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邓小平
敬 伟 德
缅怀先辈,建设强大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们不能不怀念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邓小平同志。缅怀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感触最深的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解放以后,我们国家学习当时的苏联“老大哥”,经历了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化大革命等经济和政治运动,经历了多次波折。然而,人们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衷——理想过上好日子的现实相去甚远。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实质是与中国未来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了,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小平同志找到了症疾:本本主义、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曲解根源。
“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走自己的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方向。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的回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也给我们明确了方向:“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即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经济,发展好自己,这是我们的国力之本,发展之本。
建设好社会主义建设好社会主义,发展好革命先辈为我们创立的基业,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怀念。
当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导下,在第三代领导人的努力下,我们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在看到巨大成就面前,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巨大问题:一是在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我们今后的路如何走?二是“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下岗待业等社会压力增大;三是农民增收、农村问题日趋严重等。在怀念邓小平同志之际,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源于人民,落足于人民。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仍必须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将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之本。
稳定社会,解决好“两极分化”问题。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好“两极分化”问题,事关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仍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是加大社会保障事业额度,完善保障制度,确保中下层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工作岗位,减少就业压力;三是加大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弱势群体就业机会。
加大对西部的投入邓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富裕地区帮助贫穷地区,富人帮助穷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国家近20年的扶持,可以说已经走向发达富裕了。今后,国家要尽可能在政策、资金上帮助西部地区,使东西部差距缩小,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我国幅员广大,但大部分是贫瘠地区。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今后中国如何发展,可以说农民问题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讲:“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的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所以,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仍然是我们中国发展的关键。我们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把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大事来抓。确保农村稳定,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今天,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主要要学习他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让邓小平同志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敬伟德简介,男,汉族,大学数学系本科,理学学士。云南地方史专家,研究员,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读书会作家联盟副主席。
曾在《人民日报》、《团结报》、《云南日报》等全国约5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约300多万字;并有《风雨滇缅路》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刊物获奖。本人主要的著作有:《边陲漫记》、《滇西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