君去世以后,她一直都保持着单身,遵守妇道,所以受到很多乡亲的称赞,就连当时的皇帝都比较尊敬她。
所以在她的哥哥去世以后,皇帝才会让她完成剩下的内容,可以说当时他们的家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比如说曾经向皇帝求情的班超,他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9岁的时候就可以做诗了,他的命运要比哥哥好很多,因为自己才学出众,所以13岁就受到了王充的赏识,进入太学深造,而且对于儒家经典以及历史这些事情都非常精通,所以他在汉书的完成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劳。
另外就是班固的父亲也是一个才识渊博的人,因为他在史学当中一直有着很高的见解,在看到了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以后,他觉得这本书籍让他很不满意,根本就没有办法与司马迁的著作相比较,所以他就借鉴了很多历史当中的事情,写下了十多篇后传,可以说班固之所以写的《汉书》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本书的完成,除了班固这个主要作者以外,班超、班昭都付出了很多,另外还有他的弟子马续。当然对于一些喜欢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这本书籍,其中有很多班家人的心血,同时也是一部被人称赞的著作。
班固修《汉书》得失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继西汉《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名著。
班固,在《汉书·本传》中自称其“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班固之父班彪,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他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问),想续写武帝之后,于是收集史料,写成《史记后传》65篇,以补足《史记》的西汉部分。
班彪死后,二十三岁的班固回到家乡,看到父亲所写史书,认为还不够详备,决定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不久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因而下狱,后其弟班超上书力辩,得释。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任命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宫内贮藏图书之处),不久迁升为郎,奉命续写《汉书》。直到章帝建初七年,“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汉书》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参与谋议。在追击匈奴时曾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颂功,《封燕然山铭》,即为班固所撰。后窦宪以失势自杀,班固也因此受到牵连,先是免官,后为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入狱,古代风景画鉴赏死于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以后和帝又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八《表》,同郡马续补写《天文志》,终于最后完成了《汉书》的编撰。
《汉书》分为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终于刘玄更始二年,共记载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与《史记》大略相同,都是纪传体。《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对汉武帝太初年间以前的西汉历史,在史料来源上,多采自《史记》。但亦有所增补。如《贾谊传》增加了《治安策》,《晁错传》增加了《贤良策》、《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邹阳传》增补了《讽谏吴王濞邪谋书》,《路温舒传》增收了《尚德缓刑疏》,《公孙弘传》增补了《贤良策》等文章。在韩信、楚元王、肖何、卫青、石庆及公孙弘等传中增加了一些史实。此外,还在《史记》材料的基础上,新立了一些篇目,如《惠帝纪》及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武等传。
梅花图武帝以后的史料则以班彪的六十五篇《后传》作为基础,并参考其他有关著述,作了大量订正,增强了史料的可靠性。班固还利用官府藏书,收集许多遗闻轶事,经过取舍剪裁,熔铸于书中,使《史记》缺漏的重要文献在《汉书》中得到补充。《后汉书》作者范哗肯定班固的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书》的体例也大体根据《史记》而小有改变,如改“书”为“志”,废“世家”,将“世家”并人“列传”。
《汉书》的精华在“志”。其十篇“志”,比《史记》的八篇“书”,内容详备,规模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均为班固新创。
《五行》与《刑法》分别记载古代自然变异和立法设刑的情况。《地理》则叙述从传说的“九州”到西汉的地理沿革,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风土和物产,还记载了亚洲一些国家的地理情况,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艺文》是综述各学科和学派的源流,记载西汉皇家藏书情况,是论述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其他六志,如《食货志》补充《史记》的《平准书》,系统地记述了西周以至王莽时期的经济制度,是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料。《沟洫志》续补《史记·河渠书》,详记黄河变迁与治河对策,所载西汉哀帝时贾让《治河三策》是极珍贵的古代历史文献。
