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焘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被推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1921年7月出席并主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 分管组织工作。主编《劳动周刊》,领导工人运动,曾经是个响当当的老布尔什维克。1921年年底参加莫斯科的远东劳苦人民大会,是唯一见到列宁的中共领导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一大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并任中央工农部主任。1928年赴苏联参加中共六大,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留驻莫斯科。回国后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
1931年他在鄂豫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并主持开展红军内部错误的“肃反”,致使数千红军指战员和苏区干部被冤杀。1932年10月撤出鄂豫皖苏区后,带领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与川陕边党组织创建川陕根据地,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为了统一指挥两大方面军作战,中共中央召开了着名的“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将会师后的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抗日。然而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并通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

张国焘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肃反”扩大化。
1931年秋冬,“肃反”达到了高潮时,仅河南白雀园一地,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有2500多红军官兵惨遭杀害。在短短数月里,“肃反”大旗挥舞鄂豫皖苏区,数千红军将士倒在了“张主席”屠刀之下,很多苏维埃地方干部也同时遇害。据记载:紧密追随张国焘的陈昌浩,接替曾中生任红四军政委的当天,即开始捕人。他先在麻埠逮捕了红十师参谋长潘皈佛、红四军参谋主任范陀、红十师参谋主任柯柏元等二十多人;继而在斑竹园又逮捕了红三十团团长高建斗和政委封俊、红三十五团团长王明、红三十六团团长魏孟贤等人;接着又在余子店逮捕了红十二师师长兼皖西军分会主席许继慎、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红十一师师长周维炯等人。
历史,不仅浸透着太多苦涩的泪水,还粘染着斑斑血痕。对那场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由自己人造成的历史大劫难悲剧,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对此,与张国焘同为四方面军领导的徐向前副总指挥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回忆:“张国焘亲自审问。开始还让我参加会议,因为我提了些不同意见,以后干脆把我甩到一边,连会也不让我参加,甚至暗地里审查我。‘肃反’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一是从白军中过来的,不论是起义、投诚还是被俘的,不论有无反革命行动,都要审查;二是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不论表现如何,都要审查;三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凡是读过几天书的,也都要审查。重则杀头,轻则清洗。为防止部队发生异动,张国焘等分局领导人还决定以营为单位拆散混编。分局组成巡视团,派到各师监督‘肃反’,弄得人人自危,生怕被说成是‘秘密组织’、‘反革命活动’。”
当时,张国焘将红33军中的各级指挥员一锅端,不分青红皂白将军部特务营营长任俊卿杀害,罪名是他参加红军前当过清溪乡的团总。但那是党组织派任前去民团卧底抓“枪杆子”的,不是他自己要干的。
像任俊卿这样战功累累的英雄,当时是川北根据地著名的“红军之家”成员。在这个家庭中,王新敏、王新正两兄弟,王新诗、王新国、王新兰三姐妹,加上入赘到王家为婿的任俊卿,总共6人都参加了红军。“红军之家”的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是如今健在的女将军王新兰,她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后来成为萧华将军的夫人。而他们的亲叔叔,则是著名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王维舟。
王家满门忠烈,他们全家参加红军在川北苏区传为佳话连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川北穷人》也发表过介绍“红军之家”的文章。然而这6人中的4个人后来成为革命烈士的原因,却让后人感慨万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牺牲在对敌斗争战场上,全是被自己人杀掉的。
二是反对中央北上抗日方针,分裂红军,另立中央。
开始时,以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中央红军只有3万人,妄图以武力挟持中央;后来公然率右路军南下,分裂红军,自立中央。他丧心病狂地曾派人围捕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警卫人员,妄图迫使朱老总就范,承认他的伪中央,这怎么可能呢!自井冈山胜利会师,朱毛便成为最亲密的战友,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在红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在张国焘分裂中央的活动中,坚定地站在毛泽东这边,是极具分量的。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朱德跟随张国焘左路军行动,期间张国焘百般刁难,朱德不顾个人荣辱,沉着冷静的与之巧妙周旋。
左路军北上抵达阿坝后,张国焘要挟朱德同他联名发电给中央,要右路军掉头南下,遭到朱德严辞拒绝。左路军抵达黄河支流的噶曲河边时,张国焘借口河水上涨不能通过,还要求左路军先头部队全部撤回阿坝,想向青海等偏远地区退却。朱德力主渡河北上,并亲自到河边视察水情,用事实向张国焘力争。
阿坝会议上,张国焘等人要求朱德发表反对中央北上的声明,在遭到拒绝后便开始漫骂和攻击,朱德义正词严地说:“中央北上的决定,我是赞成的、拥护的、举了手的。如果硬要我发表声明,那我就再声明一下,我是拥护党中央北上决定的。”张国焘等人又要朱德出面反对毛泽东,朱德幽默地说:“朱毛、朱毛,人家外国人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哪有朱反对毛的?你张国焘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见对朱德无计可施,张国焘便想赶走朱德,说“你既主张北上,那你就离开部队北上好了。”朱德看穿他们的阴谋,果断地回答说:“我是党中央派来的,我不能离开部队。”朱德知道只有留在部队里,才能及时掌握张国焘的动态,以便及时应对。
“九九密电”问题: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 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随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会合。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由于中共中央的批评,朱德、刘伯承等的抵制,四方面军大多数指战员的不满,南下又遭到重大失败,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他所成立的“党中央”。徐向前是四方面军总司令,但他始终是拥护中央北上方针的,在这方面他一直与张国焘、陈昌浩政见不合。毛泽东率一、三军团出发后,有人发现并报告给徐向前,陈昌浩说:“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设置了警戒,打不打?”徐向前斩钉截铁的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正是徐向前一声令下,稳住了军队,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张国焘的结局:
1938年4月初,张国焘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1949年他移居香港, 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原野根据历史资料编辑整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