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淮水 悠悠我心
——《淮水悠悠文集》分享会有感
王维国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有幸出席今天的新书分享会,谨向郭应昭老师多年文史研究、文艺创作成果的结晶《淮水悠悠文集》付梓面世,表示热烈的祝贺。
翻阅文集,书香扑鼻,对这本书的出版油然而生“个十百千万”之感慨。
其一,奉献“一本好书”。
全书分“袁浦风情”“似水流年”“烽火岁月”“洪泽风韵”“里河故事”等五个部分,时间上涵盖淮安的古代史、近代史、革命史、当代史,内容上包括文史研究、文学创作、生活感悟等,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本值得一读并作为资料收藏的好书。
其二,成书“十分不易”。
出书不易,个人出书尤为不易。撇开多年的创作历程不谈,仅出版过程的全书总体构思、确定出版单位、签订出版合同、沟通责任编辑、编排校对装帧、成书发行推广等,还有筹措出版费用,真正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谈何容易啊。
其三,常年“百折不挠”。
郭老师年逾古稀,渐感力不从心;半路出家,原非专业人士。他退休之后有志于文史工作,常常为一件史实的来龙去脉,一个事件的具体时间,一处遗址的确凿地点,深入采访,仔细考证,悉心思索,非有百折不挠之精神,是难以坚持、难出成果的。
其四,历经“千辛万苦”。
当年苏南创办乡镇企业,曾有“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可以想见,郭老师在资料采集、文章撰写、图书出版过程中,同样有“四千四万”的曲折经历,期间甘苦自知,尽在不言之中。
在此,谨向郭应昭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郭老师为淮安文史宝库贡献了一本好书,感谢郭老师为淮安文史工作树立了一个榜样,还要感谢郭老师的家人对他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俗话说“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在此,必须特别感谢郭老师的夫人潘大姐对他痴情文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阅读《淮水悠悠文集》,有三点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一是《淮水悠悠》唤起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文集所收文章,大都是郭老师“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资料。这是郭老师的“三亲”,也是我们的“三亲”、我的“三亲”,郭老师既是为淮安记事、为自己抒怀,也是为我们这一代人代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清江浦人,祖上数代定居在里运河畔、水门桥头,《淮水悠悠》所记述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商店、每一座工厂、每一种民俗,我都曾走过、看过、体验过。翻阅《淮水悠悠》,恰如朝花夕拾,跟着郭老师的笔触故地重游、旧梦重温,儿时那些素朴而美好的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浮在眼前。我想,每一个读过此书的老清江浦人都会有这样温情脉脉的感触。
二是《淮水悠悠》展示了郭老师的学术修养。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提出外文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信”就是要准确,不歪曲原文,不随意增减;“达”就是要晓畅,不拘泥原文,不佶屈聱牙;“雅”就是要优雅,用词要得体,文笔要优美。我觉得,翻译工作的“信、达、雅”三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文史工作,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所谓“达”,就是要逻辑清晰、明白晓畅;所谓“雅”,就是要语言优美、略具文采。应该说,《淮水悠悠》中多数文章,都体现了“信、达、雅”原则的完美结合,既有文史资料的严谨,又有文化散文的诗意,《淮水悠悠文集》在手,虽非专业人士,亦能沉浸其中。
三是《淮水悠悠》彰显了文史人的情怀担当。
文史工作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的组织引领下,淮安文史工作推出了一批传承淮安文脉、体现时代价值的专题化、系列化优秀成果,在全省、全国产生一定影响,为社会各界认识淮安、了解淮安提供史料参考,为宣传淮安、建设淮安提供文化支撑。文史工作既具专业性,更具群众性,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在市委党史办、政协文史委、市地方志办公室等专业部门之外,还有众多的像郭应昭、杨义春、吴玉山、何永年这样的“编外”文史工作者,他们虽年事已高,亦不领钱钞,但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自带干粮,坐冷板凳,为寻访遗址栉风沐雨,为查阅资料枕典席文,为编撰文稿夙兴夜寐,为文物保护大声疾呼,对于提振历史文化自信、推进淮安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再次祝贺《淮水悠悠文集》正式出版,感谢郭应昭老师为淮安文史工作倾情奉献,也期盼有更多的“编外”人士在郭老师的感召下关心和参与到淮安文史工作中来,共同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淮安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2.10.25
(作者系淮安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