《律历志》记录了大量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情况。《礼乐志》是研究我国古代国家机器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十志在八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志书规模,后来“正史”的志,大体依十志稍作增减。唐宋时期,志书体得到大发展,出现了《通典》、《通志》、《通考》等典章文献专著。《汉书》十志的创始功绩不可泯灭。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东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任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官吏的变迁情况,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后世《百官志》、《宰辅表》开辟了道路。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自此以后,用纪传体编纂的断代史连续不断,遂形成了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其中,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这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政尚专制,忌讳滋多,本朝之人不敢指斥本朝,以述罪戾。班氏史体最合古代文人著述家之心理,盖记前朝之事,危疑较少。讥谈政事,臧否人物,均视在当代为自由,《汉书》家独盛于后世,即此故也”(范文澜),《正史考略》)。而且除了“正史”外,还有一些编年体的断代史,如东汉末年苟悦的《汉纪》,就是将《汉书》的内容删略为编年体的史书。我国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史料,都能相当丰富而没有间断地保存至今,是与历代都有断代史的编纂分不开的。班固开创了断代为史的方法,是对我国历史学的一大贡献。当然断代史也存在着割断历史联系的缺点,这一点,过去的史学家唐朝的刘知几和宋朝的郑樵都曾指出过。
《汉书》的另一特点是在传中多载有关学术、政论文章,因此《汉古代风景画书》又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如《贾谊传》载《治安策》,《晁错传》载《贤良策》,司马相如、杨雄等的文章皆人本传。在古代书籍流传不易,不集中在大著述中是不易保存的,多载文章,亦有必要,后人以此相讥,不得谓之公允。又《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人已有很多地方读不通。这就提出了为《汉书》作注的要求。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所作之注。到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缪补缺,完成了对《汉书》的新注。清朝人王先谦又作了《汉书补注》,征引繁博,成为《汉书》旧注的代表作。
《汉书》亦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班固生活在儒家伦常完全定型的东汉时期,历史观受到儒家尊君思想的严密束缚,虽然,《汉书》较之《史记》,有“文赡而事详”的长处,但是,就班固的历史观来看,却远不及《史记》进步。《汉书》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指责《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认为《史记》把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降低了汉朝的历史地位。在高帝赞巾义有特为刘邦编造的从尧开始的世系,企图证明“汉绍尧运,以建帝业”。班固在《五行志》里还用大量自然变异现象附会政事,积极参加东汉的谶纬迷信,神化皇权活动。他还对农民起义领袖,对出身社会下层,对敢于反抗强暴的人物,力加贬斥,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在《汉书》里都改为列传。故晋朝傅玄在批评《汉书》时说“论国体则饰朝阙而折忠臣,叙事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汉书》在思想方面比起司马迁的《史记》来,确是中庸、保守得多。
苏东坡抄过三遍《汉书》
苏东坡被贬为黄冈团练副使时,负责农业的官员朱载上曾经到黄冈设署办公,但苏东坡并不认识他。有一次朱载上的朋友在苏东坡面前吟诵朱载上的诗句“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苏东坡听后吃惊地问:“这诗是什么人写的?”这位朋友就把朱载上给苏东坡作了简要介绍。苏东坡连连称赞激赏,认为这句诗透彻地表达了一 种幽静清雅的情趣。
几天后,朱载上前去拜见苏东坡,于是两人结为知己。从这以后,朱载上经常登门拜访苏东坡。
偶然有一天朱载上去拜见苏东坡,到了苏家门口,负责接待拜客的人已经通报了访客的名字,可是苏东坡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出来见客。朱载上想留下来等,却感到 有些倦怠;想到要离开,可是自己作为访客名字已报了进去。像这样犹豫不决了好长一会儿,苏东坡才出来见客,向朱载上表达了让他久等的愧疚之意,并且解释 说:“我刚才要了却一些每天必做的功课,让您久等啦。”
两人坐了下来,说完了一些别的话题。朱载上便问道:“刚才先生说的每天必做的功课是什么呢?”苏东坡回答说:“抄写《汉书》。”朱载上不解地问道:“以先生之才,开卷一览,即可过目不忘,还用得着抄吗?”
