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山:冯旭荣诗歌《一把扫帚唤醒城市的睡梦》赏析
原创 微风华山 华山微风 2022-10-17 13:38 发表于陕西

诗歌原文:
一把扫帚唤醒城市的睡梦
冯旭荣
清风剥离夜空
星月趁机悄然而去
城市的睡梦被扫帚唤醒
在曙光升起前
马路已经开始深呼吸
和晨跑者一起
同步体验一天最早的风景
树叶之外有一些垃圾
比丢弃者更加无奈
文明的尺码
常常被一些人故意遮盖
哪怕一步之遥
也要让目光逡巡
心灵回避
选择如同黑色幕布
一旦被拉开
阳光就像一阵风
悄然钻进人的心里
一把扫帚
能够写出清晨的色彩
也许浓墨重彩
也许平淡无奇
(选自《落叶有声》太白文艺出版社)

诗歌赏析:
一个空间只有一个焦点,创作者渴望找到它。
一个时代又有多少个空间?找一个焦点是不是更难?
一眼望去,聚焦平民生活、劳动者的劳作场景或意境,这样的诗人已不多了。风花雪月,编织哀愁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或时尚。本篇诗人的可贵之处,恰恰仙列于这不多的诗人群中。为一位普通扫街工唏嘘、感叹和赞叹,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创作的高度立意,泛溢着诗人呼吁苍生的初心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之光。
有人问:什么诗歌是好诗歌?答曰:你认为好就是好诗歌。
这话很牵强,却正是常说的共鸣。如果一首诗连一个叫好的人都没有,那这首诗肯定是失败的。但仅仅有少数人叫好还不够,要想“共鸣”到更多的人,无疑是创作者梦寐以求的最高化境。
《一把扫帚唤醒城市的睡梦》立意于底层劳动者,立意是高度的。
其次是技巧和手法。诗人用“清风清风剥离夜空/星月趁机悄然而去”做为铺垫,引入“扫帚”,这个最早的“人”。不难看出,诗人在“侧写”,甚至一直在“侧写”。那个拿扫帚的人是何等模样?男或女、胖或廋、高或矮……只留给读者绵绵无尽的想象。一开篇就用了明喻、拟人等手法,展现出诗人对“意象”的娴熟驾驭能力。
诗人曾明确说过,他不喜欢意象过多的叠加,让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让写诗人耐看,让不写诗的也能读得懂,这就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
纵观古今中外,能流传至今的诗歌,哪一首不是通俗易懂,但又不失艺术魅力的绝佳之作呢?
诗的第二段,是对比。赞美劳动者,同时对没有公德心的进行批评。将“扫帚”和“丢弃者”的行为进行对比,也是人品的对比。在“文明的尺码”下,心灵的恶和善、行为的丑与美、人品的高或低,已经很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的目的达到了,诗人成功了!
第三段就是艰难的选择了,要做拉“黑色幕布”的?还是做“阳光”?抑或是平凡无奇的“扫帚”?而这些,不是买卖,不是强迫,无须道德绑架,只是“浓墨重彩”或是“平淡无奇”的选择。
通览全诗,语言貌似无奇但暗藏犀利,手法几近直白但底蕴深厚。正像洞庭湖里的湖水,表面上风平浪静,深水里却激流汹涌。来来去去,碧波如洗而千年不绝。而诗人的另一层深意:“扫帚”——也许是指那些为“净化”或“守护”社会而奉献和付出的人。然无论怎样,我是都要致敬的。

作者简介
月满山,原名孙育平,大学文化,渭南市作协会员。发表有小说、诗歌,散见于纸刊和网络平台
