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岭下牛奶香
文/连春
10月23日,我们老年大学一行33人在本溪地理历史活字典何勇老师带领下,在小红班长的组织下,开始牛毛岭、豆腐坊考察之旅。
牛毛岭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境内,在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我们知道,本溪于2005年8月24日,经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部门研讨通过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即: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以行政区而不是以单一景点或遗迹命名,说明本溪是作为整体城市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的。这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这说明本溪景点丰富,地质类型齐全。所有本溪人都生活在公园之中。牛毛岭景区则是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中最具研究价值的。
在牛毛岭的西南侧有一段400多米的观测剖面,近东西走向,地层连续,有23个层位、5层石灰岩层,化石丰富,总厚约168.7米。
牛毛岭上有一条“赵亚曾小路”,1925~1926年,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对牛毛岭剖面进行研究,正式创名“本溪系”,(1965年改称“本溪组”)时代为“中石炭世”。石炭世是重要的成煤时期。此后,李四光、盛金章、乐森璕、尹赞勋、王钰、张文堂等院士教授们均对本溪系的古生物与地层进行详细研究,研究之深、水准之高获国内外公认。牛毛岭地层剖面上层为薄层页岩夹灰岩,中层为紫色、黄绿色砂岩、页岩,下部为泥岩、页岩夹G层铝土页岩。原始剖面盛产多种古生物标准化石,如:蜓类、珊瑚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植物化石等,可以说牛毛岭的每块石头上都有古生物化石。有的收藏于举世闻名的本溪水洞附近的地质博物馆里,有的存于其它博物馆中,例如:保存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叶古分喙石燕就是采集于本溪牛毛岭的化石标本。
2005年起,专家们对本剖面进行了新一轮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成源(中国和亚洲首位潘德尔勋章获得者)等首次在本剖面本溪组上部发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的标准牙形刺化石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泊道尔斯克异颚刺)及Neognathodus inaequalis(不等䗴颚齿刺)等,在䗴和珊瑚等化石研究中也有新进展。认为:本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距今约3.14亿年),本溪组下部可能包括早石炭世晚期的层位。整个本溪组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距今约3.25~3.1亿年)。牛毛岭剖面记录了距今3亿多年前本溪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是人们了解本溪地区和我国北方地球海陆变迁和生物演化的窗口。
以本溪地理名称命名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有14个,牛毛岭剖面是我国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的标准地层剖面。2014年末,由国土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承担、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参与的联合研究小组,又获新的进展:在牛毛岭剖面的上石炭统本溪组新洞沟段的煤系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鳞木化石。这表明:晚石炭世本溪滨海沼泽环境中存在着一个以鳞木为主的茂密成煤植物群,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公认。