苏东坡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亲手抄过三遍了。开始是读一段抄三字为题;第二遍抄两字,现在只抄一字。”朱载上听后起身离开座位问道:“不知道先生 摘抄成的书册是什么样子的,冒昧地希望先生能教导我,可以吗?”苏东坡就让手下的老兵从书桌上拿来一册给朱载上,朱载上看了看,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苏东坡说道:“你可以试着枚举题签中的一个字。”朱载上像苏东坡所说的那样做了,苏东坡便应和着他说的那个字,把与那个字有关的《汉书》中几百个字的记述背诵了出来,竟然没有一个字的差错或遗漏,凡是后来几次随意挑选的字,他都能像前面这样子把相关章节背诵出来。朱载上叹服了好长时间,说:“先生您真是有被贬谪的神仙的才份啊。”
过了几天,朱载上把这件事说给自己的儿子听:“东坡先生尚且像这样地用功,我们这样中等天赋的人,难道能不勤奋读书吗!”苏东坡读书,并非消闲抄书,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取要领,他的读书方法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教益。
经典名言22句
本文撷取书中名言22句,配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过于清澈,就没有鱼来;人极其明察,就没有伙伴。
点评:为人不要苛刻,不然没有朋友。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2.在池边羡慕水里鱼多,不如回家把渔网结好。
点评:此句出自董仲舒。
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要明白侵犯强大的汉朝,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点评:甘延寿和陈汤一起诛灭了与汉朝作对的郅支单于。然后上奏汉元帝说要让那些人明白侵犯强大的汉朝,就是再远也要被灭掉。汉元帝读罢奏章,下诏令说将军的意见非常正确。
4.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成就功业不能弄虚作假,名声也不能靠诈伪树立。
点评:班固认为,商鞅身怀帝道、王道、霸道去见秦孝公。虽然偶然契合时机,但是等到社会风气一变,他的那套理论就不行了。富贵还没看上一眼,灾祸就来临了。
5.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毫厘之差,千里之别。
点评:汉武帝时期,奢侈之风盛行。于是,东方朔就向武帝谏言说百姓之所以奢侈无度,是因为汉武帝奢侈无度。如果汉武帝能带头节俭的话,那么奢侈之风就会停止 。还说“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汉武帝听完后,也不怪罪他。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即使万一有什么不测,司马迁我也不会后悔。
点评:司马迁为写《史记》,那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
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断的时候不断,反遭灾祸的牵累 。
点评:吕后死后,朱虚侯告诉他的哥哥齐王刘襄。吕氏诸侯要密谋叛变,让齐王速来朝廷平定内乱。而且还有机会登上大宝。
齐王知道后,就找中尉魏勃等人商议,众人觉得可行。齐国国相召平听说后,就派兵包围了王宫。魏勃找到召平说包围王宫的事就交给他吧。召平有些犹豫,不过还是答应了。
不料,魏勃突然倒戈。召平遂感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7.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自我修养是智慧的象征;乐善好施是仁德的开端;取舍得当是道义的表现;
正视耻辱是勇敢的标准;立名是行为的最高准则。
点评:司马迁以此句自励。
8.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马如不吃草,就不能日行千里。不重视士人,国家就不能强盛。
点评:此句出自西汉阴阳家李寻。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福气祥和没有必要比家庭和睦更美的;祸患错误没有比内部分离更加大的啊。
点评:汉元帝告诉他的弟弟东平王刘宇要尽好孝道,维护好家庭和睦。
9.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仁爱不区分远近,正义不害怕艰难。
点评:元鼎三年,江南遭遇水灾。汉武帝下令让官吏救济灾民,不要害怕艰难 。
10.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出兵不合乎道义,就不会取得胜利。
点评:新城三老董公曾经劝谏刘邦出兵要合乎道义。新城是地名,三老是负责当地教化的小吏。
11.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等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
点评:知音难求。
1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相隔一百里风刮来的方向就会不同,相隔一千里就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点评:此句出自汉宣帝时期的谏议大夫王吉。
13.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众人吹气可以移动山岳,蚊子聚集多了响声如雷。
点评:此句出自中山靖王刘胜。他反对汉景帝推行的“削藩政策”。
14.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在出与不出的危急时刻,中间已容不下一根头发。
点评:成语“间不容发”的出处。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先出手就制服人,后出手被人制服。
点评:此句出自项梁。秦二世元年,陈胜揭竿而起。项梁听说后,就和项羽在吴地起兵。
16.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树皮的厚度顶多三寸,冰的厚度却能达六尺。
点评:做人要懂得谦虚。
17.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评论大的功绩,不要计较小过错;推荐美的东西,不要计较小瑕疵。
点评:此句出自西汉宗正刘向。宗正是九卿之一,负责皇室亲属事宜。
18.利不十者不易业,功不百者不变常。
利益达不到原来的十倍,就不要改变原来的职业;功业达不到原来的百倍,就不要改变原来的事业。
点评:此句出自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提倡和匈奴和亲。
19.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
夫妻夫妇之间,有情义就会合,无情义就会离。
点评:此句出自汉成帝时期的尚书令孔光。孔光是孔子的十四世孙。
20.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法令是用来抑暴扶弱的,要难以触犯且容易避免。
点评:此句出自汉元帝。
2022.06.11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