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应昭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历程。他深情地说:作为古稀之人,我见证了共和国的起步、健步、飞步。其间,个人虽经历了工作、生活的一些艰辛和曲折,但收获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成功!我做过知青、教师、公务员,是一名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退休11年。在职时就有过想法:退休后不枉度时光,做点有意义的事。人退,心不能退,业休,笔不应休。这些年来,我搜集记忆的碎片,查询相关资料,走访知情人,追寻清江浦的过往,咀嚼洪泽湖畔的水乡生活,捕捉身边的闪光靓点,将所忆、所寻、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码成文字,且汇编成册,自费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淮水悠悠文集》的问世,完成了我退休后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发言稿另发)

市文联主席王维国代表市文联向郭应昭老师多年文史研究、文艺创作成果的结晶《淮水悠悠文集》付梓面世,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
翻阅文集,书香扑鼻,对这本书的出版油然而生“个十百千万”之感慨。其一,奉献“一本好书”。其二,成书“十分不易”。其三,常年“百折不挠”。其四,历经“千辛万苦”。其五,谨致“万分感谢”。这本书,唤起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这本书,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比较高的学术修养;这本书,彰显了文史人的情怀与担当。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本值得一读并作为资料收藏的好书。(讲话内容整理后另发)。
王维国主席还向郭应昭老师赠送特为祝贺创作的国画作品。


市作协主席龚正代表市作协向郭应昭老师表示祝贺。他评价《淮水悠悠文集》写出了很多清江浦及淮安地区的历史文化篇目,为我市历史文化文献的丰富作了贡献。他说文学创作离不开不“三亲史料”,但不拘泥于“三亲史料”。将文史资料写成文学作品,让情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讲《淮水悠悠文集》中就有十分精彩的有文学细节的描写,如“武松飞马高楼上”那段细节。希望我市的作家在文史的基础上,加强文学性的描写,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原主任季祥猛作为文史委的老领导和郭应昭老师的老朋友,十分高兴《淮水悠悠文集》的出版。他说:历史上的《史记》《淮阴候列传》就是特别优秀的文史与文学的融合。郭应昭老师这本书,为淮安城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忆,为我市提供了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史料,是文史界和文学界的优秀的资料与读物,十分感谢郭老师的奉献。(讲话稿另发)

淮海晚报》(淮周刊)主编朱云毕说:郭应昭先生的《淮水悠悠文集》出版发行,可喜可贺!因为职业关系,有幸作为第一读者读过书中的大多篇章,其中部分篇目也经我手在晚报副刊中编发过。我对他的三类文章印象深刻,读之令人动容。小家与“大国”,个人与时代,在这篇千余字的散文中得到充分体现。正能量,有温度;真情实感,直击人心。我认为,一篇好的散文,一定是作家对善的表达、对真与美的追求、对情感的倾诉。在郭应昭的散文中,我们欣赏到了真善美,体味到了真情实感。(讲话稿另发)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夏宝国评价《淮水悠悠文集》:这是三亲史料的散文,是散文的三亲史料。史料真实,感情真挚。《牛冷热记》给我印象尤为深刻。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从小康,从小康到全面现代化,以牛为媒,反映苏北水乡巨变,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含蓄有情。没有一句空洞口号,却热情讴歌了共产党,讴歌了改革开放,讴歌了农民的创造。是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大锅饭真香》写了农民的艰辛,知青锻炼的必要,粮食的可贵,民以食为天之大道。充满了正能量 和辩证法。郭老师历经风雨,没有怨言 胸怀宽广 ,高瞻远瞩。赋诗一首,以表祝贺和敬意:
初心永驻笔不休,
翰墨情真数风流。
悠悠文涛长淮水,
勇毅前行昭春秋。

淮安市秋月正红读书会会长吴玉山十分高兴地朗诵了他与九旬老人杨义春各自创作的贺诗,赠送给郭应昭老师:


深情厚意献淮安
吴玉山
郭公妙笔巧运筹,淮水安澜眼底收。
袁浦风情藏典故,里河故事叙春秋。
引人入胜融情志,悦目赏心化德优。

翰墨飘香传万里
杨义春
淮水悠悠育俊贤,运河荡荡蔚蓝天。三淮连体美如画,四水穿城境若仙。
翰墨飘香传万里,清词丽句灿千年。
郭公文笔名淮楚,世代流芳今古传。

分享会后,郭应昭老师为现场读者签名赠书。
《淮水悠悠文联》由团结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是一本以清江浦的漕运文化、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为主的专著。书中内容既有清江浦历史,也有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既有淮安的部分革命斗争史,也有淮安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浪花。全书多为散文,也有少量的故事。收入书中的《清江大闸》《中共地下党在淮阴》《东大街上的口福》《清江浦里运河的记忆》《吴棠智造清江浦城》等文经纸媒和网媒推出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书中文字严谨朴实,自然流畅,有文有图,可读性强。全书370多页,单价60元。
图 / 文 胥全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