本溪组:上覆地层为太原组石英砂岩,下伏地层为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灰岩。沿着剖面上行,看到的第一个标志是“马家沟灰岩”,接着是“本溪组、马家沟组的地层分界线”,再上行就是本溪组的地层岩性标志了,最上端的是“太原组 石英砂岩”。途中有赵亚曾、李四光、盛金章三位地质学家的半身汉白玉塑像,以纪念他们为中国地质事业筚路蓝缕、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塑像并列在一起,神态严谨目视前方。我们一行驻足,充满敬意深切缅怀。我也走了一段“赵亚曾小路”,自称“踏着科学家的足迹”。所谓“小路”指的是“窄”,其实距离很长。在本溪的牛毛岭、牛心台一带都留下了赵亚曾的足迹。经实地考察,赵亚曾认为华北含海相化石的含煤地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下部叫“本溪系”,属中石炭统;上部叫“太原系”,属上石炭统。此论点与之后来考察的李四光完全一致,二人联名写出论文《华北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否定了富勒希和葛利普的“下石炭统”结论。年纪轻轻成就斐然。因公遇害令人惋惜,赵亚曾是第一位为事业献身的地质英才。
看着剖面上的标志泥土岩石,踏着窸窸窣窣的落叶,想着3亿年前的风景凝成了我们脚下丰富的地层,很容易理解为何蚂蚁沟背煤的人多如蚂蚁、挖煤的洞多如蚂蚁洞;很容易联想到为何牛毛岭下的豆腐坊村采煤、炼铁、烧窑盛行,成了本溪工业的源头。听着接近耳顺之年的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我暗暗惊叹他的口才和境界,不由得问:您是学地质的吧?他回答:我就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农民,初中毕业,曾跟院士们一起在这牛毛岭干活;怪不得呢!快成半个地质学家了!哈哈。他接着说:是党的好政策把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培养成了致富能手,成了党员又成了省优秀党员。我立刻送上我的大拇指,点赞。原来这个“导游”是牛仁牧业公司老总,今天友情客串一把导游。
下山,我们顺便参观了他的牛科普文化博物馆、牧场、民宿。博物馆院中有百年前的石碾石磨,用来对谷物进行粗加工、精加工;也用石磨磨大豆,因做出的豆腐好,因而得名豆腐坊村。馆内还有脱粒的风车、生火的风匣、炼铁的坩埚(俗称罐犊子),坩埚只有小碗大小、盘子那样浅,只能熔化一小片铁。随着工业化、电气化的到来,它们统统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和那个时代的标签。
牧场里奶牛高大壮硕,白底黑花的绒毛干干净净,像贵妇穿着华服,耳朵上都戴着“身份证”,有的在各自栏舍里吃东西,有的躺在缓坡上晒太阳;牛犊们的“幼儿园”内搭起浅黄、淡粉、天蓝色的三角形小棚顶,护栏也是彩色的,充满童趣。牧场给300多头牛播放着欢快的音乐,牛犊听着快乐成长,奶牛听着产奶愉悦,挤奶设备是从荷兰引进的。这里是区教育集团劳动教育、区科普实践、生态研学基地、沈阳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省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获得各级各类荣誉。
民宿是二层楼的连排别墅,树木被原位整体包在室内,丝毫未破坏。楼前是足球场和停车场,左侧是一整块灰白色的天然巨石,接通电源,瀑布奔流而下。巨石瀑布上方则是棵大梨树,已硕果累累。我们登上巨石,摘梨品尝,在梨树边的彩色秋千架上荡着笑着,看着下面的足球场,望着不远处的牛毛岭,耳边金风习习流水潺潺。好不惬意!仿佛回到了童年。真是:
夕阳无限好,
绚烂醉吾心。
留得青山在,
悠游笑语频。
午餐老总为我们提供了的牛奶、酸奶、鲜奶面包。的确奶香浓郁,口感很好,这是当天产的牛奶,新鲜极了。
凝脂散郁香,
醇厚味绵长。
作废从前饮,
余生得健康。
正是:昔日牛毛岭下豆腐好,如今牛毛岭下牛奶香。有感而发《牛赋》:
犁地奋蹄干劲足,披星戴月拓荒勤。无争无夺,俯首肩重担;任劳任怨,茹草度春秋。厚道一生,奉献终老,死后依然功用在;泥浆满身,目标笃定,眼前纵使荆棘横。习惯沉默,步稳重;厌恶血腥,性温和。驮起牧童笛韵,谦让生肖排名。感郎孝行思织女,断角为舟渡银河。底线遭挑衅,宁死不屈从。力大威风八面,气冲斗牛两星。十月怀胎耗母血,一朝分娩倍苦辛。舐犊深情通物种,初乳至宝养谁人。本来生母多乳汁,却于亲儿少缘份。嗟乎!祷其无痛兮,无冻馁;尽其天年兮,免屠戮。善哉!善哉!
感谢这个非常内行的“假导游”、真老总。略有遗憾,没有电台记者跟随报道,没有让更多的人看到新时代下这位农民的丰采。我们还会来的,一定要体验到住在现代化生态民宿里的感觉。再见。
【作者简介】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本溪市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本溪广电报》、《诗艺国际》、《奉天诗刊》、《情感文学》、《诗文艺》、《中华辞赋》、《鸭绿江》、《当代文艺》、《诗词》报等微刊纸媒。曾获诗文艺优秀奖:“第五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作品入选几个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